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艳慧

作品数:21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耐药
  • 8篇耐药性
  • 6篇碳青霉烯
  • 6篇青霉烯
  • 6篇细菌
  • 4篇碳青霉烯酶
  • 4篇耐药菌
  • 3篇单胞菌
  • 3篇毒力
  • 3篇毒力基因
  • 3篇药物敏感
  • 3篇药物敏感性
  • 3篇碳青霉烯类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青霉烯类
  • 3篇球菌
  • 3篇细菌耐药
  • 3篇细菌耐药性

机构

  • 2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南昌市第九医...
  • 1篇江西省胸科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21篇胡龙华
  • 21篇钟桥石
  • 21篇陈艳慧
  • 17篇杭亚平
  • 14篇俞凤
  • 9篇胡晓彦
  • 7篇张楠
  • 7篇丁慧
  • 5篇张黎明
  • 3篇章白苓
  • 3篇王小中
  • 2篇刘艳华
  • 1篇邓林强
  • 1篇洪建明
  • 1篇边泽源

传媒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3篇实验与检验医...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9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8年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能引起多部位急、慢性感染且难以用抗生素控制的机会致病菌,近年来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细菌将毒力因子精准输送至宿主细胞是其致病的关键,分泌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其中近期发现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在铜绿假单胞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生物膜的形成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着重对铜绿假单胞菌T6SS的结构组成、效应功能和调节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方雪瑶胡龙华杭亚平俞凤陈艳慧钟桥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发现1株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非脱羧勒克菌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非脱羧勒克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常规药物敏感性试验,用E-test条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 CIM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确定耐药基因型;采用接合试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方法分析其携带质粒的特征。结果临床分离非脱羧勒克菌菌株对亚胺培南、除氨曲南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对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敏感;接合试验使受体菌E.coli J53获得与非脱羧勒克菌相似的耐药谱。碳青霉烯酶表型试验阳性,PCR扩增及测序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blaNDM-1、blaTEM和aac(6')-Ib,而接合子仅携带blaNDM-1;S1-PFGE示非脱羧勒克菌具有3个质粒。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为携带blaNDM-1基因造成,该基因可能存在于100 kb左右的可接合传递的质粒上。
俞凤邓林强钟桥石杭亚平刘衍伶丁慧陈艳慧胡龙华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土地戈登菌致血流感染1例被引量:1
2019年
土地戈登菌(Gordonia terrae)是一种需氧、无动力、生长缓慢的革兰阳性杆菌,弱抗酸染色阳性,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医院环境中[1]。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国内外有关土地戈登菌引起人类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可引起脓肿、腹膜炎、血流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疾病[2]。本文报道1例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热的患者,其血培养中分离出土地戈登菌。
刘艳华钟桥石杭亚平陈艳慧方雪瑶肖艳萍曹星卫胡龙华
关键词:血流感染白血病
2株不同序列分型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曹星卫肖艳萍钟桥石杭亚萍陈艳慧方雪瑶刘艳华胡龙华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了解本单位近4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特征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变迁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016年临床分离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年共收集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919株,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45.6%),其次为血液(14.6%)。科室分布以内科病房为主(约45.0%),且ICU分离率逐年增多,其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近4年耐药率上升幅度大于10.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替坦、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其中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分别为10.5%、13.6%、13.8%和22.5%,同时对亚胺培南年平均MIC值呈现右移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离率逐年增加,呼吸道及血流为其主要感染部位,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近2年增长明显,感染控制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陈艳慧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俞凤张黎明张楠胡晓彦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多重耐药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传播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检测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并探讨其传播机制。方法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3株,分别编码为DC10、DC44、DC52。用PCR法扩增筛查DC10、DC44、DC52的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别;通过接合实验得到DC10、DC44、DC52与耐叠氮钠的大肠埃希菌J53的接合子,对接合子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确定DC10、DC44、DC52的基因序列型(ST型),并利用e BURST软件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 DC10、DC44、DC52中bla NDM基因均阳性,其它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均阴性。经测序确认DC10、DC52均携带bla NDM-1基因,其中DC52同时携带bla TEM-1基因; DC44携带bla NDM-3基因,同时携带bla TEM-1基因和bla CTX-M-15基因。DC10、DC44、DC52均与J53接合成功,接合子为大肠埃希菌。接合子除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敏感外,对β-内酰胺酶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耐药,接合子均含有与DC10、DC44、DC52相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DC10的MLST分型为ST744、DC44为ST7219、DC52为ST167。ST744和ST167同属于CC10克隆群,ST7219属于CC131克隆群。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为bla NDM基因,耐药基因bla NDM均能通过质粒水平传播。
俞凤胡龙华蒋沁炆钟桥石陈艳慧方雪瑶
关键词:耐药基因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谷氨酸和肽聚糖在促进细菌间纳米管形成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对细菌间纳米管形成机制及组成成分进行探索,旨在为预防细菌耐药提供潜在靶标。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间纳米管的形成,用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源质谱(SDAPCI—MS)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细...
钟桥石杭亚平刘衍伶丁慧俞凤陈艳慧胡龙华
关键词:纳米管谷氨酸肽聚糖
文献传递
两株泛耐药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机制及临床感染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研究两株泛耐药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感染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16年10-11月该院临床分离到的两株泛耐药雷氏普罗威登斯菌,采用Vitek 2 compact 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用E-test法测定亚胺培南的MIC值,用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法)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ESBLs、AmpC酶、喹诺酮类等19种耐药基因并测序确定基因型;采用接合实验和S1-PFGE分析质粒特征。 结果 两株实验菌株对检测的16种抗菌药物中仅菌株N339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mCIM试验阳性,两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均同时携带blaNDM-1和blaPER-4基因,未检测到其他耐药基因,菌株N339接合成功,使结合子获得相似的耐药表型;S1-PFGE分析表明两株菌均含有两个相同大小( 200~ 300 kb)的质粒。 结论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质粒同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NDM-1和超广谱β内酰胺PER-4基因是导致其广泛耐药的主要原因,且能通过质粒转移,应引起高度重视。首次发现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同时携带NDM-1和PER-4两种基因。
俞凤胡龙华陈艳慧钟桥石杭亚平蒋沁炊方雪瑶许秀华张楠胡晓彦
关键词:NDM-1
细菌间纳米管结构、形成分子机制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2022年
纳米管是细菌间形成的一种细胞膜样的管状结构,可介导细菌间的分子交换。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大部分微生物具备形成纳米管的潜力,纳米管作为一种促进细菌间物质传递的新机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纳米管形成的分子机制、组成成分及物质传递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通过对纳米管的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及细菌间纳米管介导的物质传递等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抗病原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罗红胡龙华陈艳慧钟桥石
关键词:细菌纳米管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在抗菌药物中表达差异的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T3SS特异性片段popB和相关毒力基因exoS、exoU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了解毒力基因表达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分别为56.94%、26.39%、4.17%和12.50%,其中痰液、血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为exoS+/exoU-,分别为57.50%(23/40)和70.00%(7/10)。分析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中携带exoU基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携带exoS基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exoU基因的总菌株为22株,其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45%、45.45%、50.00%、50.00%、40.91%和40.91%;携带exoS基因的总菌株为44株,其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5%、6.82%、4.55%、18.18%、11.36%和18.18%。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exoU基因时,显示出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方雪瑶胡龙华杭亚平胡晓彦俞凤陈艳慧钟桥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毒力基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