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桂平

作品数:45 被引量:228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玉米
  • 13篇小麦
  • 11篇绿洲
  • 10篇绿洲灌区
  • 10篇间作
  • 9篇水分
  • 9篇土壤
  • 9篇利用效率
  • 9篇教学
  • 8篇水分利用
  • 8篇秸秆
  • 7篇水分利用效率
  • 7篇农田
  • 7篇作物
  • 7篇还田
  • 6篇农学
  • 6篇免耕
  • 6篇秸秆还田
  • 5篇农学专业
  • 5篇灌溉

机构

  • 45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甘肃省农业工...
  • 1篇定西市农业科...

作者

  • 45篇陈桂平
  • 26篇柴强
  • 22篇殷文
  • 16篇于爱忠
  • 15篇赵财
  • 15篇胡发龙
  • 13篇樊志龙
  • 8篇郭瑶
  • 6篇谢军红
  • 4篇冯福学
  • 3篇李玲玲
  • 3篇李胜
  • 3篇杨彩红
  • 2篇马绍英
  • 2篇郑立颖
  • 2篇邱黛玉
  • 2篇刘畅
  • 2篇文玉良
  • 2篇丁小琴
  • 1篇牛俊义

传媒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赤峰学院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草原与草坪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农业科技与信...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信阳农林学院...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实验室科学

