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菁菁

作品数:21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细胞
  • 12篇淋巴
  • 12篇淋巴瘤
  • 5篇预后
  • 5篇弥漫
  • 4篇细胞淋巴瘤
  • 3篇蛋白
  • 3篇淋巴瘤患者
  • 3篇弥漫大B细胞
  • 3篇免疫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生发中心
  • 2篇髓系
  • 2篇套细胞
  • 2篇维甲酸
  • 2篇淋巴瘤细胞
  • 2篇淋巴组织
  • 2篇弥漫大B细胞...
  • 2篇急性

机构

  • 11篇绵阳市中心医...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17篇文菁菁
  • 9篇徐才刚
  • 8篇刘志彬
  • 6篇许芳
  • 5篇刘宜平
  • 5篇胡宏
  • 4篇苏静
  • 4篇徐娟
  • 3篇吴华新
  • 3篇冯贵平
  • 3篇梁效功
  • 2篇周佳丽
  • 2篇周巧林
  • 1篇廖英
  • 1篇刘霆
  • 1篇王雪梅
  • 1篇曾艳
  • 1篇陈斌
  • 1篇赵娇

传媒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184.6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文菁菁刘志彬徐娟徐才刚
文献传递
成年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成年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3例初发继发性HPS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比较铁蛋白高水平组(≥5 000 μg/L)和低水平组(<5 000 μg/L)间、淋巴瘤相关HPS组与感染相关HPS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患者均以发热为主诉,起病时或治疗中均有感染表现。88.4%(38/43)患者骨髓有噬血现象;88.4%(38/4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36.6%(15/41)患者纤维蛋白原降低[中位值0.93 g/L(0.50~1.35 g/L)];76.7%(33/43)患者氨基转移酶升高。与铁蛋白低水平组(19例)相比,高水平组(21例)单核细胞比例低(0.081±0.040比0.163±0.076,P=0.016),纤维蛋白原降低发生率及氨基转移酶升高发生率均高[60.0%(12/20)比11.1%(2/18),P=0.002;95.2%(20/21)比52.6%(10/19),P=0.006]。与感染相关HPS患者相比,淋巴瘤相关HPS患者淋巴结大发生率高[72.7%(16/22)比27.8% (5/18),χ2=8.021,P=0.005],氨基转移酶升高发生率低[59.1%(13/22)比94.4%(17/18),χ2=4.848,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高(OR=0.886,95%CI 0.786~0.998,P=0.046)及清蛋白水平高(OR=0.376,95%CI 0.156~0.907,P=0.030)是患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初发继发性HPS成年患者中,铁蛋白≥5 000 μg/L者单核细胞比例降低,更易出现肝损害及纤维蛋白原降低。淋巴瘤相关HPS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大,感染相关HPS患者更易出现肝损害。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低蛋白血症提示继发性HPS成年患者预后较差。
文菁菁许芳周巧林石林
关键词: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淋巴瘤生物学标记
miR-34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miR-34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BCL-2蛋白表达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筛选出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65例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患者22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类患者中miR-34a和BCL-2的表达情况,分析miR-34a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免疫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iR-34a在DLBCL中呈低表达,BCL-2在DLBCL中呈高表达,miR-34a表达水平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01)。miR-34a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miR-34a低表达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iR-34a表达(P=0.002),分期(P=0.001)和BCL-2表达(P=0.001)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miR-34a在DLBCL中低表达,miR-34a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miR-34a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刘宜平胡宏许芳文菁菁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IR-34ABCL-2蛋白
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腹胀1+月,头晕、乏力1周”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脾脏位于左锁骨线肋下9cm,质地中等偏硬,无压痛。入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297.28×10^9/L;血红蛋白(HGB):97g/L;血小板计数(PLT):125.00×10^9/L;嗜酸1.00%;嗜碱0.00%。骨髓象:呈慢性白血病象,形态学考虑CML,其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90.5%,早幼及以下阶段细胞均查见,以中、晚、杆、分细胞为主,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AKP积分4分。BCR-ABL转录本P190、P210、P230回示均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t(9;22)(q34;q11.2)。荧光原位杂交(FISH)BCR-ABL融合基因阳性。逆转录PCR(RT-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罕见变异型回示:e13a3阳性。给予口服伊马替尼400mgqd靶向治疗至今,患者服用伊马替尼3个月,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完全血液学缓解,6个月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周巧林许芳文菁菁刘宜平苏静胡宏吴华新梁效功冯贵平
关键词:BCR-ABL融合基因慢性髓系白血病文献复习逆转录PCR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
