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38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环流
  • 4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旱涝
  • 3篇汛期
  • 3篇气候特征
  • 3篇夏季
  • 3篇大气环流
  • 2篇低温冷害
  • 2篇严重旱涝
  • 2篇冷害
  • 2篇海表
  • 2篇海表温度
  • 2篇春季
  • 1篇东北夏季
  • 1篇冬夏季
  • 1篇冬夏季风
  • 1篇雪盖
  • 1篇雨带

机构

  • 1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作者

  • 12篇高波
  • 5篇陈乾金
  • 3篇刘传凤
  • 2篇孙安健
  • 2篇张强
  • 1篇田辉
  • 1篇高歌
  • 1篇王丽华
  • 1篇任殿东
  • 1篇李维京
  • 1篇高国栋
  • 1篇刘玉洁
  • 1篇郭艳君
  • 1篇张家诚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吉林气象

年份

  • 1篇2003
  • 3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5
1999年
本文利用1951年—1995年5月—9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东北地区65个测站的夏季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频率,结果表明,低温冷害频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严重低温冷害的频率却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山区的频率要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大。整个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的年份从50年代到90年代在逐渐减少,各省夏季低温冷害出现的次数大体相当,大约为3年—4年一遇,但出现的年份并不完全相同,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厄尔尼诺”
刘传凤高波
关键词: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
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前汛期严重旱涝诊断分析被引量:49
1999年
利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区域18个站45年(1951~1995年)4~6月降水资料计算了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严重涝年(1954、1962、1968、1973、1975年)和严重旱年(1958、1963、1967、1985、1991年).分析了严重旱涝的频数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整个赤道地区的SSTA、OLR距平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旱涝年SSTA、OLR距平场均有明显的差异.
高波陈乾金任殿东
关键词:Z指数旱涝前汛期
华南春季温度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利用我国华南 3省 2 4个站 1 95 1~ 1 995年 2~ 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的气候特征 ,发现有 6个严重低温年 :1 95 7、1 96 8、1 96 9、1 984、1 985和1 988年。 1 96 8年最为严重。严重低温主要发生在 3月和 4月。福建的低温较频繁 ,广西的低温较严重。华南春季低温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80年代低温频繁 ,90年代低温最少 ,其它年代低温频数大体相当。春季低温和高温年份 ,亚洲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太平洋热带海洋状况都有显著的差异。华南春季低温与亚洲极涡、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及太平洋暖池的海表温度等因子关系密切。
刘传凤高波田辉
关键词:春季大气环流温度气候变化海表温度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被引量:101
2000年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 50年代多雨涝 ,60~ 80年代多干旱 ,进入 90年代雨涝增多 ,反映华北平原地区旱涝变化阶段性和群发性。东西伯利亚 (或鄂霍茨克海 )阻塞高压及亚洲中高纬度东高西低分布的稳定维持 ,则分别对华北平原的严重干旱与雨涝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 (偏南、偏东 ) ,华北平原地区易发生严重雨涝 (干旱 )。夏季风偏强 (弱 )年份 ,华北平原多发生雨涝 (干旱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处于明显正距平阶段 ,华北平原地区易分别发生严重干旱与雨涝。
孙安健高波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季旱涝旱灾
青藏高原1985年冬季异常少雪和1986年异常多雪的环流及气候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00年
利用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对比分析了 1 985年冬季异常少雪和 1 986年冬季异常多雪时期大气环流及热带海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多雪与少雪时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显著不同。与此同时 ,低纬热带环流及海洋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陈乾金王丽华高波张家诚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异常气候特征大气环流
试论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ENSO循环的可能联系被引量:22
1999年
通过实测资料和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80年代两次青藏高原雪盖异常的波动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可能联系。分析指出,高原冬季雪盖异常时500hPa中纬度环流显著不同。即高原多(少)雪,东亚大槽位置偏东(西),强度偏弱(强),致使我国东部的天气出现“暖冬”(“寒冬”)。与此相对应,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也呈现相反的形势特征。受东亚冬季风强弱变化影响,南海南部附近海区积云对流强度迥然不同,印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趋于向ElNino或LaNina变化特征明显增强。通过t检验表明,其信度在一些重要的关键区均已达到95%的显著性水平。最后讨论了联结中低纬度环流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局地Hadley环流的重要作用和可能机制。
陈乾金高波孙安健
关键词:青藏高原
黄河中游地区汛期严重旱涝气候特征的演变
2003年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地区15个台站1951~1995年7~9月降水量资料讨论汛期(7~9月)的严重旱涝气候特征,发现黄河中游地区的严重旱涝年各有8年和7年,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盛夏7、8月份,严重干旱则多为夏秋连旱。雨涝60年代最多,随之渐少;干旱自20世纪50年代随时间而增多,进入80年代以后,气候呈变干的趋势。严重雨涝和严重干旱表现为年代际的气候振荡。严重雨涝(严重干旱)年份,亚洲范围500hPa距平场呈北负南正(北正南负)分布,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偏西(偏弱、偏南且偏东)。严重干旱年份多发生在ENSO事件的发展阶段,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北太平洋漂流区海温明显偏低。严重雨涝年份,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虽为负值,但信号很弱。
利、安健高波郭艳君
关键词:黄河中游地区汛期旱涝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和长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涝及其与环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1
2000年
在对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用 3种方法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定 ,计算了高原积雪日数和深度资料与长江中下游 6~ 8月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旱涝呈正相关关系 ,最大正相关区主要位于江南北部。通过对冬季北半球 50 0 h Pa高度场、OLR、SSTA资料的合成分析以及对夏季风指数的联系揭示表明 ,高原多雪和少雪所反映出的环流特征显著不同。讨论了异常积雪 -大气 -海洋 -雨带相互之间的可能联系 ,给出了一个初步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相联系的长江中下游旱涝物理过程概念模型 ,进而为短期气候监测、预测提供参数线索。
陈乾金高波李维京刘玉洁
关键词:青藏高原旱涝长江环流汛期
台风数值模式中计算参数的确定
1998年
用简单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模式,通过比较与多组不同计算参数相对应的台风路径的相似程度,确定出合理的计算参数:即求解Poisson方程的迭代精度可取为1.0×10-4;时间积分步长可取为20分钟。
高波高国栋陆渝蓉
关键词:台风台风路径
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被引量:49
2001年
利用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115.8(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典型的春季低温和高温年份,亚洲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太平洋热带海洋状况都有显著的差异。特别地,亚洲极涡、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及太平洋暖池的海表面温度等因子均通过了95 %(90 %)信度水平检验。
刘传凤高波
关键词:春季低温冷害大气环流海表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