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卵巢癌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1998年
- 本文应用RT-PCR方法,检测5例刚分离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和3例卵巢痛患者腹水中肿瘤细胞IL-2、IL-2R、TNF-a,IL-6、TGF-p、IL-10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上清液中IL-6活性。结果发现:卵巢癌肿瘤细胞表达IL-6mRNA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p、IL-10。腹水中存在较多量lL-6可能来自肿瘤细胞。
- 王建华童善庆丁健青胡宝瑜朱佑明陆德源陆静华祖德
- 关键词:卵巢癌细胞因子IL-6IL-10TGF-Β
- 增强P18^(INK4C)表达对胃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 2004年
- 在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过程中 ,发现CDK抑制因子P18INK4C在人类胃腺癌转移细胞株RF 4 8中的表达较其原发灶细胞株RF 1明显下调 .这提示P18INK4C表达差异与胃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构建P18INK4C 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入RF 4 8增强P18INK4C的表达 ,研究其对胃腺癌原发灶细胞体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以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P18INK4C与人类胃腺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增强P18INK4C表达可以使胃腺癌原发灶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 ,而对RF 4 8的细胞周期和生长增殖能并力未产生影响 .上述结果提示 ,P18INK4C参与人类胃腺癌转移过程 ,在此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可能并不是调节细胞周期 ,而是与胃腺癌原发灶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
- 王楚李锋王建华应磊卢健
- 关键词:胃腺癌
- 可溶性VEGF受体基因sflt-1与反义VEGF核苷酸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2年
- 背景与目的: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提供的大量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是肿瘤快速生长的关键,因此如何抑制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促使肿瘤组织坏死也是肿瘤治疗中的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本文拟研究和观察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受体基因sflt-1与反义VEGF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用Ad-反义VEGF感染肝癌细胞株MM45T.Li后,观察反义VEGF对MM45T.Li分泌VEGF的影响;将人工重组的3'ΔFlt-1蛋白(C末端缺失的Flt-1蛋白)加入条件培养液中,观察3'ΔFlt-1对VEGF刺激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ascularendotheliumcell,HUVEC)增殖的影响;并将Ad-反义VEGF、Ad-sflt-1注射于鸡胚尿囊绒毛膜中,观察sflt-1、反义VEGF对鸡胚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感染MM45T.Li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浓度仅为对照组中VEGF浓度的15%(P<0.01);在含有3'ΔFlt-1蛋白的调价培养液中,HUVEC的增殖明显减慢,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剂量呈负相关;两者都能有效地抑制鸡胚新生血管的形成。结论:sflt-1与反义VEGF均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两者联合能增强抑制效果,但其作用机制不同。
- 糜军王建华陈诗书
- 关键词:肿瘤治疗新生血管形成
- 卵巢癌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 1999年
- 目的 研究卵巢癌浸润淋巴细胞(TIL) 在体外扩增后免疫学特性,评估TIL用于晚期卵巢癌治疗的前景。 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的细胞表型,使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研究TIL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 结果 TIL细胞表型的差异可能与肿瘤的种类、性质、取材部位有关,结缔组织,基质中来源的TIL以CD+3 、CD+4 为主,肿瘤组织和小血管周围以CD+3 、CD+8 为主,体外IL2 的浓度对TIL的免疫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经rIL2 扩增后,TIL分泌产生IL2、TNFα、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能力及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再加入抗CD3 单抗或PHA( 合适浓度),TIL细胞因子表达可进一步增强。TIL联合环磷酰胺或IL2 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外周血细胞表型,具有一定的疗效。 结论 TIL在体外经rIL2 扩增后,免疫活性有明显提高。体内肿瘤细胞的消退可能主要并不是通过输入的TIL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增强了机体细胞免疫活性和免疫调节能力。
- 胡宝瑜王建华童善庆李彪如丁健青朱佑明陆德源华祖德陆静
-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卵巢肿瘤TIL
- 用cDNA基因芯片结合差异显示PCR识别胃腺癌转移的信号通路及相关性基因
- 转移是肿瘤重要的恶性标志,也是肿瘤病人最凶恶的杀手.目前,约90%中晚期肿瘤病人死于转移相关的并发症,研究显示转移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序贯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多种基因及产物的相互作用,多种信号通路相互调节和拮抗,因此...
