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杨
- 作品数:21 被引量:122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6例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中49例患者接受标准化抗心力衰竭加左西孟旦治疗(研究组),47例患者接受标准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重构、心功能、心肌损伤指标,Killip心功能分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心室重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心室重构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心肌损伤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Killip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3/49)和4.3%(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可改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与心肌损伤,疗效显著。
- 桂娜许沙沙苑玉聪闫曦关杨李红
- 关键词:左西孟旦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心功能心肌损伤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了解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非贫血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接受择期PCI治疗并且术前有RDW和血红蛋白(Hb)记录的非贫血患者2732例。贫血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Hb标准,女性〈120g/L,男性〈130g/L。根据术前RDW中位数(12.1%),将患者分为两组,低RDW组(RDW〈12.1%)1371例,高RDW组(RDW〉t12.1%)136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随访率为9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RDW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高血压、脑血管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例较高;收缩压、TC水平较高;当前吸烟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红细胞平均体积、Hb、肾小球滤过率水平较低。另外,高RDW组患者合并左主干、冠脉开口、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比例较高,完全血管重建率低(72.4%比76.1%,P=0.024)。高RDW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明显高于低RDW组(2.4%比0.6%,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高RDW是PCI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30,95%CI1.600—9.656,P=0.003)。结论高RDW是接受择期PCI治疗的非贫血患者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新民董建增刘小慧康俊萍罗太阳关杨戴天医张崟白融杜昕马长生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管成形术预后
- 入院高血糖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观察入院时高血糖患者对住院期间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并在住院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患者478例。根据PCI术前入院时随机静脉血血糖值≥7.8mmol/L,分为血糖增高组(AHG),入院血糖≥7.8mmol/L和正常血糖组(NGT),入院血糖〈7.8mmol/L),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门诊随诊至出院后6个月至1年。随诊内容包括实验室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及服药情况等。分析入院血糖增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478例,424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入院高血糖的发生率是44.1%(211/478)。随访结束时,31.6%(134/424)的患者发生心脏扩大。两组患者入院时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Killip分级、左心室扩大比例、早期再灌注、服药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LVEDD扩大明显[(54.3±5.0)vs.(52.2±6.7)mm,P〈0.05],心脏扩大比例增高,(38.6%vs.2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高血糖(OR=5.770,95%CI:1.144~3.782,P=0.016)是心脏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高血糖是急性ST段抬高前壁心肌梗死6个月~1年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池喆米树华张晓霞关杨赵全明吴学思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不同体重类型代谢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比较
- 2010年
- 目的了解不同体重类型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差异。方法选取因胸痛入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患者240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超重或肥胖组(BMI≥25kg/m^2)与正常体重组(BMI〈25kg/m^2)。比较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超重或肥胖组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冠脉正常发生率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两组患者冠脉单支、双支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发生冠脉多支病变的超重或肥胖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结论冠脉综合征合并肥胖患者更易于发生冠脉多支病变,对于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 王南晔米树华郑虹关杨
- 关键词:肥胖代谢综合征冠脉病变
- 冠心病并发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发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7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720例,分为糖尿病组(208例)、糖耐量减低组(96例)、空腹血糖受损组(30例)和非糖代谢异常组(386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h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体重指数和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4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弥漫病变血管支数分别为1.53、1.37、1.46高于非糖代谢异常冠心病组0.62(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是弥漫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糖调节受损时冠状动脉已发生严重病变,病变呈弥漫性,与糖尿病组相近。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非常重要。
