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
- 作品数:14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秦皇岛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抗炎效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而发挥抗炎效应。方法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40 mg/d×30 d;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10 mg/d×30 d;对照组30例。结果(1)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后第5天和第30天CRP水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P<0.05,P<0.001),而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在第30天CR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2)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第5天和第30天的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均<0.05)。(3)CRP水平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CRP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
- 魏军王艳红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 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0月间9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肝素组和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采取容量复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脏器支持等基础对症治疗,肝素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普通肝素5 U/kg/h,疗程1周,观察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评分)变化,记录并发症并比较28日死亡率,并观察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APACHEII评分逐渐降低,肝素组患者治疗7d后APACHEII评分(11.81±3.24)显著低于常规组(13.74±3.54)(P〈0.05)。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2.50%)略高于常规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7 P=0.504)。肝素组28天病死率(18.75%)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9 P=0.459)。治疗1 d、4 d、7 d后,两组患者PT、PLT、APTT数值略有升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持续泵注5 U/kg/h小剂量肝素有助于改善脓毒症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并不显著改变凝血时间,增加出血反应。
- 魏军王艳红蒋金辉冯冬青
- 关键词:脓毒症小剂量肝素凝血时间病死率
-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患者血钠水平与其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求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患者血钠水平与其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年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腹水患者98例病例资料,据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组与正常组,通过分层分析,对比不同组别患者入院时肝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程度及并发症情况,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腹水疗效及出院后预后。结果:98例患者中血钠水平<130 mmol/L者41例(41.8%)。低钠血症组入院时转氨酶、血肌酐、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清白蛋白含量则低于血钠水平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与正常组入院时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4.4%vs.7.0%,19.5%v s.5.3%,26.8%v s.10.5%及24.4%v s.8.8%;P<0.05)。入院14 d,两组腹水治疗效果中显效比例分别为73.2%,89.5%(χ~2=4.4 2 1,P=0.0 3 6);出院后1 2个月随访期间内,两组病死率分别为3 6.6%,15.8%(χ~2=5.577,P=0.018)。结论:血钠水平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密切相关,低钠血症患者病情较重,疗效与预后较差。
- 王艳红魏军张雨
-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低钠血症腹水并发症预后
- 利用GEO数据库分析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易感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应用GEO数据库分析单纯糖尿病患者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糖尿病(DM)患者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 检索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并筛选DM患者合并CAD的DM患者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时间截点选择2021年5月,筛选条件选择“Diabetes”及“Coronary Heart Disease”,物种类型选择“human”。使用GEO2R分析DM患者合并CAD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单纯DM患者与合并CAD的DM患者间的通路富集情况做KEGG分析,而后使用PPI分析找出关键基因及其蛋白靶标;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及单纯CAD患者作为参照组,对单纯DM、单纯CAD及合并CAD的DM患者差异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从选定数据集共筛选出差异基因32 322个,设置筛选条件为组间表达量的比值Log2FC>2且P<0.05,共筛选出差异基因76个,其中上调基因23个,下调基因53个。DM与合并CAD的DM有10条显著差异性富集信号通路(P<0.05)。GO功能分析得到显著富集条目30个,其中10个(33.3%)与生物过程(BP)相关,10个(33.3%)与细胞组分(CC)相关,10个(33.3%)与分子功能(MF)相关。PTC与对照组显著差异基因共计42个,其中排名前10的分别是MYC、C3、AGTR1、PPARG、ADRB3、ACE、NOS3、MTHFR、UTS2、PON2;合并CAD组患者的MYC、C3、AGTR1、PPARG、ADRB3、ACE及UTS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DM组,而NOS3、MTHFR及PON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DM组(均P<0.05);单纯DM组与单纯CAD组间MYC、C3、AGTR1、PPARG、ADRB3、ACE、NOS3及MTHFR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纯CAD组的UTS2明显低于单纯DM组,PON2明显高于单纯DM组(均P<0.01)。结论 DM合并CAD发生的关键影响基因主要包括MYC、C3、AGTR1、PPARG、ADRB3、ACE、NOS3、MTHFR、UTS2、PON2,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病毒致癌作用(Viral carcinogenesis)、黏着斑(Focal adhesion)、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等对DM发生合并CA
- 王佳美钱美琪魏军王娅娜韩宇王艳红
-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易感性差异基因表达
- 托伐普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稀释性低钠血症的效果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并探讨托伐普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稀释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2例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并螺内酯、氢氯噻嗪联合利尿,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口服托伐普坦利尿,疗程7 d,记录两组治疗3,5,7 d后血Na+达标比例、2 4 h尿量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3,5,7 d后血Na+达标比例与24 h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渴(8.5%vs 6.7%)、尿频(2.1%vs 2.2%)、头晕(2.1%vs 4.4%)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治疗组有1例服药5 d后血Na+明显升高伴尿量显著增加而停药。结论:乙肝肝硬化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托伐普坦可显著增加尿量,恢复血Na+浓度,不良反应较轻,可以控制。
