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 作品数:22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王国维与视觉中心主义——兼论《人间词话》与《人间词》的理念与创作实践
- 2023年
- 一、前言1905年4月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说:盖观之作用,于五官中最重要,故悉取由他官之知觉,而以其最要之名名之也。(1)在五官中独尊视觉,在欧美被称作“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近年来这在国内学界也颇为流行。(2)确实,如“眼见为实”“高瞻远瞩”“明察秋毫”“画龙点睛”“一见钟情”之类的成语,正说明生活中视觉感官的重要地位。在现代中国以“堂”为号著名的如罗振玉的“雪堂”、郭沫若的“鼎堂”、周作人的“知堂”,饶宗颐的“选堂”等,而王国维自号“观堂”,(3)对“观”则情有独钟,以之作为身份标志,殊不寻常。
- 陈建华
- 关键词:《人间词话》《人间词》罗振玉眼见为实
- 长城公司服务品牌战略研究
- 日前激烈的竞争迫使计算机行业的每个企业重新思考其发展战略定位.该文试图根据对IT服务市场的发展和长城公司在创造服务品牌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为长城公司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供借鉴.CI是服务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强调了长...
- 陈建华
-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CI设计
- 文献传递
- 主持人语
- 2018年
- 周瘦鹃(1895—1968),原名国贤,笔名泣红、紫兰主人等,苏州人,生于上海一小职员家庭。幼年丧父,由其母做针线活辛苦支撑完成中学教育。17 岁以剧作《爱之花》刊登于《小说月报》步入文坛,后在《礼拜六》上发表大量“哀情小说”而成名。1917 年出版《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获得教育部嘉奖,评语为鲁迅所写。
- 陈建华
- 关键词:主持人《礼拜六》中学教育哀情小说短篇小说
- 千秋壮观君知否——青年王国维在上海
- 2023年
- 22岁的王国维从外省来到上海,随即被推到时代风潮的前线。近代上海五方杂处、包容多元,从中孕生出一种讲求诚信和实利的精神形态,而青年王国维独钟情于“哲学”,他以《教育世界》为基地,广泛引介其所谓“纯粹哲学”,为上海迎来“形而上学”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上海也因为王国维,在诚信和实利的基础上更产生某种超越性的精神。王国维从叔本华转向康德,即希望中国人放眼世界、正视现实,树立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他以哲学为纲,以美育为目标,从思维方式、学术传统、大学学科、美育普及到国民人格等方面建构了一套制度移植的现代性方案。然而,哲学“可信”而不“可爱”,理性与感情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这是王国维的悲剧所在。沪上十年,青年王国维扮演了输入“理性”之光的角色,然而“理性”却激起他的感情反弹,使他对理性的局限产生警觉,也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之镜。
- 陈建华
- 关键词:叔本华
- “境界”与“再现”的现代发现——以王国维与梁启超的比较为中心
- 2023年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脍炙人口的“境界说”,梁启超以发动晚清文学革命著称于文学史,也有不少“境界”论述,却未得到关注。两人的“境界”论述与柏拉图的“摹仿”论或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遭遇,涉及文艺创作及批评的基本原则,对现代文学“写实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意义。王国维演绎康德哲学,梁启超依据佛学,各自“境界”论背后有着传统思想资源的支撑,在晚清文论中别具姿态与景观,而两人回应现代挑战的不同取径及其在现代的接受在今天也不无启示。
- 陈建华
- 关键词:境界
- 世界景观在近代中国的视觉呈现——以梁启超与《新民丛报》《新小说》之图像为中心被引量:3
- 2020年
- 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刊登了大量以先进技术印制的图像,为杂志文本提供了新的诠释维度,对于晚清以来的知识转型与大众传媒的形塑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两刊物所使用的图像,一方面在标榜给读者带来乐趣的表层下埋藏着复杂的"展示政治",呈现全球文明风貌与进化景观,诠释人类文明竞争进化的历史,与梁启超的文本论述相配合;另一方面通过图像谱系介入历史叙事的建构,其超前性的选择预示了民国初年都市文化消费的潮流。通过杂志传播的大量图像,给中国人带来世界真实形象的启蒙,为晚清以来的新知识体系建立了可见可感的视觉基础,构成中国视觉现代性的标志性内容。
- 陈建华
- 关键词:图像《新民丛报》《新小说》
- 以报刊作为方法的文学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 2021年
-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讲近现代文学必然与报刊(包括报纸和期刊)发生联系。讲晚清"诗界革命"或"小说界革命",就要讲到梁启超和《清议报》《新民丛报》;讲翻译文学,最早得追溯到《申报》;讲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就会提到《新小说》《世界繁华报》等小说期刊。很久以来文学史关注的是作家生平与文学作品,及其审美风格与政治、社会的历史性意义。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革命"年代,文学史以宣扬"阶级斗争"与"进步"史观为目的,因此提不提报刊都无所谓。像《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已有标点单行本,它的杂志出处也被忘记了。传统的阅读与诠释的方法在延续,把报刊等同于书籍,解读文本犹如聆听圣哲的训诫,并担任代言的角色。
- 陈建华
-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近现代文学《新小说》谴责小说《新民丛报》小说界革命
- 明初政治与吴中诗歌的感伤情调被引量:6
- 1989年
- 明初吴中地区,在政治力量的打击下,诗社瓦解,诗派式微,作者凋零,个性表现缺乏高扬、拓张的精神,这些方面与元末的繁盛局面相比,意味着文学发展进程的中断。然而仅就艺术上的价值而言,诗人们在苦难艰辛、变幻莫测的人生旋涡里,用血和泪写成悲怆命运的诗章,尽管他们已不那么注重形式或修辞,语言风格趋向于朴质平实。
- 陈建华
- 关键词:政治力量元末士风赋税明太祖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被引量:4
- 2022年
-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 陈建华
-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
- 圆桌:创意城市的本土溯源与多维延展被引量:1
- 2021年
- 创意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获取活力与生机的源泉。本期"城市文化"栏目邀请到三位学者,以笔谈形式分别从本土溯源和多维延展两方面对"创意"和"城市"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创意"很可能就蕴含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陈建华尝试为海派文学溯源的同时,揭示了百年前在华洋杂处、文化交融和媒介更迭语境下的城市创意。
- 陈建华张昱曹晓华
- 关键词:海派文化文化交融创意城市海派文学城市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