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之
- 作品数:58 被引量:142H指数:6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AB_5肠毒素A、B亚基比例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
- 2000年
- 霍乱毒素(CT)及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LT)的B亚基基因的表达水平是A亚基的5~7倍。研究发现A基因内部存在着1个80bp长的翻译调控区,含有3个翻译起始序列(TIR),其第2个翻译起始序列的终止密码与第3个翻译起始序列的起始密码重叠,因而形成翻译偶联,继续翻译至A基因的终止密码。将TIR3的起始密码ATG突变为ATC后TIR2及TIR3失去功能,这时下游报告基因(类似于ctxB基因)表达水平降低9倍;为了更直接验证,去除了ctxA基因中与翻译起始调控及ctxA、B基因间翻译偶联调控所必须序列之外的其他序列,结果仍然表明TIR3的ATG突变为ACA后,下游基因表达水平降低9倍。结果表明:A亚基基因内部的翻译调控元件及翻译偶联是AB5素A、B亚基基因比例表达的原因。
- 曹诚李平王芃李杰之石成华马清钧
- 关键词:霍乱毒素操纵子翻译调控亚基
- 不同型Gsα基因缺失体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 2000年
- 在人类的一些肿瘤中已发现存在Gsα基因突变。本研究室在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中发现了Gsα基因的 3个缺失突变体以及野生型的Gsα(分别命名为GsαL 1,5 0 0bp ;GsαL 2 ,30 0bp ;GsαL 3,2 0 0bp和Gsα 4 ,12 0 0bp) ,并已在一些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测到。为进一步研究这些缺失体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 ,作者将克隆了GsαL 1,GsαL 2和Gsα 4基因的质粒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 ,提取DNA ,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获得相应的目的基因 ,分别将其克隆到 pET2 2b(+ )表达载体上 ,再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经培养 ,取菌体行SDS PAGE电泳分析。研究结果 :3个基因都有相应分子量的蛋白表达 ,且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这表明构建的这 3个基因确具完整的基因结构 ,及相应的蛋白表达。
- 楼金星黄君健司艺玲李杰之赵亚力叶棋浓黄翠芬
- 关键词: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白血病
- 新型雌激素受体β信号通路调节因子的分离及鉴定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ERβ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ERβ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乳腺cDNA文库中钓取ER-βAF1 cDNA,构建诱饵蛋白载体pAS2-1-ERβ-AF1,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技术,在乳腺cDNA文库中筛选与ERβ-AF1相互作用的蛋白。将含有pACT2-候选基因的酵母菌与含有pAS2-1-ERβ-AF1的酵母菌进行交配实验,利用LacZ报告基因检测ERβ-AF1与候选蛋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然后将ERβ-AF1和候选蛋白分别构建到pGEX-KG和pET-28 a上,并纯化GST-ERβ-AF1和H is-候选蛋白融合蛋白,利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ERβ-AF1和候选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结果:所获取的候选蛋白为CTGF,是CCN多肽家族成员。交配实验表明,CTGF与ERβ-AF1特异相互作用,而不与空载体或BRCT1对照相互作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CTGF与ERβ、ERα均存在相互作用,但与CTGF同源性较高的NOV蛋白却不与ERβ、ERα结合。结论:CTGF和ERβ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
- 韩聚强焦园园丁丽华袁斌王晓辉张浩李杰之吕秋军叶棋浓
- 关键词:相互作用
- 敲减人HPIP基因表达抑制细胞生长增殖被引量:3
- 2011年
- 为了探讨人造血相关的PBX相互作用蛋白质基因(HPIP)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构建了HPIP小干扰RNA(siRNA)的真核表达载体,验证其敲减效果并观察其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根据人HPIP的cDNA序列,设计了含有小发卡结构的寡核苷酸序列,将其克隆到siRNA表达载体上;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通过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HPIP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晶紫实验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敲减HPIP基因表达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软琼脂实验检测对肿瘤细胞非锚定依赖性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构建的siRNA能够有效抑制HPIP基因的表达;结晶紫实验与细胞周期分析实验显示,siRNA介导的HPIP表达沉默导致细胞生长增殖的显著抑制,软琼脂实验结果表明,稳定转染HPIP siRNA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上述结果初步表明,HPIP siRNA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新靶点.
