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啸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梗死
  • 3篇博尔纳病病毒
  • 2篇蛋白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相关危险因素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昏迷
  • 2篇成像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 1篇单克隆
  • 1篇电休克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多克隆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王啸
  • 9篇谢鹏
  • 4篇张亮
  • 3篇魏有东
  • 3篇刘霞
  • 3篇黄荣忠
  • 2篇李琦
  • 2篇黄远军
  • 2篇陈世刚
  • 2篇杨柳
  • 2篇王明菊
  • 2篇胡玲
  • 2篇雷阳
  • 1篇周新雨
  • 1篇周林科
  • 1篇贺维
  • 1篇刘海鹏
  • 1篇董为伟
  • 1篇陈建军
  • 1篇黄华

传媒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影像资料之间的统计差异。结果各组资料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循环病变(栓塞)、卒中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椎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在内侧型、混合型组中发病率增高,外侧型组高脂血症和混合型组吸烟史、体循环病变(低血容量)发生率增高,而混合型组HDL-c有所下降;脑分水岭梗死平均动脉狭窄数明显增多,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达56.7%,外侧型组大脑前动脉及内侧型组颈动脉狭窄率均明显增高。结论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有关,各型发病机制均有所不同。
董美学胡玲黄远军贺维王啸魏有东李琦谢鹏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弥散加权成像
昏迷的促醒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昏迷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病情危重。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目前昏迷的促醒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电刺激治疗、中医治疗、亚低温治疗、感觉刺激治疗、神经干细胞治疗及其他疗法。
刘艳红谢鹏刘海鹏张亮王啸
关键词:昏迷促醒治疗
博尔纳病病毒自然隐性感染马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背景: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非分节段、非细胞溶解性、单股、负链、有包膜的RNA病毒,具有高度的嗜神经性。BDV曾于19世纪末在德国博尔纳(Borna)镇的军用马匹中引起过...
王啸
关键词:博尔纳病病毒脑组织动物实验代谢组学致病机制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各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4.449,P<0.01)及脑出血破入脑室(OR=2.227,P<0.05)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意识水平(OR=2.715,P<0.01)及糖尿病史(OR=11.071,P<0.05)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脂质代谢异常(OR=14.832,P<0.05)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伴有糖尿病史、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在住院期间可能易发生肺部感染;伴有脂质代谢异常者可能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伴有意识障碍、糖尿病史者可能易发生呼吸衰竭。
罗丹李芳芳王啸陈亮谢鹏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并发症
乙酰化生物学研究进展
2014年
自从可逆性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发现以来,前30年的研究多局限于探索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参与染色质重塑和基因转录的调控,并发现了作用于组蛋白的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及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近十年来,随着在细胞核外的细胞成分中发现乙酰化的非组蛋白及其相关的修饰酶,可逆性的乙酰化修饰在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存在调控潜能逐渐得到认识。然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谱还不明确。由于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可以在全蛋白质组学水平对乙酰化修饰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乙酰化组学的复杂性,提出乙酰化修饰可能与磷酸化修饰一样普遍存在,并在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的蛋白质乙酰化鉴定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的领域,将会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谱信息。
刘霞张亮黄荣忠王啸王明菊杨柳张陆军陈世刚谢鹏
关键词:乙酰转移酶去乙酰化酶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MECT联合SSRI类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改良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Knowledg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ECDB)、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检索年限不限,筛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RCTs共461名患者,其中MECT联合治疗组230例,SSRI药物治疗组231例。Meta分析结果指出MECT联合治疗组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SSRI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治愈率Z=4.52,P=0.000;有效率Z=7.71,P=0.000),且副反应中MECT联合治疗组中近事记忆障碍的发生率要高于SSRI药物治疗组(P=0.013),其余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SSRI药物治疗相比,MECT联合SSRI治疗可明显提高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周林科郭菁徐忆王啸谢鹏
