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朝勇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间质
  • 11篇间质瘤
  • 10篇胃肠
  • 7篇胃肠间质瘤
  • 6篇伊马替尼
  • 5篇预后
  • 3篇胃肠道
  • 2篇伊马替尼治疗
  • 2篇生活质量
  • 2篇食管
  • 2篇食管胃
  • 2篇食管胃结合部
  • 2篇食管胃结合部...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胃肠道间质肿...
  • 2篇胃间
  • 2篇胃间质瘤
  • 2篇胃切除

机构

  • 15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沈朝勇
  • 13篇张波
  • 8篇陈志新
  • 6篇陈海宁
  • 6篇陈佳平
  • 5篇尹源
  • 4篇杨弘鑫
  • 4篇陈家驹
  • 2篇黄石
  • 1篇向瑾
  • 1篇侯楠
  • 1篇陈秀峰
  • 1篇王健
  • 1篇胡建昆
  • 1篇陈卉娇
  • 1篇黄朝平
  • 1篇严芝强
  • 1篇王黔
  • 1篇王海斌
  • 1篇张波

传媒

  • 7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四川医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肠间质瘤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自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治疗和随访情况,分析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原始病例数112,失访15例,97例具有完整的随访和临床病理资料。随访3~24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复发或转移30例(30.9%),其中4例死亡。在不同年龄、性别分布中,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部位、肿瘤长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和核分裂象中,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肿瘤越大、NIH危险度级别越高、核分裂象数越多,Ki-67表达指数越高,呈正相关(P〈0.05);Ki-67、核分裂象和复发转移有关(r分别为0.395,0.266,P〈0.05)。Cox多因素分析示:Ki-67(P〈0.001,相对危险度=0.387,95%可信区间:0.229~0.654)和核分裂象(P=0.005,相对危险度=0.494,95%可信区间:0.304~0.805)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示:Ki-67表达指数影响中高危患者的预后。结论 Ki-67与肿瘤长径、NIH危险度分级和核分裂象相关,并能辅助评估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
汤苏敏沈朝勇尹源张波陈家驹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KI-67核分裂象胃肠间质瘤预后
胃肠间质瘤发病及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多数患者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伊马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GIST耐药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GIST发病机理复杂,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因此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GIST发病机理及耐药机理的不断探索,有助于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家驹沈朝勇张波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发病机理原发耐药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患者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监测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监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2010~2016年期间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42例GIST患者的血药浓度及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常规门诊治疗的GIST患者的血药浓度分布特点,探讨不同伊马替尼剂量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并分析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42例GIST患者血药浓度为199~7 435μg/L,平均为1 757μg/L;有10例患者存在血药浓度不足,稳定血药浓度水平低于1 000μg/L(低血药浓度)。有18例患者因无法耐受400 mg/d的标准剂量而减量至300 mg/d,低剂量(300 mg/d)治疗患者的血药浓度较标准剂量(400 mg/d)治疗患者略降低(P=0.222),但低剂量治疗患者和标准剂量治疗患者的低血药浓度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347)。Cox分析结果显示,低血药浓度患者(低于1 000μg/L)与高血药浓度患者(高于1 000μg/L)的疾病进展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171;95%可信区间:(0.106,12.990);P=0.898〕。结论从本研究有限的数据结果来看,在常规门诊治疗过程中,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在不同GIST患者中存在很大的变异,既有血药浓度不足,也有血药浓度过高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合理的血药浓度监测策略以及基于监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可能使患者获益。
尹源向瑾沈朝勇汤苏敏张波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治疗中危胃间质瘤效果及预后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6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服用伊马替尼患者(n=20)及未服药患者(n=26)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伊马替尼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1(9—64)个月。20例服药患者中,1例于停药后16个月发生肝转移;26例未服药患者中,5例复发或转移。服药组与未服药组1、2及3年无复发生存例数比分别为20/20比25/26、14/14比17/20、6/7比10/14。Cox风险比例回归:危险比(HR)=0.265,95%CI:O.025~2.761,P=0.267。6例复发转移的患者中5例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HPF)。核分裂象〉5/50HPF的中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能改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HR=0.059,95%CI:O.004~0.976,P=0.048)。服用伊马替尼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恶心、腹部不适、白细胞减少等,多数为1~2级。结论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低,预后较好。核分裂象〉5/50HPF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服用1年伊马替尼能够改善预后。另外,伊马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沈朝勇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伊马替尼
对极高危胃肠间质瘤的认识被引量:1
2016年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即使肿瘤凡切除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虽然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使GIST患者的预后得以明显改善,但部分高危患者仍在辅助治疗的疗程结束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用于指导GIST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2008改良NIH分级标准存在一定不足,它尚不能预测GIST患者的术后复发概率.并不能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特别对一些高核分裂象数的患者,可能存在治疗疗程不足等缺点。因此,国内外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在高危患者中,部分高核分裂数GIST具有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并将其称为极高危GIST,其分级标准及治疗疗程目前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沈朝勇张波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个体化治疗治疗疗程