- 王建华陈诗书
- 文献传递
- 人胃腺癌分化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被引量:1
- 2001年
- 王建华陈诗书
- 关键词:胃腺癌克隆FDD胃肿瘤
- 人胃腺癌分化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目的:比较MKN-28(高分化)和MKN-45(低分化)胃腺癌细胞mRNA的表达,识别与人胃腺癌分化相关基因.方法:利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分析,筛选MKN-28和MKN-45胃腺癌细胞mRNA差异性表达条带,结合生物信息学...
- 王建华陈诗书
- 文献传递
- 荧光差异显示PCR克隆参与胃腺癌转移的基因wcl1被引量:10
- 2002年
- 使用来源于同一个胃腺癌病人的原发灶RF 1(ATCC编号CRL 186 4 )和转移灶RF 4 8(ATCC编号CRL 186 3)作为研究肿瘤转移的模型 .通过荧光差异显示PCR(FDD PCR)技术 ,克隆了 4 5个涉及胃腺癌转移相关基因 .和原发灶CRL 186 4相比 ,发现在转移灶CRL 186 3细胞中有 38个基因被显著上调 ,7个基因被显著下调 ,包括未被发现的基因 3个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中 1个在RF 4 8中高度上调的wcl1进行克隆和鉴定 ,发现wcl1的cDNA全长为 6 6 4bp ,含有 1个 2 4 0bp的完整阅读框 .用RT PCR和Northern印迹证实 ,结果与克隆拼接的大小完全一致 (NCBI数据库收录号AF36 4 86 3) .wcl1编码肽位于胞浆内含 79个氨基酸 ,理论上的pI Mr:5 2 8 896 1 72 .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 ,其N端 4~ 5 5氨基酸处为未知功能区UPF0 0 16蛋白 ,5 7~ 78处有一段亮氨酸拉链结构域 ,未发现与已知的蛋白质有高度的同源性 .该基因定位于 11q14.组织分布表明 ,wcl1除在分化差的胃腺癌中的表达要高于相应的正常胃组织 ,在微血管内皮中表达也明显高于乳腺管癌、脑纤维状星形细胞瘤 ,未检测到在其它组织有分布 .研究提示 ,Wcl1可能为胃腺癌转移过程中参与核内基因转录的相关蛋白质 .
- 王建华陈诗书
- 关键词:克隆转移相关基因
- 卵巢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某些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6
- 1999年
- 目的:研究卵巢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外扩增后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学方法,分离5例刚分离的上皮性卵巢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其中3例腹水标本中肿瘤相关淋巴细胞(TAL),检测其在体外扩增后,IL-2,IL-2R,TNF-α,IFN-γ,IL-6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的水平与变化;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活性,分析TIL或TAL扩增前后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和免疫学特性的变化.结果:TIL在扩增前后的4周时间内,仅TNF-α mRNA基因表达是持续的,并可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IFN-γmRNA基因的表达缺乏;IL-2mRNA基因表达只是一过性.体外加入抗CD3单抗或PHA(合适浓度)刺激TIL或TAL,IL-2,TNF-α,IhN-γmRNA表达明显增强.和TIL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尽相同的是,TAL表达IL-6 mR-NA.结果还发现,体外IL-2的浓度对TIL的免疫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结论:TIL在体外经rIL-2扩增后,免疫活性有明显提高.TIL的抗肿瘤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
- 王建华童善庆蒋玖丁健青胡宝瑜朱佑明陆德源华祖德陆静
- 关键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卵巢癌淋巴转移瘤
- 凋亡蛋白:特异性触发肿瘤细胞死亡的蛋白质被引量:1
- 2000年
- 王建华陈诗书
- 关键词:鸡贫血病毒肿瘤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