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

作品数:22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3篇肿瘤
  • 3篇细胞生长
  • 3篇细胞生长因子
  • 3篇基因
  • 2篇药物
  • 2篇医院管理
  • 2篇沙门菌
  • 2篇树突
  • 2篇双基
  • 2篇免疫
  • 2篇菌苗
  • 2篇减毒
  • 2篇肝细胞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蛋白
  • 1篇低氧
  • 1篇低氧诱导
  • 1篇低氧诱导因子

机构

  • 2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甘肃省妇幼保...
  • 1篇兰州军区总医...

作者

  • 22篇张俊
  • 5篇哈小琴
  • 3篇杨志华
  • 3篇王晓辉
  • 3篇董菊子
  • 3篇张尚弟
  • 3篇惠玲
  • 3篇黄锐
  • 3篇邓芝云
  • 2篇王连喜
  • 2篇荔志云
  • 2篇尹强
  • 2篇张媛媛
  • 2篇翁潮弟
  • 2篇邱俊杰
  • 2篇张玉
  • 2篇雷鹏
  • 2篇赵勇
  • 1篇李文斌
  • 1篇于晓辉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药杂...
  • 4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兰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甘肃医药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微侵袭神经外...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1
  • 3篇1997
  • 1篇199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段脊髓侧方及腹侧肿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1997年
目的:对32例脊髓侧方及腹侧肿瘤进行临床分型和手术入路及方法探讨。方法: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经脊髓造影、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确诊。根据检查及手术所见进行分类,并进行手术入路比较研究。结果:肿瘤全切28例(87.5%),其中20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1例(3.1%)死亡。按照肿瘤大小及发展将其分为4类,提出3种手术入路方式。结论:对该部肿瘤进行分类,对每类肿瘤选用相应手术入路有利于全切肿瘤。并强调显微神经外科在切除该部肿瘤时的重要性。
雷鹏孙文海荔志云翁潮弟张玉刘小红张俊
关键词:外科手术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脊髓肿瘤
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的实施与体会被引量:2
2001年
邱俊杰张俊黄锐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
树突状细胞负载肝癌相关抗原后成熟调控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后的成熟调控。 方法 用SDS-PAGE制备电泳纯化牛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70,用其诱导DC的分化与成熟。 结果 DC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10%细胞失去了DC特征,同时其表面CD54(90.0%)、CD83(78.0%)、CD86(85.0%)分子表达下降;牛分枝杆菌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活化有利于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的DC维持其特异性标志,同时DC表面CD54(92.0%)、CD83(90.0%)、CD86(91.0%)分子表达增加,DC诱导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转化的能力增加,淋巴细胞增殖加快,从而促进DC成熟,增加其抗原呈递能力。 结论 预示BCG HSP70有可能成为促进DC活化和成熟的另一重要分子。
郭建巍秦力维蔡美英于兰吕同德张俊张银霞董菊子邓芝云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癌牛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70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我院学术活动的管理与探讨被引量:5
2003年
邱俊杰张俊王晓平盖延领
关键词:医院管理
物联网与HIS的融合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初探被引量:3
2011年
物联网是当前的热点,甚至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但物联网实际应用的推进却比较缓慢,一般的物联网应用还只集中在社会生活服务和公共管理领域。如何结合医院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做好医院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张俊
关键词:医疗管理RFID物联网
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技术——靶向基因治疗被引量:3
2014年
目前,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和化疗,尽管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肿瘤细胞自身的毒副作用和残留成分往往会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复发率增加,而且它对于机体自身的正常细胞尤其是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于已发生肿瘤转移的患者很难达到较好的远期疗效。 Rosenberg 等[1-2]已经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以生物治疗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肿瘤理论。随着肿瘤分子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生物技术的治疗模式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第4种治疗模式。作为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肿瘤生物治疗主要包括基于分子靶向药物、基因、细胞因子和免疫学方法等的治疗[3-9]。由于肿瘤生物治疗具备特异性较高而毒副作用较低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是治疗基因如何高效特异的向肿瘤组织传递以及如何向临床进行转化就成为目前肿瘤基因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
哈小琴张尚弟杨志华张俊
关键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基因
携带IL-2和NK4双基因真核共表达载体的减毒沙门菌株的构建
2014年
目的构建携带IL-2/NK4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减毒沙门菌菌株。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IL-2及NK4基因分别插入PIRES-SEQ质粒IRES序列的上下游中,构建为双基因真核共表达载体pCMV-IL-2-IRES-NK4,将该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入细胞,采用ELISA及PCR法检测pCMV-IL-2-IRES-NK4转染细胞后IL-2/NK4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将所构建质粒以电转化法转化减毒沙门菌菌株Ty21a,从而得到能够表达IL-2/NK4双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菌菌株。结果 ELISA及PCR法检测该质粒可在细胞中以较高的效率稳定表达IL-2及NK4基因和蛋白;同时表达IL-2/NK4双基因的减毒沙门菌菌株TPIN构建成功。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携带IL-2/NK4双基因的减毒沙门菌菌株。
张尚弟哈小琴杨志华李兵邓芝云姜东红张俊王剑锋
ITP患者中IL-21及其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变化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诊ITP患者26例(ITP组),所有病例经临床和血液学检查符合ITP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冠心病、难治性高血压、严重糖尿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患者。选取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且肝肾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24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Jak3、p-Jak3 mRNA、Stat3、p-Stat3表达水平及AG490阻断剂的影响,以及IL-21 mRNA、IL-21细胞分泌量在1μmol/L DEX干预后及80μmol/LAG490阻断后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ITP患者组Jak3、p-Jak3 mRNA、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加入AG490阻断后,其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IL-21 mRNA、IL-21细胞分泌量在1μmol/L DEX干预后明显减低(P<0.01),经80μmol/L AG490阻断后明显反馈上调(P<0.01)。结论:ITP的发病与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IL-21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对ITP有调控作用。
张茜白海于晓辉吴冰潘耀柱王存邦赵丽萍李文博薛峰张俊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1JAK/STAT信号通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同冻存条件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冻存条件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培养12 d的CIK细胞,分别冻存于-80℃冰箱及液氮中,于冻存后4、12、24周复苏,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表型变化,CCK-8法测定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未冻存CIK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液氮冻存4、12、24周及-80℃冻存4周后复苏培养的CIK细胞增殖、细胞存活率、免疫细胞表型及对K562的杀伤活性与未冻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冻存12周及24后复苏培养的CIK细胞与未冻存组比较,细胞增殖明显抑制,细胞存活率低,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显著抑制(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CIK细胞应尽量冻存于液氮中,如冻存于-80℃时冻存时间应≤4周。
王晓辉马俊张俊惠玲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细胞表型杀伤活性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观察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和对照组39例(单纯紫杉醇+顺铂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IK细胞及Treg细胞的数量和比例,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评估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CYFRA211、CEA和CA125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CIK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Treg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IK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Treg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率、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能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王晓辉马俊张俊惠玲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树突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