关键词:改良电休克电休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难治性抑郁症META分析
泰舒达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泰舒达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单盲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1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2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泰舒达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3组疗程均为21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昏迷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3组在治疗l4d、21d后GCS及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昏迷改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21d后,临床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与常规治疗联合小脑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泰舒达联合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尝试。
钟家菊王啸魏有东周新雨曹笃雷阳董为伟谢鹏
关键词:脑梗死昏迷泰舒达脑循环功能治疗仪
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调控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ERK1/2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Borna disease virus p40,BDV p40)对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存活、分化及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BDV引起神经精神疾病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1)分别用pEGFP-N1-p40及pEGFP-N1质粒转染NSCs,观察转染效率并鉴定BDV p40在NSCs中的表达。(2)实验设置3组:未转染组、pEGFP-N1空转对照组及pEGFP-N1-p40转染组,用CCK-8试剂盒、BrdU摄入实验及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的变化,并经Western Blot检测ERK1/2磷酸化的改变。结果 (1)成功建立表达BDV p40的NSCs模型;PCR结果显示只有pEGFP-N1-p40转染组细胞有BDV p40基因表达。(2)BDV p40抑制NSCs的存活、增殖,但对于转染后贴壁分化14 d时3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未见显著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DV p40下调了磷酸化ERK1/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BDV p40抑制NSCs的存活、增殖,但是对NSCs的分化方向没有明显的影响。BDV p40有可能通过下调磷酸化ERK1/2活性对NSCs的存活、增殖起抑制作用。
刘霞DJUNG Lilya Wati黄荣忠张亮王啸杨柳王明菊谢鹏
关键词: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存活增殖ERK1/2
CT血管成像显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Willis环的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索Willis环在分水岭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独特代偿作用。方法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71例急性非分水岭脑梗死和93例分水岭脑梗死(包括外侧型及内侧型两型)患者的颅内动脉,比较各组患者Willis环相关动脉的变异情况及构型特点。结果与非分水岭脑梗死相比,外侧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明显增多(36.4%,P<0.05),而内侧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明显减少(0%,P<0.05),Willis环其余相关动脉变异及构型组成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非分水岭脑梗死相比,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分水岭脑梗死有着独特关系。
董美学胡玲黄远军王啸温家华魏有东李琦谢鹏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血管成像WILLIS大脑后动脉
多克隆及单克隆P24抗体在石蜡组织切片上检测BDV-P24蛋白质的应用
2014年
目的:验证本课题组前期制备的多克隆及单克隆P24抗体能否在石蜡组织切片上检测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磷蛋白(P24蛋白质)以及探索其运用的条件。方法:选择出生24 h内的SD大鼠20只为实验组颅内注射BDV病毒液,对照组大鼠20只在相同部位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未经注射的SD大鼠和C57小鼠各40只作为阴性实验对照,饲养到60 d取脑石蜡包埋制片;免疫组化染色用Envision两步法,一抗为多克隆或单克隆P24抗体,以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P24抗体的稀释浓度分别从1∶50、1∶100、1∶200、1∶400直到1∶5 000;以高倍镜下神经细胞细胞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将每张切片阳性细胞比例评分乘以阳性强度评分计算总分。结果:多克隆P24和单克隆P24抗体分别在BDV感染大鼠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染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克隆抗体Z=-3.108,P=0.000;单克隆抗体Z=-4.605,P=0.000);在多克隆P24抗体稀释度中,1∶200、1∶400的敏感性好而背景着色较轻,在单克隆P24抗体稀释度中,1∶100、1∶200、1∶400的敏感性好而无背景着色。结论:多克隆及单克隆P24抗体在石蜡组织切片上能检测出BDV P24蛋白质;并且多克隆P24抗体推荐的浓度为1∶200和1∶400,单克隆P24抗体的推荐浓度为1∶100、1∶200和1∶400。
张鸿志李丹雷阳邓婧陈世刚黄华李文娟陈建军王啸张亮黄荣忠刘霞谢鹏
关键词:博尔纳病病毒免疫组化染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