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桥石
- 作品数:68 被引量:242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2株不同序列分型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 曹星卫肖艳萍钟桥石杭亚萍陈艳慧方雪瑶刘艳华胡龙华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了解本单位近4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特征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变迁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016年临床分离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年共收集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919株,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45.6%),其次为血液(14.6%)。科室分布以内科病房为主(约45.0%),且ICU分离率逐年增多,其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近4年耐药率上升幅度大于10.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替坦、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其中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分别为10.5%、13.6%、13.8%和22.5%,同时对亚胺培南年平均MIC值呈现右移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离率逐年增加,呼吸道及血流为其主要感染部位,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近2年增长明显,感染控制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 陈艳慧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俞凤张黎明张楠胡晓彦
-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多重耐药菌
-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传播机制探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检测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并探讨其传播机制。方法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3株,分别编码为DC10、DC44、DC52。用PCR法扩增筛查DC10、DC44、DC52的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别;通过接合实验得到DC10、DC44、DC52与耐叠氮钠的大肠埃希菌J53的接合子,对接合子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确定DC10、DC44、DC52的基因序列型(ST型),并利用e BURST软件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 DC10、DC44、DC52中bla NDM基因均阳性,其它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均阴性。经测序确认DC10、DC52均携带bla NDM-1基因,其中DC52同时携带bla TEM-1基因; DC44携带bla NDM-3基因,同时携带bla TEM-1基因和bla CTX-M-15基因。DC10、DC44、DC52均与J53接合成功,接合子为大肠埃希菌。接合子除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敏感外,对β-内酰胺酶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耐药,接合子均含有与DC10、DC44、DC52相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DC10的MLST分型为ST744、DC44为ST7219、DC52为ST167。ST744和ST167同属于CC10克隆群,ST7219属于CC131克隆群。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为bla NDM基因,耐药基因bla NDM均能通过质粒水平传播。
- 俞凤胡龙华蒋沁炆钟桥石陈艳慧方雪瑶
- 关键词:耐药基因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相关分子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0年
-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于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热带地区。过往其主要感染人群为HIV患者,而近几年,非HIV患者感染在逐年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与形态的转变、黑色素的形成、生化代谢产物的产生等相关。近几年,有关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尤其是调控形态转化的基因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相关毒力基因尤其是在代谢产物、色素形成、形态学转变上的调控基因进行的总结及评述。
- 肖艳萍钟桥石胡龙华
- 关键词:毒力基因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特性的分析被引量:2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控制和治疗此类细菌的感染。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检测到56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33株(58.9%)、阴沟肠杆菌10株(17.9%)、产酸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各5株(8.9%)。以下呼吸道标本痰液为主,占55.4%(31/5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2.5%(7/56)。病区分布前4位的分别是ICU(30.4%)、神经外科(17.9%)、呼吸内科(12.5%)和肾内科(10.7%)。56株实验菌中有8株泛耐药,泛耐药率达14.3%,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60%的有15种,其中耐药率>90%的也有6种,分别为氨苄西林、氧哌秦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的为阿米卡星(42.9%)。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严重,甚至泛耐药,临床无经验抗菌药物可选,必须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宁长秀汪红钟桥石杭亚平胡晓彦章白苓贾坤如胡龙华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
- 2014年临床常见分离菌耐药特性分析
- 目的了解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
- 刘衍伶胡龙华杭亚平钟桥石胡晓彦王小中
-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多重耐药菌
- 文献传递
- 34例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分子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 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 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 mg/L(160~2 730 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 陈艳慧俞凤边泽源洪建明钟桥石杭亚平张楠胡龙华
-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HIV流行病学
-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研究
-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基因分型的研究.方法 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KPC酶;EDT...
- 钟桥石
- 2015年临床常见分离菌分布及耐药特性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构成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全年临床分离菌,剔除重复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E试验法检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5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收集细菌39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64株(34.5%),革兰阴性菌2591株(65.5%)。位列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8.9%)、金黄色葡萄球菌(12.0%)、肺炎克雷伯菌(11.4%)、铜绿假单胞菌(9.4%)和鲍曼不动杆菌(7.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23.5%和71.4%。91.0%MRSA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82.9%MRCNS对利福平敏感,均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屎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检出2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株。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菌株对青霉素耐药率为7.2%。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分别占62.1%和31.7%。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79.4%、17.0%和12.3%。结论细菌耐药现象仍较严重,特别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控制部门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科学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丁慧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刘衍伶俞凤陈艳慧胡晓彦张黎明章白苓张楠王小中
-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碳青霉烯酶
- 一种基于数据增强DETR的隐球菌识别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增强DETR的隐球菌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针对隐球菌图像特征构建DETR模型,DETR模型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层、骨干层、编码层、解码层以及输出层;将初始训练集中的图像数据输入DETR模型中,进...
- 陈艳慧杨赞胡龙华钟桥石方雪瑶曹星卫李福兴朱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