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导管
  • 3篇静脉
  • 2篇导管插入
  • 2篇导管插入术
  • 2篇头端
  • 2篇PICC
  • 1篇导管异位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地塞米松预处...
  • 1篇严重并发症
  • 1篇置入中心静脉...
  • 1篇上腔静脉
  • 1篇中心静脉
  • 1篇中心静脉导管
  • 1篇外周
  • 1篇外周静脉
  • 1篇外周静脉穿刺
  • 1篇经外周静脉
  • 1篇经外周静脉穿...
  • 1篇经外周静脉穿...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陈桂英
  • 2篇王惠琴
  • 1篇申屠英琴
  • 1篇赵锐袆
  • 1篇赵锐祎
  • 1篇陈春芳
  • 1篇李爱萍
  • 1篇江南
  • 1篇林丹妮

传媒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被引量:94
2012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873例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41例和对照组432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预处理导管时试验组使用0.125mg/ml地塞米松溶液40ml,浸泡时间≥3min;对照组使用40ml生理盐水,浸泡时间≥3min。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和其他早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67.8%的静脉炎发生在置管后25~72h,对照组为67.3%;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所致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25~72h,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对PICC所致静脉炎有预防作用。
陈桂英王惠琴林丹妮
关键词:地塞米松静脉炎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9
2011年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1929年由德国外科医生Forssmann首次在自己身上置人成功,20世纪90年代后期PICC被引进中国.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建立等方面。Patel等2007年报道,全世界约有1400万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其中330万人使用PICC。
陈桂英王惠琴赵锐祎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护理
心内心电图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效果被引量:19
2013年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头端应该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内[1],最佳位置是上腔静脉的中下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上方3~4cm[2-3]。由于静脉瓣、置管时静脉痉挛、所需跨越的血管行程长、血管分又弯曲等原因,很容易发生导管异位。研究显示PICC头端异位发生率为9%~27%[4-7]。导管位置异常时会延误患者治疗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旧q0。
赵锐袆江南申屠英琴陈春芳李爱萍陈桂英
关键词:PICC头端上腔静脉导管异位严重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