48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总体及不同治疗方案疗效,探讨影响治疗方案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489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所接受化疗方案有无利妥昔单抗的不同,分为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地塞米松)样组(n=184)和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地塞米松)样组(n=299),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可能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RCHOP样组方案有效率高于CHOP样组方案(84.3%vs.75.6%,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大、淋巴细胞绝对值(ALC)降低、国际预后指数(IPI)3~5分及CHOP方案是影响总体疗效的不良因素,ALC降低〔优势比(OR)=2.060,95%CI:1.159~3.661,P=0.014〕和IPI3~5分(OR=2.157,95%CI:1.170~3.978,P=0.014)是影响CHOP样组疗效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HGB)降低(OR=3.010,95%CI:1.238~7.314,P=0.015)和IPI3~5分(OR=2.872,95%CI:1.193~6.914,P=0.019)是影响RCHOP样组疗效的危险因素;ALC在0.8×109/L^1.0×109/L时,RCHOP样组方案有效率高于CHOP样组;Bcl-2+/-、GCB/non-GCB在不同治疗方案间疗效无差异。结论 RCHOP样组方案疗效优于CHOP样组及二线治疗方案;ALC降低、HGB降低分别是影响CHOP样组及RCHOP样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菁菁周佳丽刘志彬徐才刚
关键词:免疫分型生发中心
409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新诊断的409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生存的不同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层分析。结果409例患者中男244例,女165例,中位年龄56(16~8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3(2-10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VI)评分、骨髓受累、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ALC)降低、LDH升高、B:微球蛋白较正常升高2倍、治疗方案及近期疗效等对患者总体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vs)率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是影响患者OS与PFS率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当纳入IPI评分时,ALC降低、IPI3-5分是影响CHOP类方案治疗组患者(232例)OS及PFS率的不良因素(P值均〈0.05),修正(R)-IPI评分是影响RCHOP类方案治疗组患者(177例)OS与P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Ann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OS及PFS率的不良预后因素;ALC降低及IPI3-5分是影响CHOP方案治疗患者OS与PFS率的不良预后因素;R-IPI评分是影响RCHOP方案治疗患者OS及P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文菁菁周佳丽刘志彬刘霆徐才刚
关键词: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淋巴细胞计数存活率分析预后
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3例
2018年
1临床资料病例1,男,42岁。因皮肤红斑、双下肢疼痛1个月于2013年9月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腹壁皮肤可见2处类圆形红斑及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不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3.65×109/L;血红蛋白(HBG):61g/L;血小板计数(PLT):239.00×109/L;嗜碱0.003。
许芳文菁菁刘宜平苏静胡宏吴华新梁效功冯贵平
关键词:BCR-ABLAMLABL
不同剂量硼替佐米化疗方案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血液科常见浆细胞肿瘤,约占血液肿瘤的10%,中老年人多见,发病率约2-4/10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髓克隆性浆细胞增生、血尿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溶骨破坏、肾功能不全、贫血、高钙血症以及正常体液免疫被抑制等。由于其病因复杂,治愈较难,传统化疗总反应率约为40%-60%,中位生存期为3年~4年。
刘宜平文菁菁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浆细胞肿瘤MYELOMA克隆性骨破坏
F185.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与后分析
王雪梅徐娟文菁菁刘志彬徐才刚
文献传递
13-顺式维甲酸联合IFN-α-2b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动物实验研究
2016年
目的评估13.顺式维甲酸(13cRA)和IFN-α-2b单用,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套细胞淋巴瘤(MCL)动物模型的抗肿瘤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MCL细胞株Jeko-1细胞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溶剂),高(200mg/kg)、中(100mg/kg)、低(50mg/kg)13cRA剂量组,IFN-α-2b组,不同剂量13cRA联合IFN-α-2b组,阳性对照组(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同时进行干预治疗。定期观察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的表达。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CyclinD1、caspase.9及视网膜神经胶质瘤蛋白(Rb)等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中、高剂量13cRA组及中、高剂量13cRA联合IFN-α-2b组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30%、37%、32%和33%。②低、中、高剂量13cRA组或其联合IIFN-α-2b组的抑瘤率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不同剂量13cRA组问、单用IFN-α-2b组抑瘤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剂量13cRA组或其联合IFN-α-2b组抑瘤率最高,分别为59.2%、62.6%,与阳性对照组(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Ki-67在各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④不同剂量13cRA组及其联合IFN-α-2b组凋亡细胞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70);阴性对照组凋亡细胞数与IFN-α-2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⑤不同剂量13cRA联合IFN-α-2b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yclingD1及procaspase-9降低,cleavedcaspase-9升高,与阳性对照组表达相当;不同剂量13cRA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则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MCL动物模型中IFN-α-2b单用并未显示出疗效;13cRA单用及其与IFN-
文菁菁刘志彬徐才刚
关键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淋巴瘤维甲酸干扰素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