生命早期短双歧杆菌干预对变应性鼻炎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短双歧杆菌(B.breve)干预对卵清蛋白(OVA)诱导变应性鼻炎(AR)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24只新生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A组(模型组)、B组(空白组)及C组(B.breve组),每组8只。C组小鼠从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口服B.breve干预,每日1次,连续8周。随即通过OVA腹腔注射和鼻部滴注建立AR模型。A、B组小鼠均给予生理盐水口服干预,A组采用OVA进行腹腔注射及鼻腔滴注建立AR模型,B组小鼠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鼻部激发。观察末次鼻部激发后10 min内小鼠喷嚏及抓鼻次数,采用Luminex及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4、IL-10、IFN-γ和OVA特异性IgE(OVA-SIgE)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组血清OVA-SIgE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01),B.breve组血清OVA-SIgE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鼻部激发后B.breve组抓鼻及喷嚏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01)。B.breve组血清IL-4和IL-10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B.breve组脾细胞悬液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01),但两组间血清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结论生命早期B.breve口服干预可以有效抑制小鼠后期变应性鼻炎症状,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h2细胞反应及增强CD4+CD25+Treg细胞功能实现的。
黄石沈朝勇何天琪侯楠王轶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短双歧杆菌调节性T细胞TH1/TH2
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行经腹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经腹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组)或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组)的85例AE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胃癌特异性评价量表(QLQ-STO22)测量其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在饮食受限、腹泻及气促方面的得分低于全胃切除组(P<0.05),而在味觉改变和反流方面的得分高于全胃切除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其他项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AEG患者行近端胃切除+管状胃重建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在饮食受限、腹泻以及气促方面的效果更优;而全胃切除术在反流和味觉改变方面的效果更优。
沈朝勇杨宏鑫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关键词:生活质量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
伊马替尼治疗晚期及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73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晚期患者73例,高危患者100例,分别比较两类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与未服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73例晚期患者平均随访31(6~66)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长于未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年OS:100.0%vs.78.6%,2年OS:93.1%vs.26.1%;HR=0.040,95%CI=0.011~0.152,P=0.000)。100例高危患者平均随访45(6~73)个月;亚组分析示,其中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较未服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延长(3年RFS:66.7%vs.38.5%;HR=0.341,95%CI=0.134~0.868,P=0.024),而服用伊马替尼2年患者较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RFS也明显提高(1年RFS:100.0%vs.100.0%,2年RFS:100.0%vs.88.9%,3年RFS:91.7%vs.66.7%;HR=0.108,95%CI=0.015~0.778,P=0.027);5例术后服用3年伊马替尼患者3年RFS为100.0%。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浮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以1~2级为主。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GIST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建议至少服用3年伊马替尼,但是否延长服药年限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杨弘鑫张波沈朝勇王黔王海斌严芝强陈家驹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蛋白激酶抑制剂无病生存
17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位点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9月至2015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79例行基因检测的GIST患者并分析其各临床病理资料的特征。结果所有患者中,肿瘤原发于胃88例(49.2%),小肠70例(39.1%),结直肠7例(3.9%),其它部位14例(7.8%);其中CD117、CD34、DOG-1阳性率分别为为94.4%、74.9%、93.3%。GIST患者基因突变c-kit突变最为常见,共151例(84.4%),其次为PDGFRα突变8例(4.5%),野生型20例(11.2%)。c-kit突变中,外显子11以缺失突变、点突变及缺失+插入突变为主(92.2%);外显子9突变共有6例(30%)A502-Y503复制突变及14例(70%)Y403-F504插入突变;外显子13突变为1例K642Q点突变,外显子17突变为2例N822K点突变。在6例PDGFRα外显子18突变患者中,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点突变和缺失突变,点突变中3例为D842V突变。在GIST的基因分型中,PDGFRα突变患者DOG-1阳性率低于c-kit突变及野生型患者(P=0.007),而在c-kit各突变类型中,点突变患者CD34患者阳性率低于其它突变类型(P<0.001),点突变和插入突变患者中高危患者比例低于缺失突变和缺失+插入突变(P=0.006)。结论胃和小肠是GIS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c-kit外显子11是GIST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GIST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类型多样,不同患者需提供个体化治疗。
陈家驹沈朝勇陈卉娇尹源汤苏敏张波陈志新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基因分型
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估纳米炭示踪早期胃癌(EGC)前哨淋巴结(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探索SLN的分布情况。方法 45例EGC患者在完成开腹探查后,将1mL纳米炭混悬液分4~6个位点于肿瘤周围经浆膜下注射,将最先黑染的淋巴结确认为SLN,术后将SLN和清扫的各组淋巴结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其预测价值。结果 45例EGC患者中有43例染色成功,检出率为95.6%,总共检出SLN 53枚,平均(1.23±0.53)枚/例。43例染色成功的患者中有11例(25.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有3例(7.0%)患者出现假阴性,其预测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3.0%和72.7%,假阴性率及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27.3%及91.4%。在36例胃窦癌患者中,有23例(63.9%)患者检出的SLN位于第3组。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两组比较,肿瘤长径(P=0.042)和淋巴结转移率(P=0.001)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EGC的SLN,染色率、准确性和敏感性高,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胃周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陈秀峰张波杨弘鑫陈海宁沈朝勇胡建昆陈佳平陈志新
关键词: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淋巴转移纳米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