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颖琨

作品数:8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麻醉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2篇胸腔
  • 2篇胸腔镜
  • 2篇腰硬联合
  • 2篇腰硬联合麻
  • 2篇腰硬联合麻醉
  • 2篇镇痛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患者
  • 2篇术后
  • 2篇自控镇痛
  • 2篇联合麻醉
  • 2篇病人
  • 1篇单肺
  • 1篇单肺通气
  • 1篇电视胸腔镜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手术

机构

  • 4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海珠区...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东省心血管...

作者

  • 8篇肖颖琨
  • 6篇佘守章
  • 5篇许立新
  • 3篇阮祥才
  • 2篇邬子林
  • 1篇涂学云
  • 1篇谢晓青
  • 1篇叶飞
  • 1篇闫焱
  • 1篇何莉
  • 1篇刘继云
  • 1篇曾庆诗
  • 1篇招伟贤
  • 1篇苏健
  • 1篇索琨

传媒

  • 5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可行性被引量:36
2006年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下全髋置换术后老年患者50例,ASAⅠ-Ⅲ级,年龄65-96岁,随机分为2组(n=25),舒芬太尼PCIA组和舒芬太尼PCEA组。应用Graseby 9500电子镇痛泵,PCIA组和PCEA组药物配伍相同,即舒芬太尼250μg+氟哌利多5 mg混合液100ml,两组PCA均采用负荷量-持续背景量-PCA量模式:负荷剂量5μg,背景剂量1μg/h,PCA追加剂量2.5μg,锁定时间3 min。患者术后自觉疼痛时(VAS评分>0)进行镇痛,记录给负荷剂量后0、4、8、20、24和48 h时舒芬太尼累积用量、按压次数(D1)、实进次数(D2)、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VAS评分、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和治疗措施。计算术后第2天舒芬太尼累积用量。结果PCIA组术后第1天舒芬太尼累积用量、D1和D2多于PCEA组(P<0.01)。两组镇痛期间VAS评分、术后第2天舒芬太尼累积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均为2分(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PCIA与PCEA均安全有效,舒芬太尼PCIA用量较PCEA多。
邬子林佘守章刘继云索琨肖颖琨谢晓青
关键词:舒芬太尼
右旋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作用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右旋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手术患者,根据电脑产生序列号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组(M组,n=30)和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n=30),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min、分离阑尾时以及阑尾切除后5min时的MAP、HR、SPO2和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MAP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HR减慢较M组明显(P〈0.05)。D组较M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缓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较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苏醒更快,副作用更小。
肖颖琨许立新李天远阮祥才佘守章何莉苏健
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啶阑尾炎硬膜外麻醉牵拉反射
超声下不同配伍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术后智能化病人自控镇痛应激反应与镇痛效应的比较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究超声下不同配伍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对胸腔镜术后智能化病人自控镇痛(Ai-PCA)应激反应与镇痛效应的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行胸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TPVB复合全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组)与观察组(RD组),每组44例.R组应用0.4%罗哌卡因16 mL行TPVB;RD组用0.4%罗哌卡因16 mL+右美托咪定(Dex)10μg/kg行TPVB,术后两组给予Ai-PCA镇痛,阻滞结束后采用冷刺激法测定阻滞效果;观察术中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NI的变化;监测术后应激反应、镇痛效果情况,利用人先无线镇痛质控系统中记录泵开启后2、4、8、12、24及48 h各时间点患者的静息痛和动态痛的NRS评分,开泵后自控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泵注总量、镇静程度评分、综合满意舒适度评分、镇痛质量指数(AQI)计算分,测定患者术前(T0)、术后6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血浆肾上腺素(PE)及去甲肾上腺素(PNE)水平;记录恶心呕吐、瘙痒及其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超声引导下行TPVB相应阻滞平面冷刺激反应均为阴性,未出现气胸、脊髓麻醉等并发症.两组术中手术时间、麻醉深度NI指数、失血量和补液量基本相似(P>0.05),术中RD组瑞芬太尼用量和丙泊酚用量低于R组、R组患者术中MAP和HR高于RD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组患者Ai-PCA的泵注总量、自控按压次数及按压有效次数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内静息痛和活动痛NRS评分均较低,在4~12 h静息痛和活动痛的NRS评分RD组明显低于R组(P<0.05),RD组舒芬太尼用药总液量明显少于R组(P<0.05),RD组患者PNE、PE水平在T1和T2时间点明显低于R组(P<0.05),RD组AQI和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P<0.05).结论手术前超声下应用0.4%罗哌卡因16 mL+Dex
肖颖琨曾菲许立新
关键词:超声胸椎旁神经阻滞胸腔镜病人自控镇痛
新型一点双通道穿刺针行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比较应用新型一点双通道技术(SSDT)和传统针内针一点穿刺技术(SST)腰硬联合麻醉对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应.方法 选择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对下腹部及下肢行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新型SSDT(又称针外轨道针)法腰硬联合麻醉组(SSDT组,n=40)与传统SST法腰硬联合麻醉组(SST组,n=40).双盲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硬膜外置管到位率、腰穿针到位情况、腰麻后摆平卧位时间、患者是否有感觉异常现象、硬膜外导管置入后回抽是否有血或脑脊液、术中麻醉质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医生综合评级、患者满意度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 SSDT组穿刺时间为(348.45±134.02)s,比SST组的(361.28±143.98)s短(P〉0.05),SSDT组腰麻后摆平卧位所需时间为(128.80±37.60)s,较SST组的(201.65±87.94)s明显缩短(P〈0.05),SSDT组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更快(P〈0.05);SSDT组硬膜外导管置入后回抽有血率为2.5%,比SST组的17.5%明显减少(P〈0.05),SSDT组麻醉效果及综合评级达优良率为(95±2.5)%,高于SST组的(92.5±2.5)%(P〉0.05),SSDT组与SST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为92.5%,SST组有2.5%置硬膜外导管失败;SSDT组与SST组回抽脑脊液顺畅率分别为92.5%与82.5%,SSDT组与SST组置腰麻针时异感发生率分别为5%和10%(P〉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中麻醉质量和手术医生综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SSDT腰椎联合穿刺法行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其缩短了腰麻后翻正患者体位的时间,有利于麻醉医生调节麻醉平面,有利于减少腰硬联合麻醉的不良反应,为椎管内阻滞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新型操作技术,可供临床麻醉选用.
