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颖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交感
  • 3篇交感神经
  • 3篇梗死
  • 2篇电生理
  • 2篇心肌
  • 2篇神经支
  • 2篇神经支配
  • 2篇室壁
  • 2篇去神经
  • 2篇去神经支配
  • 2篇跨室壁复极离...
  • 2篇冠状
  • 2篇复极
  • 2篇复极离散
  • 1篇电生理特性
  • 1篇电生理学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作电位
  • 1篇动作电位时程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廖德宁
  • 7篇黄颖
  • 4篇王昊
  • 3篇刘鹏
  • 2篇陈鹏飞
  • 2篇王丹宁
  • 2篇陈侃
  • 2篇王磊
  • 1篇徐涛
  • 1篇崔海明
  • 1篇刘腾飞

传媒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被引量:34
2016年
目的 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年龄30~92岁(60±10岁)。按年龄分为≥75岁组(n=261)和<75岁组(n=967)。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相关治疗数据及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慢性肾衰竭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既往卒中比例、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比例、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三酰甘油下降,而凝血酶原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pro-BNP升高,RCA和LAD病变比例、三支及以上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比例、钙化病变比例、长病变比例增加,桡动脉入路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院内死亡、出血相关并发症、造影剂肾病、PCI术中心肌梗死、PCI相关心力衰竭比例增加,术后6个月全因死亡比例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OR=3.677,95%CI:1.561~8.622)、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OR=4.086,95%CI:1.733~9.636)、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OR=9.286,95%CI:3.864~22.316)、既往卒中史(OR=3.517,95%CI:1.524~8.116)与高脂血症(OR=4.996,95%CI:1.278~19.530)是PCI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PCI术后并发症更多。吸烟、入院时合�
陈侃陈鹏飞王丹宁黄颖王磊廖德宁
关键词:高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美西律对伊布利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美西律与伊布利特联用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制备犬左室楔形肌块模型,先后予正常台氏液、伊布利特台氏液、美西律-伊布利特台氏液灌流,并在灌流液更换后重复测量基础循环周长(basic cycle length,BCL)为500、667、1 000、2 000、4 000 ms时肌块外膜、中膜、内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结果伊布利特延长外膜、中膜、内膜APD(Ⅲ类效应),且伊布利特对APD的延长作用具有逆频率依赖性(reverse rate dependency,RRD);伊布利特对中膜APD的延长作用及其RRD最强[(10.8±2.1)ms vs(20.4±3.0)ms vs(17.3±3.1)ms;(15.8±4.0)ms vs(31.0±5.7)ms vs(21.5±3.4)ms;(18.4±3.5)ms vs(42.3±5.4)ms vs(24.0±3.5)ms;(23.0±3.6)ms vs(53.8±5.4)ms vs(31.3±3.6)ms;(25.6±4.2)ms vs(55.9±4.4)ms vs(34.8±3.2)ms,P<0.01];伊布利特对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增大作用也具有RRD。美西律可抑制伊布利特对各层心肌,特别是对中膜的Ⅲ类效应及其RRD,减小TDR。结论美西律与伊布利特联用可有效抑制伊布利特Ⅲ类作用的RRD,提高伊布利特的使用安全性。
王昊黄颖刘鹏崔海明廖德宁
关键词:美西律伊布利特跨室壁复极离散
射频消融局部去交感神经对心肌梗死犬心室不应期及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利用射频消融进行局部去交感神经的方法,并观察其对心脏电生理及程控心律失常诱发的影响。方法 18只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之后沿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均匀地自上而下行6个点射频放电消融(每点8W,2min)。所有实验动物均在心肌梗死后局部去神经前及去神经后通过S1S2程控刺激测定左心室表面6个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心梗上区域、心梗区域及心梗下区域各2个部位),并行短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诱发的心律失常数目。结果沿冠状动脉消融后,左心室各部位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191.3±24.9)ms vs(209.0±27.2)ms,P<0.05]。缺血区域有效不应期延长的时间[(11.3±8.8)ms]较缺血区域以上[(23.2±10.2)ms]及缺血区域以下[(18.7±11.5)ms]短(P<0.05)。消融前11只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犬中,消融后有8只未能再诱发心律失常,3只仍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由61.1%(11/18)下降到16.7%(3/18;P=0.00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能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可行方法。
刘鹏王昊黄颖廖德宁
关键词: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有效不应期
左室壁中层心肌起搏对缺血再灌注犬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心室壁中层(M层)起搏对缺血再灌注犬跨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M层起搏技术防治TDR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制作正常犬及缺血再灌注后犬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及TDR的变化。结果心室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无显著变化(P﹥0.05);在正常状态时,心外膜起搏时,心外膜与M层之间的传导时间(TM-Epi)(24.3±2.4ms)显著长于心内膜起搏(12.0±0.8 ms)或M层起搏(12.6±0.7 ms)时的TM-Epi(P﹤0.05)。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 ms vs 71.5±6.1 ms,P﹤0.01),与内膜起搏(35.9±5.4 ms)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后,结果与正常状态时相似。心外膜起搏(32.3±5.8 ms)时,TM-Epi较M层起搏(15.1±2.9ms)或内膜起搏(15.3±2.8 ms)进一步延长(P﹤0.05)。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63.3±13.3 msvs 111.1±17.7 ms,P﹤0.01),与内膜起搏(62.8±13.8 ms)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别。
徐涛黄颖王昊廖德宁
关键词:电生理学跨室壁复极离散缺血再灌注动作电位时程
早期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再灌注时心肌梗死后早期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比较再灌注背景下心肌梗死后早期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试验组)不使用或者使用安慰剂(对照组)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短期及长期的全因病死率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肌再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采用Revman5.2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8项临床研究,共48367例患者。 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OR=0.83,95%CI 0.75~0.93, P =0.0009);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增加(OR=1.29,95%CI 1.18~1.41, P <0.01),2组心肌梗死患者全因病死率、再梗死、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8 ,95%CI 0.92~1.05, P =0.63;OR=0.95 ,95%CI 0.88~1.03, P =0.21)。结论在心肌梗死早期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但同时也有增加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在改善病死率方面没有明显获益。
王丹宁陈鹏飞黄颖陈侃王磊廖德宁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META分析
交感神经与心源性猝死被引量:18
2013年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发病1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h内的死亡,发病率高、存活率低。心脏自主神经尤其交感神经与SCD的关系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分布不均及病理状态下的重塑均会造成心律失常易感性增高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药物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预防及近年先后出现的星状神经节切除、肾动脉神经消融、脊髓刺激等均对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本文就心源性猝死与交感神经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刘鹏刘腾飞黄颖王昊廖德宁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
射频消融损毁冠状静脉周围交感神经对心肌梗死犬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黄颖廖德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