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明

作品数:58 被引量:326H指数:1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脊柱
  • 21篇手术
  • 17篇脊柱侧
  • 16篇手术治疗
  • 13篇腰椎
  • 13篇脊柱侧凸
  • 13篇侧凸
  • 10篇后凸
  • 9篇椎间盘
  • 9篇后路
  • 9篇骨折
  • 8篇内固定
  • 7篇颈椎
  • 6篇椎体
  • 6篇外科
  • 5篇置换术
  • 5篇退行性
  • 5篇脊柱外
  • 5篇脊柱外科
  • 4篇腰椎滑脱

机构

  • 57篇解放军第30...
  • 4篇北京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重庆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306...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省铜陵县...

作者

  • 58篇陈晓明
  • 45篇马华松
  • 34篇邹德威
  • 29篇吴继功
  • 24篇谭荣
  • 19篇海涌
  • 19篇刘玉增
  • 18篇陈志明
  • 15篇鲍磊
  • 13篇张强
  • 11篇周立金
  • 9篇周雪峰
  • 8篇刘涛
  • 8篇周建伟
  • 7篇汪东
  • 7篇邵水霖
  • 6篇杨滨
  • 5篇王蒙
  • 5篇王晓平
  • 5篇彭军

传媒

  • 7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颈腰痛杂志
  • 5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总装备部医学...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八届全国颈...
  • 2篇第二届泛长江...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笔者自2004年2月.2007年10月收治46例(5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前进行CT三维重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撬拨结合钢板内固定、局部植骨治疗。结果46例获得1~3年的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无深部骨性感染,2例出现术部切口愈合不良,经过清创术结合VSD植入术完全愈合。4例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术后按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总体优良率为90.4%。结论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术。其对于关节内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有较少并发症和满意结果的优点。但应考虑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密切关注并发症。
陈晓明马华松王蒙刘玉增杨宾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钢板侧方入路
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与生长阀技术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的临床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小切口分期延长和生长阀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分别接受生长阀和小切口分期手术治疗。按手术术式分为两组:生长阀组和小切口组,对两组病例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生长阀组术前Cobb角为(92.0±16.4)°(72°~132°)。终末融合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7.2±22.1)°(31°~64°),平均矫形率59.6%。小切口组术前Cobb角为(95.0±15.4)°(78°~135°),终末融合时术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1.8±6.6)°(27°~48°),总矫形率为65.4%。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或生长阀技术均可以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治疗较生长阀技术具有更高的矫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有效方法。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志明彭军陈晓明张建党汪东袁伟
关键词:手术治疗小切口
快速成型脊柱模型在脊柱外科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计陕速成型脊柱模型在脊柱外科的初步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8例患者: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4例,退变性腰椎术后翻修3例,腰椎峡部裂1例。应用三维 CT 断层扫描脊柱,将 DICOM 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然后进行脊柱...
张强邹德威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鲍磊刘玉增周立金
关键词:脊柱外科三维重建
文献传递
电阻片应变法在测量三翼臼固定后骨盆应力变化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应用电阻片应变法测量骨盆髋臼骨缺损模型三翼臼固定后髋臼上方的应力值。方法成年男性尸体骨盆标本4只,无髋关节骨质缺损或畸形。于臼顶处造成节段性骨缺损,缺损面积约为髋臼面积的20%。根据三翼臼扩展角度不同分为0、36、45和60°4个实验组,并设立无缺损、无翼假体骨盆为对照组。在4只骨盆标本上各布置7组电阻应变花,1、2和3号位置为骨盆外侧与臼杯3个翼对应的髋臼上方,4号位置为骨盆外侧髋臼与骶髂关节连线近端,5、6和7号位置于骨盆内侧髋臼与骶髂关节连线由外下向内上方均匀分布。模拟单腿站立时髋关节负重情况,进行150、300、450、600、750和900N分级加载,收集各组各级加载和卸载时应变片应变信息。结果测试点最大等效应力为6.93MPa,最小等效应力为1.08MPa。结论骨盆髋臼骨缺损三翼臼固定后,在宿主骨没有引发高应力区,为翼间移植骨的生长提供了力学环境下的数据。
刘玉增王继芳邹德威海涌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张强鲍磊周立金李宏兴王宏伟赵聚峰
关键词:应力骨盆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和维持矫正效果均较钩-棒或钩-钉-棒固定组明显提高。结论: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
海涌陈晓明陈志明邵水霖邹德威马华松高音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特发性脊柱侧凸内固定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
POLAr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
目的:探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POLAr手术治疗62例因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visual analo...
张强邹德威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刘玉增
关键词:腰椎滑脱退行性滑脱后路手术
文献传递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PCM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疗效。 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6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8例,女8例,年龄36-57岁,平均48岁;其...
张强邹德威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鲍磊刘玉增周立金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稳定性
文献传递
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本文对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详细全面的术前检查和适当的手术方法选择是重度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关键,术中和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获得手术安全的保证。
海涌陈志明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邹德威周雪峰谭荣
关键词:脊柱畸形脊柱侧凸矫正手术
文献传递
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健侧预防性减压策略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融合术中采取健侧预防性减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1 147例接受腰椎减压融合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时间段分为非预防组(732例)和预防组(415例),预防组根据术前健侧腰椎椎管狭窄程度选择性行健侧预防性减压。分析两组术后健侧腰源性腿痛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结果非预防组腰椎术后发生健侧腰源性腿痛27例,发生率3.69%,其中1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8例需再次手术,再手术率1.09%;预防组术后发生健侧腰源性腿痛11例,发生率2.65%,均为预防组中根据标准无需预防减压的患者,其中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再次手术,再手术率0.48%。术后健侧腰源性腿痛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预防组均低于非预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腰椎MRI显示健侧严重狭窄或中度狭窄且曾有过下肢症状的患者,行健侧预防性减压可以降低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率和腰椎再手术率。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周建伟汪东杨滨刘涛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融合术腿疼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150°),后凸平均68°(47°~125°)。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S1。对合并有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的2例患者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9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11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阀"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5~6.5h,平均4.5h;术中出血300~2100ml,平均850ml。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者1例,1周后完全缓解,无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平均38.3°(24°~58°),矫正率53.7%;术后后凸平均25.3°(13°~38°),矫正率61.5%。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后凸和侧凸无明显丢失。结论:半椎体切除和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神经损害的风险,但是术前充分的评估、缜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精确的操作可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邹德威吴继功马华松周雪峰谭荣刘玉曾张乐乐陈晓明鲍磊张强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脊柱后凸内固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