- 王艳红魏军张雨
- 关键词:失代偿期肝硬化稀释性低钠血症托伐普坦水钠潴留
-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与临床疗效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0月间9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肝素组和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采取容量复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脏器支持等基础对症治疗,肝素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普通肝素5 u/kg/h,疗程1周,评价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并检测两组患者PT、a PTT、PLT、TXB2、6-keto-PGF1α、CD62P、TXB2/6-keto-PGF1α(T/K)水平,计算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比较两组出血并发症与28日死亡率。结果治疗1 d、4 d、7 d后,两组患者PT、PLT、a PTT数值略有升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素组患者TXB2、T/K、CD62P表达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常规组患者则呈上升趋势,两组患者在7 d后TXB2、T/K、CD62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keto-PGF1α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肝素组治疗7 d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II评分逐渐降低,肝素组患者治疗7 d后APACHEII评分(11.81±3.24)显著低于常规组(13.74±3.54)(P<0.05)。肝素组和常规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2.50%vs.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7,P=0.504)。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18.75%vs.25.00%)(χ2=0.549,P=0.459)。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可在不显著改变凝血时间的前提下,抑制脓毒症的凝血级联反应,纠正凝血功能紊乱,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增强临床疗效,死亡率有下降倾向。
- 魏军王艳红冯冬青蒋金辉
- 关键词:脓毒症小剂量肝素凝血功能血小板
-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血清因子、T细胞亚群及D-二聚体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因子、T细胞亚群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5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在抗感染、抗凝、氧疗等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乌司他丁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滴血必净注射液,7 d为1疗程,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7 d后血清因子、T细胞亚群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7 d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D-dimer、APACHEI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7 d内MODS发生率(13.3%vs 20.0%)与病死率(10.7%vs 13.3%)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脓毒症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能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减轻高凝状态。
- 魏军王艳红蒋金辉冯冬青
-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乌司他丁炎性介质T细胞亚群D-二聚体
- 不同体重指数可通过HOMA-IR、FGF-21、NT-proBNP影响新发T2DM患者左心室功能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新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浆因子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新发T2DM患者136例,依据BMI划分为肥胖组(49例)、超重组(45例)、对照组(42例),通过临床资料分析3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多普勒超声指标、左心室整体应变参数、HOMA-IR及血浆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3组通过比较临床资料发现:肥胖组空腹血糖(FBG)、餐后1 h、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INS)、Tei指数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水平明显高于超重组与对照组,且超重组高于对照组;而E/Ea、E/A及径向应变(GRS)值显著低于超重组与对照组,且超重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肥胖组HOMA-IR明显高于超重组与对照组;肥胖组成纤维细胞生化因子(FGF-21)、N末端脑尿钠肽原(NT-pro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Ea、E/A、GRS与HOMA-IR呈显著负相关;Tei指数、GLS、FGF-21、NT-proBNP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不同BMI新发T2DM患者左心室功能水平存有差异,合并肥胖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FGF-21、NT-proBNP可能与该过程密切相关。
- 王佳美钱美琪魏军王艳红
- 关键词:体重指数左心室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
-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并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27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资料,血钠正常者157例,低钠血症者116例,低钠血症患者中,130mmol/L<血清Na^+<135 mmol/L 45例(A组),120mmol/L<血清Na^+≤130mmol/L 51例(B组),血清Na^+≤120 mmol/L 20例(C组),比较低钠血症组与血钠正常组理化指标、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差异,分析低钠血症亚组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低钠血症组ALT、AST、SCr、TBil、PT、Child-pugh评分及LSM均显著高于血钠正常组(P<0.05);低钠血症亚组间ALT、AST、SCr、TBil、PT、Child-pugh评分、LS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水平越低,上述指标越高。低钠血症组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例均高于血钠正常组(P<0.05),低钠血症组腹水治疗达到显效比例低于血钠正常组(66.7%vs.85.7%)(P<0.05),低钠血症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组(14.7%vs.6.4%)。低钠血症亚组间血清Na^+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腹水治疗显效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低钠血症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影响腹水疗效,是临床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 王艳红魏军张雨
-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并发症腹水死亡率
- 川芎嗪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 2006年
- 魏军
- 关键词:川芎嗪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