年份

  • 9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的减水减氮效应被引量:6
2021年
针对长期连作作物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问题,研究前茬地膜覆盖作物免耕留膜,轮作后茬作物的生产效应,对于优化栽培模式,建立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地膜覆盖玉米茬口两种耕作方式(免耕留膜,NT;传统耕作,CT)、两种灌水水平(传统灌水,2400 m^3·hm^-2,I2;传统灌水减量20%,1920 m^3·hm^-2,I1)和3个施氮水平(传统施氮,225 kg·hm^-2,N3;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对轮作小麦产量、光能与灌溉水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前茬玉米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小麦全生育期总叶日积提高21.6%~26.1%(P<0.05),特别是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提高41.3%~45.2%(P<0.05),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免耕留膜集成减量20%水氮供应(NTI1N2)处理比传统耕作和水氮供应(CTI2N3)提高叶日积34.8%~50.7%。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提高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0.4%、5.6%~12.3%和10.1%~10.3%(P<0.05);NTI1N2较CTI2N3处理小麦增产15.2%~22.0%、光能利用率提高8.1%~18.5%、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0%~52.5%(P<0.05)。免耕留膜结合减量水氮供应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纯收益和产投比,NTI1N2较CTI2N3处理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提高22.9%~23.9%和34.8%~35.1%,单方水效益提高53.6%~68.9%(P<0.05)。因此,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留膜配套减量20%灌水(1920 m^3·hm^-2)与施氮(180 kg·hm^-2)可作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发展节本增效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
郭瑶陈桂平殷文赵财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范虹柴强
关键词:轮作小麦水氮耦合水分生产力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李文娟陈桂平柴强
关键词:小麦玉米交替灌溉间作绿洲灌区
一种膜侧谷子高产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谷子高产栽培方法,属于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谷子高产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起垄、覆膜,进行膜侧沟条播种;所述起垄与覆膜同时进行,垄面宽28‑32cm,呈圆顶状,垄沟宽23‑27cm,垄高8‑10cm,垄...
李胜张小红马绍英陈桂平曾方荣
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和耕作措施(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和传统低茬收割翻耕—CT)对后茬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T相比,NTSS、NTS可提高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0—110 cm土层播种至苗期、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吐丝至开花期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高5.0%—7.8%、4.4%—5.4%和4.8%—7.1%,NTSS与NTS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内,NTS的土壤含水量比CT高4.7%,但NTSS与CT差异不显著,NTS具有保持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全生育期良好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NTSS、NTS减小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吐丝期之前的耗水量,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生育前期与后期需水矛盾,以NTS的效果更突出。NTSS、NTS可有效改善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表层0—25 cm土壤的热量条件,NTS调控效应更强,2010年,NTS 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高0.76℃;2个试验年度内,NTS 14:00和1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分别低3.67—3.87℃和1.19—1.30℃,说明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在昼夜低温期具有保温效应,而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NTSS、NTS降低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积温,其中NTS处理玉米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吐丝期、吐丝至灌浆末期的土壤积温比CT分别低67.1—76.2℃、29.3—50.5℃和46.7—75.3℃,降幅大于NTSS。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平均大气-土壤温差可知,NTS在低温季有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在高温季节有相对降温的作用,是减少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过度影响的重要机制。与CT相
殷文陈桂平柴强赵财冯福学于爱忠胡发龙郭瑶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土壤温度
河西灌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7年
出苗率及出苗整齐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丰欠,针对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对绿洲灌区小麦出苗及群体动态影响研究薄弱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与产量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对于优化耕作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4—2015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少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还田(TS)和不留茬翻耕(CT)]对小麦出苗状况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与CT相比,NTSS、NTS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TS则提高了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NTSS、NTS较CT的分蘖数分别高7.4%~10.5%、14.6%~19.1%,分蘖成穗率分别高13.5%~20.1%、33.0%~34.7%,有效穗数分别高7.5%~9.3%、10.3%~11.2%,穗粒数分别高15.7%~16.1%、18.5%~22.6%,千粒重分别高7.2%~8.9%、13.9%~14.2%,但TS与CT在以上指标间没有显著差异。NTSS、NTS与CT相比较,分别增产16.6%~17.4%、18.6%~21.4%,以NTS增产幅度较大,比TS高10.3%~11.0%。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少耕秸秆还田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出苗率及整齐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时NTSS和NTS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提高比例分别为9.4%~10.7%与10.5%~11.1%,说明少耕秸秆还田提高籽粒产量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转化。本研究表明,少耕秸秆还田是适用于试区小麦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殷文陈桂平柴强郭瑶冯福学赵财于爱忠刘畅
关键词:春小麦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出苗
新农科建设下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方式优化与探索被引量:1
2021年
农学概论课程着重介绍了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相关概念及耕作栽培理论、技术与方法,涉及作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及植物保护学等学科领域,可增强非农学专业学生对农业的认知与了解,是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的限选课程。然而,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的稳步提升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知识文化水平,迫使高等院校不断扩招,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突显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剖析了甘肃农业大学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同类兄弟院校有关该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优化授课方式、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等多层面指明授课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提高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增强本课程在非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
殷文胡发龙樊志龙谢军红陈桂平于爱忠柴强
关键词:农学概论教学方式课程体系
不同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的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一膜两年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农田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0~120 cm),一膜两年覆盖农田贮水量较传统耕作覆膜提高13.31%,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在玉米生育期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一膜两年用较传统覆膜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7.67%,而不同处理对3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高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方式可达到与传统耕作覆膜方式相当的产量,在中、低灌水水平下高于传统覆膜处理,分别增产2.40%和16.39%,且在低灌水水平下WUE在不同覆膜方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两年覆盖的WUE分别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高出5.25%和20.26%;此外,一膜两年覆盖方式可显著减少成本投入,产投比分别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提高7.27%和15.6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和生育期0~30 cm的土壤含水量,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产投比,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赵财陈桂平柴强殷文刘畅
关键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产投比
豌豆土壤中潜在自毒物质的鉴定及自毒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自毒作用是引发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明确大田种植豌豆土壤中潜在自毒物质并探究其自毒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大田种植的2种基因型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根际土壤中潜在的自毒物质。并通过水培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潜在自毒物质对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豌豆连作障碍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芥酸酰胺是2种基因型豌豆中共有的潜在自毒物质。0.1 mmol·L^(-1)的芥酸酰胺可促进定豌10号种子的萌发,0.10、0.25、0.50 mmol·L^(-1)的芥酸酰胺均可促进云豌8号种子的萌发。不同浓度芥酸酰胺显著降低了定豌10号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高浓度的芥酸酰胺显著增加了云豌8号MDA含量,降低了脯氨酸(Pro)含量及根系POD活性。生长指标的综合化感效应结果表明,2种基因型豌豆植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且定豌10号的抑制程度大于云豌8号。说明,芥酸酰胺作为豌豆根际土壤中潜在化感物质,对豌豆种子的萌发具有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对豌豆植株的生长产生抑制效应,且促进与抑制程度因豌豆基因型而异。
马绍英陈桂平陈桂平马蕾连荣芳李胜张绪成
关键词:豌豆自毒物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六结合三补充”教学方法在农业推广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毕业生对“三农”问题认知不足及基层工作能力欠缺等现实问题。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业推广学课程的教研教改为例,探索性地提出“六结合”(课程思政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研教改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教材融合与教学方法改进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项目引导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和“三补充”(情景模拟补充“田间学校”及社会交流、第二课堂补充第一课堂和过程性考核补充课程成绩考核)的教学方法,以期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谢军红李玲玲柴强殷文陈桂平王林林孟浩峰
关键词:农业推广学教学方法农学
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作物间作氮磷利用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间作施肥量不合理,氮、磷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试验以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作物间作对氮、磷养分的吸收累积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的土地当量比为1.24~1.58,均表现出间作优势,间作各组成作物籽粒产量较单作均有提高。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分别较单作氮素累积量高17.9%和8.4%,其中,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累积量分别较小麦间作玉米和小麦间作大豆高22.8%和10.4%;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氮素利用效率均低于单作。除小麦间作玉米之外,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与单作比较,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17.1%和20.3%;但是小麦间作玉米和小麦间作大豆磷素利用效率分别较单作低24.3%和40.5%。玉米间作豌豆较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具有较高的土地当量比、籽粒产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磷素累积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可作为绿洲灌区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种植模式的参考。
陈桂平丁小琴樊志龙
关键词:间作绿洲灌区氮素利用效率磷素利用效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