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振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实验动物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肿瘤
  • 6篇脊柱
  • 4篇手术
  • 4篇外科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细胞瘤
  • 3篇颈椎
  • 3篇脊椎
  • 3篇脊椎肿瘤
  • 2篇肿瘤干细胞
  • 2篇肿瘤转移
  • 2篇钛网
  • 2篇外科治疗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瘤
  • 2篇基因
  • 2篇脊柱肿瘤

机构

  • 1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作者

  • 18篇肖建如
  • 18篇周振华
  • 15篇杨兴海
  • 10篇黄权
  • 7篇冯大鹏
  • 7篇吴志鹏
  • 4篇贾齐
  • 4篇万维
  • 3篇郑伟
  • 3篇林在俊
  • 3篇陈素
  • 2篇刘铁龙
  • 2篇贾连顺
  • 2篇严望军
  • 1篇宋滇文
  • 1篇李焱
  • 1篇徐乐勤
  • 1篇陈华江
  • 1篇高欣
  • 1篇祝倾

传媒

  • 3篇脊柱外科杂志
  • 3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4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Smad6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构建大鼠Smad6基因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验证其基因沉默效率。方法针对大鼠Smad6基因设计、合成两对Smad6-shRNA干扰序列,并将其重组到pLKO.1质粒载体中。测序验证后在HEK293T细胞内组装慢病毒。最后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通过慢病毒感染将Smad6干扰序列转导到细胞内,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其对Smad6基因的干扰效率。结果成功构建并包装2个大鼠Smad6基因干扰的慢病毒载体和慢病毒。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重组慢病毒感染大鼠BMSC后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2种重组病毒的干扰效率分别达到92.5%和93.4%,Western蛋白印迹法显示Smad6基因被干扰后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成功构建出可有效干扰大鼠Smad6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应用提供有效工具。
林在俊肖建如罗剑黄权周振华陈素杨兴海吴志鹏
关键词:慢病毒RNA干扰基因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巨细胞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分离肿瘤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对临床GCTB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并对获得的细胞株进行特定条件下的培养获得球体细胞,在此基础上对球体细胞进行自我更新能力和干细胞相关基因检测,并通过免疫缺陷小鼠对该亚群致瘤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从GCTB中分离出表达干细胞相关基因的球体细胞群,该球体细胞群高表达干性基因OCT4、NANOG、SOX2,具备更强的侵袭性,动物实验表明球体细胞致瘤能力比原代细胞更强。结论 GCTB中存在肿瘤干细胞,可成功进行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对该亚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初步探索,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寻找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周振华李焱黄权王旭东徐乐勤陈素肖建如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
一种组合式颈椎解剖型钛网椎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颈椎解剖型钛网椎板,包括通过钛网连接的第一终端组件和第二终端组件;第一终端组件包括第一空心圆筒,第一空心圆筒上远离钛网的一端面在水平远离第一空心圆筒轴心线的方向延伸出对称的水平支撑板;第一终端组...
杨兴海肖建如贾齐周振华万维蒋鑫楚睿通杨建胡劲博郑炜严振鹏
文献传递
兔脊柱VX2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兔脊柱VX2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采用VX2瘤细胞悬液经横突-椎弓根注射法建立兔脊柱VX2移植瘤动物模型,对照组(5只)以生理盐水注射代替VX2瘤细胞悬液进行同样操作。接种后每天观察下肢神经功能变化,接种术后第2周起每周行X线、CT影像学检查肿瘤生长情况。动物出现下肢瘫痪、死亡或接种后6周为观察终点,取出接种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组5只兔观察期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未见异常。实验组中1只兔因钻孔破入椎管,退出实验。19只兔成功接种,1只于接种术后9天感染死亡,1只经病理检查证实观察截止时仍无肿瘤生长,其余17只成瘤(89.5%)。观察期内9只出现完全瘫痪,5只不全瘫,其余3只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经横突-椎弓根种植法建立兔脊柱VX2移植瘤模型具有成瘤率高、可重复性好的特点。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脊柱转移癌发展、压迫脊髓导致瘫痪的病理过程,有助于脊柱转移癌各种治疗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杨兴海黄权肖建如周振华吴志鹏高智颖冯大鹏贾连顺
关键词:脊柱肿瘤VX2肿瘤动物模型
一种改良的硬脊膜神经根拉钩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硬脊膜神经根拉钩,包括:固定杆;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杆的远端;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轴的远端;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活动杆的远端,所述连接部呈锥形结构,所述...
贾齐肖建如杨兴海黄权周振华楚睿通李晓林方国林韩智涛高欣张罗晟陈定榜
一种肋骨重建胸壁支撑棒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肋骨重建胸壁支撑棒结构,包括若干根肋骨重建棒和若干根纵连接棒;纵连接棒与脊柱连接固定;肋骨重建棒一端与纵连接棒连接固定,另一端可伸入切断的肋骨骨髓腔内;其中,肋骨重建棒的另一端设置有一滑槽,肋骨重建棒...
肖建如万维杨兴海赵剑钟南哲刘玉杰崔红旺矫健周振华
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杨兴海肖建如吴志鹏冯大鹏周振华黄权陈华江刘铁龙严望军袁文贾连顺
关键词:脊椎肿瘤颈椎椎管
计算机3D导航技术在脊柱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19年
脊柱肿瘤外科治疗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诸多科技变革,包括手术方式、内植入物、生物制剂及计算机辅助下导航技术应用等,特别是实时影像引导和3D影像重建为脊柱肿瘤精准定位和切除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术中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外科治疗中,如椎弓根螺钉置入、骨盆骨折固定等,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导航技术平台的应用也极大提高了脊柱肿瘤微创治疗和精准切除效果,同时降低了术中辐射暴露损伤。本文综述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切除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发展前景。
孙海涛何韶辉周振华肖建如
关键词:脊柱肿瘤导航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效性
一种多功能脊柱损伤固定担架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脊柱损伤固定担架床,包括一呈矩形的床架体;至少四个床脚,均匀设置于床架体的底端的四角;床架体的两侧均活动设置有可伸缩弧形增宽板;床架体的第一端设置头部固定装置,头部固定装置包括:一贴脸环;...
钟南哲冷傲杨明磊周振华肖建如
文献传递
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外科干预及放疗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3例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32~76岁,平均56岁.23例患者除2例仅行单纯放疗外,余21例均行手术治疗.依据脊柱肿瘤WBB分期,采取全椎体切除6例,附件切除4例,矢状切除3例,全椎节切除8例,手术病例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脊柱重建方式采取自体髂骨植骨和颈前路钛板、钛网骨水泥内固定或前后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均行辅助放疗.结果 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0~143.0个月,平均64.7个月.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症状明显好转,神经压迫症状消失或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有1~2个级别的改善.内固定位置及颈椎稳定性良好,无脊柱失稳现象,植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有6例局部复发,且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死亡3例.2例未手术者分别于确诊后1年及1.5年进展为MM,转血液科进一步化疗.15例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后一般情况良好,随访期内复查M蛋白、骨髓穿刺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或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骨骼有新发病灶.结论 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较为少见,对于骨质破坏明显、椎节不稳或神经功能障碍者,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进展为MM的可能性,进展为MM者应根据相应化疗方案进行化疗,预后相对较差.
黄稳定冯大鹏肖建如黄权郑伟吴志鹏周振华杨兴海谢宁
关键词:浆细胞瘤颈椎手术放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