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亚芳

作品数:19 被引量:1,10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7篇季风
  • 4篇年代际
  • 4篇年代际变化
  • 3篇全球气候
  • 3篇全球气候变化
  • 3篇变暖
  • 2篇全球变暖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风
  • 2篇暴雨
  • 2篇大暴雨
  • 1篇低温雨雪
  • 1篇低温雨雪冰冻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冻雨
  • 1篇雪冰
  • 1篇遥相关

机构

  • 17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作者

  • 18篇宋亚芳
  • 16篇丁一汇
  • 10篇柳艳菊
  • 7篇张锦
  • 5篇王遵娅
  • 4篇孙颖
  • 3篇司东
  • 3篇张颖娴
  • 2篇梁苏洁
  • 2篇张莉
  • 1篇何金海
  • 1篇吴萍
  • 1篇李巧萍
  • 1篇巢清尘
  • 1篇徐影
  • 1篇梁萍
  • 1篇郭战峰
  • 1篇陈鲜艳
  • 1篇吴秋洁
  • 1篇朱玉祥

传媒

  • 4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亚非纵横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2009水资...
  • 1篇中国气象局气...
  • 1篇2008年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被引量:160
2007年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5%左右。当6月中旬东亚夏季风突然从华南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同时印度夏季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爆发时,中国梅雨雨季开始。这时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供应显著加强,为梅雨降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气候学上梅雨锋的结构主要表现为:(1)近于纬向的宽广云雨区,其中包含有强对流降水与云团;(2)锋前具有高假相当位温的高湿空气柱;(3)对流层低层跨越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弱或几近消失;(4)梅雨锋区低层有一相对低的温度;(5)梅雨锋区以南为强低空偏南急流,急流以北是梅雨锋风切变线;(6)从梅雨锋区到赤道的地区是一个季风型或间接的垂直环流区。在许多方面,中国东部的梅雨锋不同于日本的梅雨锋和朝鲜的梅雨锋,因为后两者基本上是中纬度斜压结构的锋区。东亚夏季风对中国梅雨的影响要比对日本和朝鲜梅雨的影响更重要。作者对东亚梅雨系统(中国梅雨、日本Baiu和朝鲜Changma)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丁一汇柳俊杰孙颖柳艳菊何金海宋亚芳
关键词:梅雨夏季风
亚洲夏季风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季风国家,其降水的多寡或异常密切的与东亚夏季风活动有关。从20世纪70年后期,中国东部的降水分布或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连续的干旱,而江淮流域与华南地区多雨,洪涝频繁发生。1991,1998,199...
丁一汇孙颖王遵娅朱玉祥宋亚芳
文献传递
近十年中国冬季温度年代尺度降冷的原因研究
本报告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冬季温度年代尺度降冷的原因的研究,得到下述结论:(1)北极增幅表现为海冰的快速消失和地表气温以至少2倍于全球增温的速度上升;另一方面北半球极区的积雪春季快速融化。(2)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与楚科奇与东西...
丁一汇梁苏洁柳艳菊宋亚芳张锦
国际气候制度框架的建立与发展趋势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科学结论出发,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亚非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并对2012年后国际气候新制度进行了展望。
罗勇郭战峰宋亚芳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与洪涝灾害的影响被引量:33
2020年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水汽输送带,与国际上近期提出的“大气河”概念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是东亚夏季风最具地区性的特征,也是东亚地区夏季大暴雨和洪涝的制造者。本文根据近百年来的资料,综合评述了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以海河、黄河、淮河与长江近百年最强的5次持续大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了季风水汽输送带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气候变暖可以通过4个方面影响全球水循环,包括气候变暖后大气可容纳更多的水汽、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辐射强迫改变以及气溶胶影响的区域性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季风水汽输送带产生重要影响。
丁一汇柳艳菊宋亚芳
关键词:暴雨洪涝
青藏高原在亚洲气候变化和季风演变中的作用
丁一汇张莉孙颖王遵娅朱玉祥宋亚芳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被引量:85
2014年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丁一汇柳艳菊梁苏洁马晓青张颖娴司东梁萍宋亚芳张锦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北极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全球气候变化
季风暖湿输送带与北方冷空气对“7·21”暴雨的作用被引量:9
2015年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纪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对引起此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7·21"大暴雨与赤道辐合带、亚洲夏季风以及菲律宾-南海洋面上热带气旋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亚洲夏季风的异常北进作为暖湿输送带所携带的大量偏南暖湿空气为这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它与同时来自北方低槽冷涡的高空强冷平流相遇,形成了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没有这种强烈的水汽输送,仅靠来自中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作用,这次暴雨不会达到破纪录的强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推与亚洲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的活跃期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季风涌触发和维持了季风暖湿带的迅速向北推进过程。另外,通过与另一次严重影响华北地区的1963年8月上旬的"63·8"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条件的比较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中也观测到明显的季风暖湿输送带,正是由于它与北方冷空气的强烈相互作用,从而也造成了破纪录的大暴雨发生。因此,强的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进可以说是北方特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
柳艳菊丁一汇张颖娴宋亚芳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纪念2002年世界气象日“减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被引量:154
2002年
20 0 2年 3月 2 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 ,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 :(1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 ;(2 )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 )未来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测 ;(4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适应与减缓对策。由于篇幅有限 ,未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丁一汇张锦宋亚芳
关键词:气候事件脆弱性全球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17
2009年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气污染主要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大气气溶胶粒子造成,它们都主要由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粒子也具有气候效应:一是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具有降冷作用,可抵消一部分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作用;二是可以作为云中凝结核改变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性质,改变大气的水循环。大气气溶胶对于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城市化等也表现出重要的影响。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原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
丁一汇李巧萍柳艳菊张莉宋亚芳张锦
关键词:气候变化空气污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