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一河

作品数:129 被引量:3,463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8篇农业科学
  • 25篇生物学
  • 13篇天文地球
  • 12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生态
  • 34篇生态系统
  • 29篇土壤
  • 19篇生态系统服务
  • 18篇土地利用
  • 16篇植被
  • 16篇黄土高原
  • 13篇丘陵沟壑区
  • 13篇黄土丘陵
  • 13篇黄土丘陵沟壑...
  • 13篇沟壑
  • 12篇保护区
  • 11篇土壤侵蚀
  • 11篇丘陵
  • 10篇土壤水
  • 10篇自然保护
  • 10篇自然保护区
  • 9篇生态恢复
  • 9篇生态学
  • 9篇景观

机构

  • 128篇中国科学院生...
  • 2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城...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甘肃张掖生态...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密歇根州立大...
  • 2篇生态环境部南...
  • 1篇保定学院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8篇吕一河
  • 74篇傅伯杰
  • 46篇陈利顶
  • 12篇赵文武
  • 9篇徐建英
  • 8篇胡健
  • 7篇刘世梁
  • 6篇刘国华
  • 6篇孙飞翔
  • 6篇卫伟
  • 5篇冯晓明
  • 5篇刘宇
  • 5篇汪亚峰
  • 4篇马克明
  • 4篇张立伟
  • 4篇李婷
  • 4篇张琨
  • 4篇高光耀
  • 3篇王江磊
  • 3篇马志敏

