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学龙

作品数:7 被引量:8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篇地表
  • 2篇对流层
  • 2篇探空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西部
  • 2篇无线电探空
  • 2篇下垫面
  • 2篇流层
  • 2篇急流
  • 2篇季风
  • 2篇边界层
  • 2篇大气边界层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地表粗糙度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动量
  • 1篇冻土
  • 1篇对流边界层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遂宁市气象局

作者

  • 7篇陈学龙
  • 5篇马耀明
  • 3篇李茂善
  • 2篇孙方林
  • 2篇胡泽勇
  • 2篇何慧根
  • 1篇杨胜朋
  • 1篇罗布
  • 1篇鲍艳
  • 1篇马伟强
  • 1篇奥银焕
  • 1篇孟宪红
  • 1篇杨耀先
  • 1篇吕世华
  • 1篇李耀辉
  • 1篇朱志鹍
  • 1篇王树舟
  • 1篇王宾宾
  • 1篇张渝杰
  • 1篇张敏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藏北地区近地层大气和土壤特征量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期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4个台站2003年大气和土壤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下垫面上的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的季节变化及年变化特征。近地层大气各气象要素变化剧烈;4个站气温高低的差异显示了纬度和高度的明显影响;各站冻土冻融过程存在地域差别,尤其是春季冻结消融阶段的持续时间相差可达1个月;土壤质地的差别对土壤湿度影响也较大,黏土土壤含水量要高些,粉土和砂土要低些。
陈学龙马耀明李茂善马伟强王宏
关键词:藏北高原近地层大气土壤温湿度冻土
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地区季风前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2008年JICA项目第一阶段(2008年2月25日至3月19日)的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的大气边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位温廓线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白天对流边界层达到最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在清晨达到最大.理塘和大理的稳定边界层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傍晚就开始发展,凌晨开始增强,清晨达到最大.对流边界层发展的同时低层大气出现超绝热层,其中改则的超绝热层能维持到19:00时稳定边界层形成,理塘和大理的近地超绝热层厚度较低且维持时间也较短.近地面层逆湿一般出现在夜间和凌晨,日出后逐渐消失.受大气热力作用的影响,边界层内水汽分布有着类似温度的分布特征.白天混合比有明显的混合层特征,日变化廓线保持不变或略微减小.在整个对流层里3个站均以西风为主导风向,低层大气有明显的东风气流,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风切变.
朱春玲马耀明陈学龙
关键词:对流边界层稳定边界层逆温青藏高原
反照率参数化改进对裸土地表能量和热过程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在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引入考虑太阳天顶角变化的裸土反照率参数化以改善沙漠、戈壁地表的辐射和热状况模拟,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方案不同程度地改善了BATS反照率模拟过高和缺乏日变化等偏差,其中Wang等改进的BRDF和B方案分别使BATS在戈壁地表由-67.75 W·m-2的负偏差缩减到-0.59和0.22W·m-2,感热通量的负偏差缩小了一半,地表温度较大的负偏差控制在1K之内。研究结果肯定了太阳天顶角对裸土反照率计算的重要作用,认为上述方案适用于裸土地表。
鲍艳吕世华奥银焕李耀辉孟宪红杨胜朋陈学龙
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结构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通过2008年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季风前(FM)和季风爆发阶段(MJ)两个加强观测期的无线电探空资料发现: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对流层顶以第二对流层顶为主。冬季多表现为双对流层顶或复对流层顶。到了夏季,第一对流层顶(极地对流层顶)较少见,基本只有第二对流层顶。季风前第一对流层顶高度为10752m,温度为219K,气压为245.2hP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16826m,温度为202K,气压93hPa。季风爆发阶段,第一对流层高度为10695m,温度229K,气压256.7hP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为17360m,温度198K,气压89.4hPa。由两个观测期的月平均温度的升温情况可以判断出第二对流层顶温度夏低冬高,第一对流层顶温度为夏高冬低。从小时的时间尺度上发现,第二对流层顶的高度变化和对流层顶温度、气压、风速的变化均为反位相变化;对流层顶升高时,对流层顶气压、温度、风速、湿度随之降低,反之也成立。第一对流层顶对地表向上的热量输送及云顶有很好的阻挡作用,进而对大气加热有显著影响。从靠近地面的月平均风速均匀混合特征,判断出季风爆发阶段改则地区边界层高度能达到3500m左右。西风急流在高原改则地区有明显季节变化。冬季西风急流最强,几乎没有东风带出现。季风爆发阶段西风急流逐渐离开改则地区并向高原北部移动,在该地区表现为减弱。同时东风带逐渐北移到改则地区,在该地区上空表现为逐渐增强,并位于西风带之上。
陈学龙马耀明胡泽勇何慧根罗布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西风急流无线电探空
珠峰地区雨季对流层大气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站的边界层塔、无线电探空和风温廓线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雨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等特征。珠峰地区雨季近地层风速、风向、温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近地层风的日变化有两个很明显的阶段,00:00~14:30受谷风的影响而刮偏北风,14:30~24:00受冰川风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白天的冰川风比夜间的谷风要强些。中午13:30在600m以下存在强水平风速垂直切变,这可能是珠峰地区发生降雨的重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在夏季比较常见。对流层平均降温率为0.685K/100m。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一般有两个峰值高度,最大值在4000m以下,第二峰值高度不固定,到16000m以后相对湿度超不过10%。各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差别较大。
陈学龙马耀明孙方林李茂善王树舟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无线电探空低空急流
纳木错(湖)地区湍流数据质量控制和湍流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导致地表通量分布不均匀,草地对地表通量的贡献最大;对不同大气层结状态,观测站周围200m范围内的地表通量贡献各不相同,上风向通量贡献源区较大,湍流发展较充分。在不稳定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纳木错地区地表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即白天观测的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在稳定状态下数据质量较低,即夜间的通量数据质量较差;纳木错地区的湍流通量受湖陆风和大气稳定性影响较大。
李茂善杨耀先马耀明孙方林陈学龙王宾宾朱志鹍
关键词:湍流通量非均匀下垫面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廓线法计算了黑河中上游地区盈科农田站、冰沟稀疏草地站、阿柔牧场站和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与植被覆盖度和高度以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夏季地表粗糙度大小是农田站最大,其次是牧场站和稀疏草地站,高寒草甸站最小。下垫面状况还影响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对稳定度的依赖程度,地表粗糙度大的地区强于地表粗糙度小的地区。
孙俊胡泽勇陈学龙张敏何慧根张渝杰
关键词:地表粗糙度稳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