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豆豆
-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利奈唑胺所致的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一例并文献复习
- 目的:总结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利奈唑胺诱导的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术效果,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诱导的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点,一期局麻下植入外科电极测试效果满意后二期植入永久脉冲发生器。结果...
- 张豆豆蔡晓东
- 关键词:利奈唑胺神经病理性疼痛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运动区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初探
- 陈富勇孟祥红蔡晓东张豆豆李维平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运动区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初探
- 陈富勇孟祥红张豆豆蔡晓东李维平
- 基于U-Net网络的帕金森病STN-DBS手术靶点自动定位方法研究
-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电极植入过程中靶点定位准确性对于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前靶点定位过程的核心在于实现对丘脑底核以及红核的精确分割。本文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动分割方法实现对丘脑底核以及红核的分割。由于二...
- 张豆豆蔡晓东
-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 MRI对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前丘脑底核的直视化定位扫描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并对比研究丘脑底核(STN)的MRI最佳直视化扫描序列。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0例帕金森病(PD)患者深部脑电刺激术(DBS)前进行扫描,与以往常规序列对比,半定量分析各种扫描序列对于STN显示的情况,术后复查并确认患者微电极记录(MER)电极探针位置。结果 T2~*flash2D和T2-SPACE,SWI imaging序列半定量评分高于常用的T1-mprage、T2-TSE序列及FLAIR序列,并与患者术中MER确定的电极探针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使用T2~*flash2D、T2-SPACE和SWI imaging序列可以准确预定靶点位置,能够提高定位精确度,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效率。
- 罗晓何品蔡晓东张豆豆吴清平姚薇薇雷益夏军
- 关键词:丘脑底核帕金森病
- VITOM-3D外视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 目的:总结分析VITOM-3D外视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中的初步经验。方法:纳入2024年1月-2024年6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治疗20例颅神经疾病患者,分析VITOM-3D外视镜在显微血管减压...
- 张豆豆蔡晓东
-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
- 机器学习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关键解剖结构的多模态MRI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 目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颅神经疾病的神经外科手术。MVD相关结构的分割,包括脑干、神经、动脉和静脉,对于术前规划和术中决策至关重要。由于单一模态提供的信息有限和血管神经复杂的拓扑结构,自动分割与...
- 张豆豆蔡晓东
-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图像分割
- 人脑幕上WHOⅡ级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与人脑幕上WHOⅡ级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95例幕上WHOⅡ级胶质瘤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通过对标本组织IDH1基因直接测序,分析IDH1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95例患者中发现69例(72.6%)IDH1突变,均为R132H型突变。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的突变率分别为73.6%、68.8%、73.1%。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6±7.4)岁vs.(46.9±11.6)岁,P<0.05〕。年龄≥50岁和<50岁组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43.8%和78.5%(P<0.05);男性和女性组的突变率分别为68.6%和77.3%(P>0.05);肿瘤大小(直径)≥5cm和<5cm组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60.0%和90.0%(P<0.05);肿瘤仅累及单个脑叶和累及深部组织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93.3%和32.0%(P<0.05)。结论 IDH1在幕上WHOⅡ级胶质瘤中突变率较高。IDH1突变与幕上WHOⅡ级胶质瘤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密切相关,与患者性别无关。
- 汤俊佳谢飞王翔张豆豆刘双刘艳辉毛庆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
- 后颅窝减压及硬膜成形术与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比较治疗Ⅰ型Chiari畸形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系统评价后颅窝减压及硬膜成形术(PFDD)与单纯后颅窝减压(PFD)两种术式比较治疗Ⅰ型Chiari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MEDLINE(Ovid)、PubMed、CBM、CNKI和WanFang Data,收集比较后颅窝减压及硬膜成形术(PFDD)与单纯后颅窝减压(PFD)治疗Ⅰ型Chiari畸形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并辅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从1993年至2011年9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然后采用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0个队列研究,8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PFDD组再手术率低于PFD组[RR=0.41,95%CI(0.23,0.74),P=0.003],PFDD组术后脊髓空洞缩小率高于PFD组[RR=1.27,95%CI(1.03,1.56),P=0.02],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95,1.28),P=0.18]。②PFDD组术后脑脊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PDF组[RR=6.3,95%CI(2.71,14.67),P<0.000 1],而术后枕部疼痛及伤口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上述系统评价结果,采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证据总体质量评级为低质量,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结论与PFD相比,PFDD可减少再次手术率,提高脊髓空洞缩小率,但会显著增加脑脊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受纳入研究质量较低等因素影响,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加以验证。我们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选择使用。
- 张豆豆陈海锋黄思庆郝德任海波汤俊佳
- 关键词:硬膜成形术META分析队列研究
- MR与CT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深部脑电刺激术后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采用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深部脑电刺激(DBS)术后电极位置准确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双侧DBS疗法的32例PD患者,采用术后颅脑薄层CT和术前MRI图像融合(融合组)技术并与常规术后复查MRI图像(常规组)比较,分析电极位置精确度及检查耗费时间。结果融合组与常规组测量的电极位置相关性较好(P均<0.008);融合组与常规组电极尖端位置比较,除左侧电极y轴、z轴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2.34、-3.08,P均<0.05),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复查MR检查时间为(7.65±0.33)min,术后复查CT时间为(2.85±0.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S术后应用头部薄层CT与MRI图像融合能精确定位电极位置,并可避免PD术后复查MRI的潜在风险,缩短术后复查的时间。
- 何品蔡晓东张豆豆刘佳丽吴清平许东峰雷益邱喜雄夏军
- 关键词:图像融合深部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