- 贾淑杰李敏关杨米树华马长生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 体重指数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全因死亡率的预测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接受择期PCI的患者2964例,将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BMI<24.0 kg/m^2,810例)、超重组(24.0≤BMI<28.0 kg/m^2,1454例)、肥胖组(BMI≥28 kg/m^2,700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术后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体重正常组患者年龄大于超重组[(60.1±10.2)岁比(59.2±10.3)岁]和肥胖组[(60.1±10.2)岁比(57.2±11.4)岁],超重组患者年龄大于肥胖组[(59.2±10.3)岁比(57.2±11.4)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体重正常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超重组(30.1%比21.9%),而肥胖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超重组(27.9%比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体重正常组患者高血压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前降支近端病变比例等小于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肥胖组患者高血压病比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均高于超重组患者,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例均低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平均随访时间为(571.5±130.8)d,失访237例(8.0%),完成随访2727例(92.0%)。体重正常组患者死亡23例(2.8%),超重组死亡23例(1.6%),肥胖组死亡8例(1.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空腹血糖、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PCI处理血管支数、完全血管血运重建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纳入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肥胖组患者比较,体重正常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增高(HR 2.241,95%CI 1.154~4.350,P=0.017),超重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1.908,95%CI 0.689~5.291,P=0.213)。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患者中,超重和�
- 刘新民董建增刘小慧吕强康俊萍罗太阳关杨郭飞白融杜昕马长生
- 关键词:体重指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单中心应用左心耳封堵患者特征及有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特征,评估其与华法林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左心耳封堵术的7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于术后45 d、6、12、24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按年龄、性别、心房颤动类型以1:3的比例匹配213例接受华法林抗凝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访2年,分析两组人群的特征以及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左心耳封堵组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比例高,具有栓塞及出血评分更高的特征。有效性复合终点(包括卒中、系统性栓塞和死亡)2.98/100人/年,华法林组为4.68/100人年(HR=1.566;95%CI:0.533-4.604,P=0.415)。安全终点大出血发生率为2.23 vs.2.69(HR=0.833;95%CI:0.232-2.985,P=0.779)。结论:单中心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具有卒中风险高的特征,既往多合并卒中病史,左心耳封堵术后梗死及出血事件发生率与口服华法林无差异。
- 张妍蒋超关杨刘新民郭飞熊然吕强董建增
-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10
- 2012年
- 急性心肌梗死(MI)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及时使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灌注。然而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本身亦可导致心肌损伤,包括心肌细胞凋亡和梗死面积增加,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随着冠状动脉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MIRI已成为阻碍心肌从再灌注疗法中获得最佳疗效的主要难颢.
- 王阳米树华贾淑杰周芸池喆关杨杨关林
- 关键词: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抗氧自由基抗炎性细胞因子
- 血清多种标志物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究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CN2)、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14例CHF患者作为CHF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分析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对发生心室重构和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114例患者有24例(21.1%)发生心室重构,其中心室重构组病程、LVEDV、LCN2、D-D、NT-proBNP水平高于无心室重构组,LVEF低于无心室重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V、LCN2、D-D、NT-proBNP是影响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高危因素(P<0.05);114例患者有18例(15.8%)发生MACE事件,其中MACE组病程、LVEDV、LCN2、D-D、NTproBNP水平及NYHA分级Ⅲ-Ⅳ级比例高于无MACE组,LVEF低于无MAC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LVEF、LCN2、D-D、NT-proBNP、NYHA分级是影响患者发生MACE的高危因素(P<0.05);建立ROC曲线,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联合诊断CHF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7.5%、96.7%、0.969,诊断CHF患者发生MACE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8.9%、94.8%、0.951,均高于单个指标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血清LCN2、D-D、NT-proBNP水平在CHF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且与心力衰竭严重有关,三者联合对诊断患者发生心室重构及MACE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杨刘新民郭飞张骞李红董建增
- 关键词: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慢性心力衰竭
- 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整理明确诊断为ACS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472例住院女性ACS患者与1277例男性ACS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并发症特点.结果 女性ACS的发病年龄较男性大,60岁以后发病比例女性明显比男性高[83.6% (395/472)比70.2%( 896/1277)];女性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131±35)h比(114±36)h],住院时间长[(13±3)d比(12±4)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CS患者危险因素较多,较男性合并糖尿病[36.7%( 173/472)比22.1% (283/1277)]、高血压[72.5% (342/472)比60.9% (778/1277)]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50.0%(236/472)比37.4%( 478/1277)],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女性少于男性[42.4%(200/472.比58.1% (742/12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50.2%(237/472)比63.8% (825/1277)]及冠状动脉搭桥术[1.3%(6/472)比3.9%(49/1277)]治疗者少于男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ACS患者并发症多,预后较男性差.
- 王曦之陈韵岱米树华贾淑杰周芸杨红霞关杨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女性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