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伯杰

作品数:461 被引量:21,868H指数:9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5篇期刊文章
  • 69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 4篇专利

领域

  • 160篇农业科学
  • 1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7篇经济管理
  • 71篇生物学
  • 50篇天文地球
  • 9篇历史地理
  • 7篇水利工程
  • 6篇文化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115篇土壤
  • 82篇生态
  • 81篇生态系统
  • 80篇黄土丘陵
  • 73篇土地利用
  • 47篇丘陵
  • 44篇黄土高原
  • 41篇丘陵沟壑区
  • 41篇黄土丘陵沟壑...
  • 41篇沟壑
  • 3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2篇植被
  • 32篇土壤水
  • 32篇丘陵区
  • 31篇水分
  • 31篇黄土丘陵区
  • 30篇土壤水分
  • 29篇景观
  • 27篇土壤侵蚀
  • 2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436篇中国科学院生...
  • 7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7篇中国科学院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0篇北京大学
  • 13篇陕西师范大学
  • 13篇国土资源部土...
  • 1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国土资源部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长安大学
  • 7篇中国计量学院
  • 7篇国家自然科学...
  • 6篇浙江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兰州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5篇中国地理学会
  • 4篇中国土地勘测...

作者

  • 456篇傅伯杰
  • 175篇陈利顶
  • 74篇吕一河
  • 49篇刘国华
  • 46篇马克明
  • 28篇赵文武
  • 26篇邱扬
  • 25篇郭旭东
  • 20篇王军
  • 18篇黄志霖
  • 17篇刘世梁
  • 15篇虎陈霞
  • 14篇冯晓明
  • 14篇黄奕龙
  • 13篇李俊然
  • 13篇连纲
  • 12篇巩杰
  • 12篇张淑荣
  • 10篇卫伟
  • 9篇王仰麟

传媒

  • 110篇生态学报
  • 28篇地理学报
  • 20篇水土保持学报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3篇地理科学进展
  • 12篇中国科学院院...
  • 11篇地理科学
  • 10篇地理研究
  • 10篇地球科学进展
  • 10篇自然资源学报
  • 9篇环境科学
  • 7篇资源科学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中国地理学会...
  • 5篇干旱区地理
  • 5篇第四纪研究
  • 5篇中国地理学会...
  • 4篇科学通报
  • 4篇科技导报

年份

  • 11篇2023
  • 11篇2022
  • 17篇2021
  • 12篇2020
  • 20篇2019
  • 10篇2018
  • 15篇2017
  • 8篇2016
  • 15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13篇2011
  • 7篇2010
  • 16篇2009
  • 18篇2008
  • 15篇2007
  • 40篇2006
  • 14篇2005
  • 39篇2004
4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基础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源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防止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生态修复基本目标、途径、策略、方法及问题进...
黄志霖傅伯杰陈利顶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长期生态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及趋势被引量:38
2002年
长期生态研究(LTER)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探讨了长期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时空尺度,揭示出长期生态研究所注重的问题及其对策,并以国际长期生态研究计划为例论述了长期生态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并提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的长期生态研究及陆地生态系统评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傅伯杰刘世梁
关键词:长期生态研究
DEM在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类型和过程中的应用被引量:78
1994年
DEM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产生的数字高程模型,它是进行地形分析的有力工具,它能模拟地貌形态,直观显示地貌特征和地形部位。在IDRISI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数字化地形等高线图,产生数字高程模型(DEM),并通过DEM,计算派生出坡度图和坡向图,以其作为基本图件,结合土地利用图和相关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类型和过程,指出了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和过程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傅伯杰汪西林
关键词:土壤侵蚀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0
2006年
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的气象、土壤水分、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1982年和2002年)为源信息,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流域生态用水量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从1982-2002年间变化较大,农地(特别是梯田)增加较快,乔木林地急剧减少,主要表现为毁林、开荒和造田;(2)研究区内各种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都极大地受控于气候(特别是降雨量)的影响,其年际差异较大;(3)不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差异明显,在各个年份乔灌林的生态用水量均大于农作物和自然草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但生态用水的差异程度小于蒸散量的差异程度;(4)以自然草地(即荒草地)为标准,农作物的蒸散量和自然草地接近,但乔灌林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均远高于自然草地,难于实现土壤水分平衡;(5)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强耗水植被的减少)减小了流域生态用水量,增强了流域的水分平衡能力。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王仰麟
关键词:黄土丘陵生态用水气候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小流域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被引量:552
1996年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类活动对景观多样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多样性降低。2)人类活动的强度与景观的破碎度成正比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越破碎,其破碎度的值越大,人类活动越弱,景观破碎度的值越小。3)景观分离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两个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如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景观的分离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比关系,对于那些受人类影响遗留下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类型,如:草地、水域、盐碱地及荒地,景观的分离度和人类活动成正比关系。
陈利顶傅伯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被引量:9
2013年
生态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各种食物、纤维和产品,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调节服务,包括清洁的水、清洁的空气和文化服务。所以说,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的福祉有着密切的关系。
傅伯杰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被引量:34
2002年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失的大量泥沙和径流不仅造成当地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加速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研究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7月份是泥沙和径流流失的敏感期,也是径流中磷流失的敏感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径流中磷的流失主要决定于敏感期的一两次降雨,其流失总量由径流中磷的含量决定,与径流量的关系不明显.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流失泥沙和径流最多.坡位影响农田产沙量和径流量.农田中径流量和径流中流失的磷存在一个坡度临界值.
孟庆华傅伯杰邱扬
关键词:径流水土流失
恢复生态学与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被引量:91
2002年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介绍了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生态恢复的方法 ,并基于黄土高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 ,提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基本途径、目标、策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黄志霖傅伯杰陈利顶
关键词:生态系统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土地生态学发展的启示
会议时间2008年4月26日上午会议地点杏林山庄综三会议室主持人谢俊奇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在这万木葱绿、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我们聚集在香山脚下的植物园东门,讨论生命生态文明的话题,这是中国科协的第18期"新...
傅伯杰
文献传递
强化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3年
珠江是我国流入南海的最大水系。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地理区位,使珠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我国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珠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下游是粤港澳大湾区。然而,受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珠江流域的上下游和东西部之间贫富差距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动力不足,局部区域面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系列挑战。为全面加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议抓紧开展顶层设计与科学研究,形成以强化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为基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流域协同发展路径。
傅伯杰黄光庆张虹鸥张军泽
关键词:珠江流域生态保护
共4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