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党生

作品数:20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密度
  • 7篇妇女
  • 5篇中老年
  • 5篇绝经
  • 5篇激素
  • 5篇骨质
  • 5篇骨质疏松
  • 5篇骨质疏松症
  • 4篇血管
  • 4篇妊娠
  • 3篇代谢
  • 3篇内皮
  • 3篇绝经妇女
  • 3篇绝经后
  • 3篇激素替代
  • 3篇骨代谢
  • 2篇新生儿
  • 2篇新生儿血
  • 2篇心血管
  • 2篇氧化氮

机构

  • 20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20篇陈党生
  • 8篇彭幼玲
  • 6篇林芸
  • 5篇李玲玲
  • 5篇卢秀兰
  • 4篇郭洁珍
  • 3篇吴家华
  • 3篇杨艳红
  • 3篇吴春英
  • 2篇李立人
  • 2篇陶莉莉
  • 2篇李大慈
  • 2篇范瑞莲
  • 2篇王智琼
  • 2篇邹晓波
  • 2篇欧佩兰
  • 2篇梁敏文
  • 1篇肖建英
  • 1篇李月萍
  • 1篇吴文

传媒

  • 6篇广东医学
  • 3篇实用妇产科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新医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4
  • 2篇199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探讨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就医的277例中老年妇女各年龄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分析年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中老年妇女的腰椎正位、腰椎侧位、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身高及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或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年龄升高逐渐增加。相对于低体质量组妇女(体质量指数<19),超体质量组(体质量指数>25)的腰椎、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低身高及低体质量是影响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中老年妇女患骨质疏松的易感指标。
彭幼玲陈党生郭洁珍
关键词:骨密度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
风湿性心脏病及风心病心脏手术后合并妊娠的处理被引量:3
1998年
风湿性心脏病及风心病心脏手术后合并妊娠的处理陶莉莉①王智琼①陈党生①李大慈②李国梁②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如加强对高危妊娠管理,并给予合理的处理,母婴预后能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着重讨论风心病对妊娠的影响及风心...
陶莉莉王智琼陈党生陈党生李国梁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妊娠剖宫产
中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不同骨密度测量部位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方法:记录277例中老年妇女的年龄、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HologicQDR-2000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全身、腰椎正侧位、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结果:各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的部位50~59岁组是腰椎侧位,大于60岁各组是Wards三角。结论:随年龄的增长,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侧位和Wards三角分别是50~59岁和60岁以上妇女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最高的部位。
陈党生林芸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老年妇女骨骼腰椎正侧位年龄增长腰椎侧位
纯母乳、部分母乳及人工喂养的正常新生儿血糖比较分析被引量:5
1997年
陶莉莉陈党生王智琼李国樑李大慈
关键词:母乳喂养新生儿血糖
绝经妇女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2002年
目的 观察激素替代治疗 (HRT)对绝经妇女血浆内皮素 (ET -1)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3 2例绝经妇女分别在应用HRT前及应用HRT 3个月、6个月和 1年时的血浆ET -1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绝经后妇女应用HRT 3个月后 ,血浆ET -1水平 [(3 5 72± 6 5 9)pg/mL]极显著下降 (P <0 0 0 1) ,此后在应用HRT 6个月和 1年时分别维持在 (3 6 0 3± 9 17)pg/mL和 (3 6 78± 8 0 8)pg/mL的水平 ,与应用HRT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绝经后妇女应用HRT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功能 ,即降低ET
彭幼玲陈党生李玲玲卢秀兰吴春英郭洁珍
关键词:激素替代治疗内皮缩血管肽类绝经后期更年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妇女尿Dpd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
2005年
目的探讨围绝经妇女尿脱氧吡啶诺啉(Dpd)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评估尿Dpd筛查骨质疏松症(OP)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53例围绝经妇女为研究组,以300例绝经后OP及20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3小时空腹晨尿Dpd及尿肌酐值。并用双能线吸收仪(DEXA)进行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及华氏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BMD)测定。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尿Dpd与年龄呈正相关,与BMD呈负相关。围绝经期尿Dpd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绝经后OP尿Dpd显著增高。结论尿Dpd与绝经后OP关系密切,尿Dpd改变可发生在围绝经期,尿Dpd预测危险人群骨量变化早于骨密度。
陈党生邹晓波杨艳红林芸黄小穗
关键词:骨密度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围绝经期
253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全身及腰椎骨度的变化规律 ,寻找低骨密度的险因素 ,为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记录 2 5 3例中老年妇女的年龄、测量身高和体重 ,采用HolgicQDR - 2 0 0 0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全身和腰椎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结果 骨密度在 35~ 39岁达到峰值 (1 0 88± 0 0 0 2 )g/cm2 ,4 0岁以后开始下降 ;骨密度与中老年妇女的年龄呈显著负相关 (r=0 2 4 0 ,P <0 0 1) ,与身高呈显著正相关 (r=0 134,P <0 0 5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妇女年龄大和身材矮小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应加强对这类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监测。
林芸陈党生
关键词:中老年女性骨密度骨质疏松症
分娩前母血、脐血、新生儿血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及其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测定新生儿血清骨代谢激素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与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89 例新生儿脐带血清,22 例出生3 天婴儿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h-CT)和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BGP、h-CT 和 iPTH 水平分别为 19.3±16.8 μg/L、78.9±51.5 ng/L 和0.22±0.16 pm ol/L(x±s),与分娩前母血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值分别为P<0.01、P< 0.01 和P< 0.01;出生3 天婴儿血清BGP、h-CT 和iPTH 水平分别为7.4±2.3 μg/L、57.8±13.8 ng/L和5.6±1.69 pm ol/L(x±s),与新生儿脐带血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值分别为P< 0.01、P< 0.01 和P< 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骨代谢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是研究新生儿骨代谢变化的重要检测手段。
李立人李月萍梁敏文欧佩兰陈党生
关键词:骨代谢新生儿脐带血分娩前母血脐血
B型超声对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价值
1994年
B型超声对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价值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陈党生,吴家华我院1980年9月至1991年12月借助B超辅助诊断残角子宫妊娠6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6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22~32岁,除2例经产妇,其余均为第1孕。均有不同程...
陈党生吴家华
关键词:残角子宫妊娠B型超声子宫腔经产妇超声显像仪
动态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意义
2001年
目的 动态观察卵巢肿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妇女 (正常组 ,38例 ) ,卵巢良性肿瘤妇女 (良性组 ,42例 )和卵巢恶性肿瘤妇女 (恶性组 ,73例 )手术前后及卵巢恶性肿瘤妇女术后化疗后 (随访组 ,47例 )外周血清中VEGF的水平。结果 恶性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 (P <0 .0 1) ,良性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恶性组临床分期晚 (Ⅲ ,Ⅳ期 )的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早的 (Ⅰ ,Ⅱ期 ,P <0 .0 1) ,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P >0 .0 5 )。恶性组手术后VEGF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 ,良性组手术前后VEG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随访组 35例未复发者动态检测VEGF 2 78次 ,其平均值为 ( 4 7.32± 2 1.71)ng/L ,随访期间复发或长期带瘤者 12例动态检测VEGF 6 4次 ,其平均值为 ( 4 39.5 8± 14 6 .17)ng/L ,与恶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明显高于未复发者 (P <0 .0 5 )。结论 VEGF与卵巢癌的恶性行为密切相关 ,动态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VEGF的水平变化有可能作为卵巢癌疗效评价。
彭幼玲陈党生李玲玲卢秀兰
关键词:卵巢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肿瘤标志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