李天远肖颖琨刘纳新叶飞许立新阮祥才招伟贤佘守章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
不同麻醉方法在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在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次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含漱法+环甲膜穿刺法麻醉,B组采用喷雾法+气管滴注法麻醉,C组采用复合镇静麻醉。通过支气管镜的进入是否顺利,患者的感觉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A组优良率为66.67%,B组优良率为53.33%,C组优良率为66.67%。B组分别与A、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采用含漱法+环甲膜穿刺法进行麻醉,能够降低咽喉反应,减少副作用,较其他两种方法佳。
肖颖琨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术麻醉
不同类型腰-硬联合穿刺技术用于不同年龄妇科手术患者临床麻醉效应的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腰-硬联合穿刺技术用于不同年龄妇科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的临床麻醉效应与并发症。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根据不同年龄随机分为两组:成年组(Y组)与老年组(O组),按不同腰椎穿刺针又将其分为两个亚组,即"轨道式穿刺针"法(Yn组与On组)和"针内针"(Yc组与Oc组),每组20例;双盲对照各组患者穿刺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腰穿针到位情况、腰麻后摆平卧位时间、患者是否有感觉异常现象、硬膜外导管置入后回抽是否有血、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术中麻醉质量、手术医生综合评级、患者满意度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术后随访腰痛发生的情况。结果 Oc组穿刺时间比Yn组、Yc组、On组更长,Yn组与On组腰麻后摆平卧位所需时间较Yc组与Oc组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硬膜外导管置入后回抽有血率Yn组为10%,On组为15%,比Yc组(30%)与Oc组(35%)明显减少(P〈0.05),Yn组麻醉效果及综合评级达优良率(90±5)%高于Yc组(80±5)%,Y组与O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和60%,O组有5%置硬膜外导管失败;Yn组与Yc组回抽脑脊液顺畅率分别为85%与75%,Y组与O组置腰麻针出现异感的情况分别为5%和15%(P〉0.05),各时间点On组与Oc组比Yn组及Yc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较大;4组术中麻醉质量、与手术医生综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6天On组与Oc组腰痛发生率高于Yn组与Yc组,Oc组高于On组(P〈0.05)。结论新型轨道针腰椎联合穿刺法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硬膜外导管置入回抽有血率较低,但一次穿刺成功率较低,术后腰痛发生有所增高,而改良操作技巧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肖颖琨李天远刘纳新许立新阮祥才佘守章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
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和体外循环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OLV)和体外循环(CPB)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CPB心脏手术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7)。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万U/kg,CPB期间持续肺动脉灌注低温含氧血混合乌司他丁2万U/kg(与氧合机器血混合);对照组在相应时段同样方法使用等容量氯化钠溶液。采集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T1),CPB结束后双肺通气(T2),CPB结束后4 h(T3)、8 h(T4)、24 h(T5)的动脉血气,计算Pa O2/Fi O2、Cs、Cd、RI并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和低氧血症的发生,以及检测T1、T4、T5时间点的炎性因子(IL-6、TNF-α、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4),观察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24 h Pa O2/Fi O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8、24 h RI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 h的Cd、Cs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 h血浆TNF-α、IL-6、WBC、中性粒细胞比率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和CPB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肖颖琨李天远曾庆诗简小敏佘守章
关键词:乌司他丁单肺通气肺保护体外循环电视胸腔镜
CSI与BIS指数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效应的比较被引量:32
2005年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stateindex)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4±12(18~65)岁;体重指数21.8±2.2(19.2~25.6)。硬膜外靶控(TCI)镇静期间,同时监测CSI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AA/S(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scale)值分别为5、4、3、2、1、0时CSI和BIS的值以及对应点的丙泊酚靶浓度。结果CSI和BIS均能很好地反应硬膜外阻滞期间患者的镇静程度。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0时,CSI和BIS值(中位数)也相应下降,OAA/S同一级时,BIS和CSI无统计学差异(P>0.05);OAA/S不同级之间,BIS或CSI之间差异明显(P<0.01)。CSI和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1和0.793;CSI、BIS及OAAS与丙泊酚靶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镇静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1、-0.854和-0.832;苏醒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0.783和-0.745(P均<0.01)。结论CSI和BIS一样,能准确反映镇静状态下的患者意识深度的变化,以及意识恢复的渐进过程,应用于镇静程度监测是安全有效的。
涂学云佘守章许立新闫焱邬子林肖颖琨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CSI丙泊酚靶控镇静镇静评分苏醒期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