传媒

  • 46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生态与农村环...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生态文明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自然杂志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土地变化科...
  • 2篇中国生态学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1篇2006
  • 7篇2005
  • 12篇2004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土壤水热与降雨脉动沿海拔梯度变化被引量:14
2017年
为了探讨垂直带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布间关系,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北坡不同海拔梯度降雨和土壤水热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生长季降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增加幅度为27.7 mm·(100m)^(-1);2海拔越高降雨天数占生长季比值越高,2~10 mm的小降雨脉动频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小于2 mm的降雨脉动在低海拔发生频率较高,大于20 mm的降雨脉动在高海拔发生频率较高;3在表层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湿度每升高100 m增加幅度分别为0.027 m^3·m^(-3)和0.023 m^3·m^(-3),在表层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00 m降低幅度分别为0.32℃和0.28℃;4不同海拔上的土壤温度沿土壤剖面降低,土壤湿度随土壤深度先升高后降低,而土壤温湿度随生长季先升高后降低。
胡健吕一河傅伯杰孙飞翔
关键词: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海拔梯度
发展区域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服务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二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述评被引量:1
2020年
在举国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际,第二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全国50多家单位的近6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大会,其中约400人参加了线下现场交流,共话区域生态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长安大学共同主办,承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陕西省生态学会、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及延安大学生态学科等多家单位。
卫伟吕一河
关键词:土地整治
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被引量:11
2014年
以陕西省延安市1985年、2000年和2008年三期1∶25万景观单元类型图,1∶5万地形图等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 9.3软件,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的景观是由林地、灌木、草地和农田等基本景观单元构成的复合景观;研究期间农地面积急剧减少,流失的农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和聚落,除农地和裸地外,其他景观单元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85—2008年,林地、灌木和草地聚集的最大尺度减小,而农田聚集的最大尺度变大,农田和草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小于林地和灌木;延安市主要景观单元类型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1100—1500 m之间的区域和坡度范围7—21°之间的区域,但农田向聚落的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900—1300 m)、坡度较缓(<7°)的平川缓丘地带。1999年之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延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1999年之后,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重建措施成为延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钟莉娜赵文武吕一河刘源鑫
关键词:空间分异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4
2018年
在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及其时空结构会产生极大影响。以坡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撂荒草地和人工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坡面变化趋势的差异,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空间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两个区域(延安羊圈沟和长武烧盅湾)皆表现为人工刺槐林地坡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撂荒草地坡;且人工刺槐林地坡的土壤水分的坡面差异性皆比撂荒草地坡低。虽然两种恢复类型的土壤水分沿坡底到坡顶皆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是该降低趋势在两种恢复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撂荒草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增加有加强的趋势,且总体上,长武烧盅湾撂荒草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趋势比延安羊圈沟更明显;相比之下,人工刺槐林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增加有变弱的趋势,且该趋势明显比撂荒草地坡弱;两个地区刺槐林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趋势不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虽然不同降雨背景下土壤水分会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土壤水分的坡面变化趋势及不同恢复方式对其影响是相似的,即人工刺槐林地坡对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不仅会导致土壤水分亏缺,而且削弱了土壤水分的坡面变化趋势;而撂荒草地对土壤水分及其空间结构的维持有相对积极的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趋势的影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水文效应,同时可为以坡面为单元的退耕还林中植被科学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安文明韩晓阳李宗善王帅伍星吕一河吕一河刘国华
关键词:土壤水分坡面刺槐林撂荒地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29
2019年
植被恢复促进了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改变,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有助于揭示人类干预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在景观尺度产生的潜在不利生态效应。以生态脆弱、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敏感的陕北黄土高原为典型研究对象,根据2000、2005、2010和2015年夜间遥感地图、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数据,建立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陕北黄土高原的综合风险状况及其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并对植被变化、城镇化分别与景观生态风险变化间的相关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稳定性有潜在影响,景观生态风险以增长趋势为主,2005—2010年景观生态风险增长的范围最大,涨幅为186.0%,其中,中风险和极高风险等级面积增长超2.7倍;2010—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增加有所缓解,增加12.9%;2000—2005年景观生态风险降低26.0%。景观生态风险低等级面积逐渐缩小,其他等级面积逐渐变大。其中,2005年后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呈片状扩展,主要位于陕北西北部风沙区。植被变化、城镇化分别与景观生态风险值变化之间在西北风沙滩区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景观生态风险增加区植被呈退化趋势;在景观生态风险低值区即退耕还林逐年拓展的区域,植被恢复促进景观生态风险的降低。植被恢复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大于城镇化进程。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发展和生态恢复的综合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微吕一河傅伯杰胡维银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保护区与社区关系协调:方法和实践经验被引量:27
2005年
保护区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从理论上讲 ,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尺度上表现为保护成本和收益分配不均衡 ,在保护区内表现为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上 ,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已经从以前传统的强制性保护转向比较公开、民主的保护模式 ,比较典型的方法包括生物圈保护区、综合保护和发展项目 (ICDPs)以及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CBNRM )。通过多年的实践 ,上述方法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目前已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 :社区和社区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中不一致、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项目实施所必需的支持 /保障机制。本文对国内外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的方法和实践经验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徐建英陈利顶吕一河傅伯杰
关键词:保护区
半干旱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0
2009年
景观格局和生态水文过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半干旱地区这种联系尤为显著,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尺度效应在两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尺度下两者相互作用机制有很大差异。归纳总结了半干旱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二者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模型模拟等。以尺度为线索,在斑块、坡面和流域尺度进行展开。最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热点和趋势,包括物理机制、干扰后的恢复机制、模型发展、流域尺度集成及尺度转换。
王朗徐延达傅伯杰吕一河
关键词:生态水文过程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基于^(137)Cs示踪的定量评价被引量:16
2009年
基于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弱;1980—2006年间,研究区坡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94.9hm2下降到0.2hm2,乔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51.1hm2,灌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9.2hm2,果园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8.0hm2,荒草地面积趋于稳定,由76.9hm2增加到80.1hm2.研究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坡耕地>灌木林地>果园林地>荒草地>乔木林地;1980、1984、1996和2006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别为6408.9、5362.4、4903.9和3641.4t.km-2.a-1,侵蚀程度由强度变为中度.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区的水保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
汪亚峰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罗春燕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铯-137土壤侵蚀
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被引量:353
2001年
尺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范式 ,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 ,但对尺度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尺度具有多维性特点 ,即功能尺度、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等 ,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空间和时间尺度。并且时空尺度还具有复杂性、变异性特征。尺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适宜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来揭示和把握复杂的生态学规律。为此 ,科学有效的尺度选择和尺度转换方法不可或缺。常见的尺度转换方法有图示法、回归分析、变异函数、自相关分析、谱分析、分形和小波变换 ,同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尺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认为各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优势和不足 ,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对于尺度转换方法体系的充实和完善非常重要。有关尺度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研究的重点是尺度变异性。
吕一河傅伯杰
关键词:生态学
基于因果网络的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归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是一个充满大量非线性互馈关系的复杂巨系统。当前对系统内单要素和静态特征的研究,虽有助于理解某个时刻的系统状态,却不能完整地表达其内部不同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联。论文着眼于黄河流域区县尺度植被变化归因(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表征植被的指标),综合利用人类—自然耦合系统多源数据和因果诊断方法,构建黄河流域LAI复杂因果网络。通过复杂网络统计方法对网络节点、结构特征进行分解,揭示影响流域LAI变化的关键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流域LAI以1.3%/a的速率增长,增长速率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②在网络视角下,降水量、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农业用地、城镇化率和粮食产量为影响流域LAI变化的关键要素。③自然要素(如降水量和气温等)主导了流域内259个区县的LAI变化;社会经济(如城镇化率和粮食产量等)和土地利用类型(如林地和草地等)要素主导了流域内76个区县的LAI变化,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且影响强度远大于自然要素。研究在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框架下构建了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多层互馈网络,综合认知流域植被演变的自然和社会驱动力,为理解自然—社会系统复杂的互馈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兰志洋梁伟傅伯杰吕一河严建武纪秋磊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黄河流域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