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诗琪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多态性分析
  • 2篇结核
  • 2篇结核分枝杆菌
  • 2篇分枝杆菌
  • 2篇杆菌
  • 2篇表位
  • 1篇单核
  • 1篇单核巨噬细胞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省份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抗原
  • 1篇牛传染性鼻气...
  • 1篇牛传染性鼻气...
  • 1篇人T细胞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3篇肖诗琪
  • 2篇刘海灿
  • 2篇李马超
  • 2篇万康林
  • 2篇吴移谋
  • 2篇赵秀芹
  • 2篇陈双双
  • 2篇徐永娟
  • 1篇周伟光
  • 1篇高晶
  • 1篇蒋毅
  • 1篇冀显亮
  • 1篇希尼尼根
  • 1篇陈玉惠
  • 1篇高龙

传媒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畜牧与饲料科...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结核分枝杆菌五种特异性抗原人B细胞表位多态性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研究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抗原mpt83、mpt70、IpqH、pstS3、groES及其人B细胞表位的多态性。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结核室菌株库随机选取我国的179株MTBC临床分离株,培养后提取DNA,基因扩增并测序,根据H37Rv标准序列和免疫表位数据库(IEDB)的抗原表位信息,比较、分析各基因B细胞表位序列的变异情况,最后用MEGA6软件计算各基因的非同义突变率(dN)、同义突变率(ds)及其比值。结果在179株MTBC菌株中,mpt83基因有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该基因及其表位区、非表位区的dN/dS分别为0.88、0.34和0.14;mpt70基因有1个SNP位点,为非同义突变;IpqH基因及其B细胞表位区dN/dS均为0.38,非表位区dN、ds均为0;pstS3基因及B细胞非表位区的dN/dS分别为1.74和1.40;groES基因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结核分枝杆菌mpt83、IpqH、pstS3的基因序列及B细胞表位具有较高的多态性,而mpt70和groE基因B细胞表位较保守。
徐永娟李马超陈双双肖诗琪刘海灿赵秀芹吴移谋万康林
中国13个省份结核分枝杆菌5种特异性抗原人T细胞表位多态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分析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临床分离株中GlnA1、Mpt70、LppX、GroES和LpqH 5种抗原编码基因多态性及其人T细胞表位的多态性。方法 选取13个省份临床分离的173株MTBC,采用PCR扩增5种抗原基因,并运用Bio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人T细胞表位与非表位的变异情况。利用Mega 6.0软件分别计算同义突变率(dS)和非同义突变率(dN)及其比值。结果 173株菌的基因glnA1非表位区出现2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基因mpt70表位区出现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基因lpqH表位区表现为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和1个同义突变位点;groES在整个基因中未发现任何突变;基因lppX表位区表现为5个非同义突变和1个同义突变位点,其中152位的氨基酸相同位点有9株菌发生了同义突变,表现较高的多态性。同时基因lppX的15个T细胞抗原表位中有7个表位发生了改变,其dN/dS值为0.19。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pt70、LppX和LpqH的人T细胞表位区具有多态性,反映了此抗原可能参与逃避宿主免疫的分化选择。GlnA1的非表位区的多态性,对该菌株的免疫反应影响较小。GroES序列相对保守,不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可能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诊断及新型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作用。
陈双双徐永娟肖诗琪李马超刘海灿赵秀芹蒋毅吴移谋万康林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特异性抗原T细胞表位多态性
IBRV感染对牛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影响
2013年
为探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感染牛单核巨噬细胞后的免疫机理,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经贴壁培养获得单核巨噬细胞。应用Griess法检测接种IBRV后6、12、24、48h时间段的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显示,单核巨噬细胞感染IBRV后产生NO的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24h时巨噬细胞产生NO的量达到最高水平(607.87μmol/L)。结果表明,IBRV感染可以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NO的量产生影响,这可能和IBRV引起的致病机理有一定关系。
高晶周伟光肖诗琪陈玉惠高龙冀显亮希尼尼根
关键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一氧化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