- 徐小洁王凌雪范忠义丁丽华张浩杨智洪李杰之叶棋浓
- 关键词:小干扰RNA细胞生长细胞增殖
- 性疟原虫DNA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被引量:11
- 2000年
- 以霍乱毒素B亚基(CTB)为载体,由其基因构建了含有不同时期不同抗原表位的恶性疟原虫的融合基因CTB~AWTE、CTB~NANP,前者除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抗原表位杂合多肽基因SPf66外,还含有很强的T辅助细胞表位CST3和Tc细胞表位,后者含有子孢子期的B、Th细胞表位。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保护率为60%一80%。将纯化的质粒混合后免疫恒河猴,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恒河猴进行食蟹疟原虫攻击实验,显示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 钟辉曹诚李平李杰之马清钧
- 关键词:DNA疫苗疟疾免疫反应
- 曲古抑菌素A对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相互作用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对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常规分了克隆技术构建HBx蛋白及HDAC1表达载体,Western blot分别验证蛋白质表达;谷胱甘肽转移酶沉降试验及免疫共沉淀技术分别于体内外验证HBX蛋白与HDAC1存在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HBx蛋白及HDAC1表达载体,体内外实验均证实HBx蛋白与HDAC1间存在相互作用,但HDAC1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不影响两者间相互作用。结论HBx蛋白以曲古抑菌素A非依赖方式与HDAC1存在相互作用。
- 韩聚强叶棋浓丁丽华李杰之杨晓黄翠芬
- 关键词: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曲古抑菌素A蛋白相互作用
- CTB与HCV抗原决定簇融合蛋白的抗原性及其在抗HCV ELISA试剂盒中的应用
- 1994年
- 系统研究了通过霍乱毒素B亚基与HCV的4个抗原决定簇进行基因融合所表达的12种融合蛋白中HCV抗原决定簇的反应原性,探索了以融合蛋白为抗原,进行抗-HCV检测的途径。结果表明,多数融合蛋白中HCV抗原决定簇均能与对应的HCV抗体结合。以融合蛋白95082为抗原研制的抗-HCV ELISA试剂检测122名献血员血清,结果与美国雅培公司抗-HCV ELISA试剂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经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其特异性、灵敏度、精密性及稳定性均达到国家卫生部抗-HCV ELISA试剂的暂行检定标准。
- 曹诚马清钧于公义石成华李平李杰之佟义贞张艳红张京生
- 关键词:基因融合丙型肝炎病毒
-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CS抗原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
- 1997年
- 采用遗传工程技术获得了含有恶性疟原虫子孢子CS抗原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MC055-CS的工程菌株,能高效分泌CS抗原的融合蛋白至胞外,可达25mg/L.具有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和子孢子CS的抗原性.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C57纯系小鼠,免疫后抗CT-B抗体滴度可达1:3200~6400,抗CS抗体滴度可达1:320~640.免疫小鼠采用约氏疟子孢子腹腔攻击,保护率达34~45%.
- 李杰之马清钧曹诚于秀琴石成华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基因融合生物活性
- PC-1分子在细胞内定位的深入探讨被引量:1
- 2004年
- 为了寻找影响PC 1分子进入细胞核的序列 ,将该分子不同区段分别与EGFP融合表达 ,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 ,发现PC 1分子的第 112~ 190区段是一独立的功能区 ,缺失这一区段后 ,分子的其余部分能够进入细胞核并在其中积累 ,这一区段使PC 1分子被排斥于细胞核之外 ,并在细胞质中浓缩成许多点状结构 .运用以SOS恢复系统为基础的酵母双杂交方法 ,发现PC 1分子能够定位于细胞膜上 ,通过缺失突变发现该分子的第 112~ 190区段是一独立的细胞膜定位信号序列 ,这一序列将其定位于细胞的胞膜上 .
- 张浩周建光李杰之黄翠芬
- 关键词:分子细胞核亚细胞定位基因
- 小鼠PC-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 2002年
- 利用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小鼠PC-1基因全长cDNA及其N端45个氨基酸残基的表达质粒pGEX-4T-1-mPC-1和pGEX-4T-1-mPC-1-45。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DH5α中,GST-mPC-1和GST-mPC-1-45两个融合蛋白都获得了可溶性高表达。经谷胱甘肽Sepharose-4B亲和柱层析纯化后,获得了纯的GST-mPC-1和GST-mPC-1-45蛋白。
- 万里川周建光孙玉龙李杰之黄翠芬
- 关键词:小鼠PC-1基因大肠杆菌纯化GST融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