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子光

作品数:17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管
  • 7篇动脉
  • 7篇腔内
  • 5篇成形术
  • 4篇血管成形
  • 4篇血管成形术
  • 4篇腔内治疗
  • 4篇细胞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腔
  • 3篇血管腔内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
  • 3篇射频消融术
  • 3篇肾动脉
  • 3篇消融
  • 3篇消融术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大学中日...

作者

  • 17篇闫子光
  • 14篇杨敏
  • 14篇牛国晨
  • 12篇邹英华
  • 10篇宋莉
  • 10篇张碧辉
  • 9篇佟小强
  • 4篇吕天石
  • 4篇王健
  • 2篇尹玥
  • 2篇关海涛
  • 2篇吕永兴
  • 2篇李渊
  • 2篇梁赜隐
  • 1篇卢晓静
  • 1篇陈洁
  • 1篇叶志东
  • 1篇张新
  • 1篇刘暴
  • 1篇来志超

传媒

  • 6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肝癌电子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贴壁培养获取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通过血管内皮诱导培养基对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在诱导的第2、6、10、14...
王承恩杨敏李渊刘绘绘梁赜隐尹玥佟小强宋莉牛国晨闫子光张碧辉邹英华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与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以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B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包括截肢率、无截肢生存率、踝肱指数、溃疡愈合率、疼痛评分以及无痛行走距离。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SCs组患者踝肱指数[均数差(MD)=0.15,95%CI(0.12,0.18),P<0.000 01]、疼痛评分[MD=-1.38,95%CI(-1.65,-1.11),P<0.000 01]、无痛行走距离[MD=202.20,95%CI(154.30,250.10),P<0.000 01]及溃疡愈合率[相对危险度(RR)=1.42,95%CI(0.82,2.46),P=0.021]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患者截肢率[RR=0.52,95%CI(0.24,1.10),P=0.09]、无截肢生存率[RR=1.09,95%CI(0.98,1.21),P=0.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虽不能显著降低截肢率和提高无截肢生存率,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王承恩杨敏佟小强宋莉牛国晨闫子光张碧辉邹英华
关键词:下肢缺血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干细胞
经皮肾穿刺活检出血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20年
经皮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可分为靶目标活检和非靶目标活检,一般情况下前者用于肾脏局灶性病变如肾占位,后者用于肾脏内科疾病等无特定穿刺目标时,如慢性肾脏疾病。出血是经皮肾穿刺活检的并发症之一[1],发生率5%~7%,多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但仍有约0.5%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失血性休克及压迫等症状,需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止血[2-4]。本研究观察经皮肾穿刺活检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
牛国晨闫子光张碧辉杨敏
关键词:穿刺术活组织检查出血介入治疗
于ARAS患者中筛选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适应证
2023年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诱发继发性高血压及缺血性肾病的重要因素,应否采用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PTRA)加以治疗目前尚存争议;如何于ARAS患者中筛选PTRA适应证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文针对最可能受益于PTRA的ARAS患者的特征进行综述。
杨心志李鹏宇张碧辉闫子光牛国晨杨敏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梗阻血管成形术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肝脓肿的形成原因分析及处理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总结分析肝癌RFA术后肝脓肿的成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间310名患有原发性肝癌或继发性肝肿瘤患者,其中男239例,女71例,年龄23~85岁,其中原发性肝癌258例,肝转移瘤52例。32例原发性患者曾行肝部分切除术。肝转移癌患者治疗时均已行原发灶切除术。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均为B超及CT引导下进行。术后第2天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监测体温,并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对长期发热或血WBC持续升高的患者行B超或CT检查。如证实脓肿存在,则加强抗生素使用,如病灶液化坏死明显则及时进行穿刺抽吸或引流术。结果共4例患者发生肝脓肿,其中3例患者曾行胆肠吻合术,另一例患者曾于既往1ACE术后形成过肝脓肿。4例患者中1例经脓肿穿刺引流痊愈,1例经加强抗炎治疗痊愈,1例脓肿与结肠穿通形成肠瘘经手术及脓肿局部置管引流后痊愈。另一例肝脏表面脓肿形成自行破溃经局部换药结合抗生素治疗后痊愈。结论 Whipple术等导致Oddi括约肌无功能的手术为RFA术后发生肝脓肿的明确诱因。对曾发生肝脓肿的病人进行RFA应极为谨慎。对RFA术后肝脓肿的诊断应及时,除了应用敏感抗生素以外,及时行脓腔抽吸、引流,外科干预等综合治疗是针对RFA术后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王健闫子光吕天石佟小强宋莉邹英华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术肝脓肿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直径>5cm的原发性肝癌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于直径>5 cm 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30例直径>5 cm 的 HCC 患者资料,年龄34~83岁,(58.4±12.7)岁。肝内肿瘤均为单发,直径5~17 cm,(7.0±2.6)cm。肝功能 Child-Pugh 评分 A 级19例,B 级11例。患者一般状态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70~100分,(88.6±10.3)分。治疗顺序:先行 TACE 治疗,TACE 后适时给予 RFA。随访过程中如发现肿瘤局部残存或复发,仍行TACE 结合 RFA 治疗。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期结束(2014年1月)。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期分析,并对随访结束时尚存活患者的 Child-Pugh 评分和 KPS 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统计学比较。结果经 TACE 和 RFA 联合治疗后,30例初始病灶中完全灭活23例(76.7%),未完全灭活7例(23.3%)。随访期内24例(80%)出现肝内新发病灶,6例(20%)未再出现新发病灶。至随访终止,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9例(3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例(3.3%),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PD)7例(23.3%),死亡13例(43.3%)。存活患者随访期内 Child-Pugh 评分及 KPS 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全组随访时间13~60个月,(34.1±14.1)月。中位生存期48个月(95% CI 34~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7%、69.5%、33.2%。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TACE 联合 RFA 安全有效,可以控制 HCC 患者肝内病变的进展,改善其生活质量,生存期数据满意。对于直径>5 cm 的 HCC 患者,TACE 联合 RFA 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王健宋莉佟小强杨敏王超牛国晨闫子光吕天石关海涛吕永兴邹英华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术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腔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有效性和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8例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症状缓解率和随访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2.1%(35/38),其中顺行及逆行再通的成功率分别为78.9%(30/38)和62.5%(5/8)。病变近端残端形态分型平钝型开通成功率比鸟嘴型更低(66.6%比94.1%,P=0.039)。症状缓解率为93.5%(29/31),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6~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6例患者出现再狭窄,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5年通畅率为77.4%,未发现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远期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远期通畅率较高。
杨心志牛国晨李鹏宇姚子平张碧辉闫子光杨敏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锁骨下动脉腔内治疗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估腔内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科93例接受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总计97处(93例)病变,成功开通95处(91例)病变,技术成功率97.9%,临床有效率97.8%。无手术相关死亡,术中2例出现夹层,1例术后出现小脑少量出血。随访时间12—60(中位数36)个月。9例病变再狭窄。5年通畅率81.0%。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应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治疗的第一选择。
牛国晨杨敏宋莉佟小强闫子光邹英华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无血清EGM-2 BulletKit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无血清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套装(EGM-2 Bullet Kit)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通过贴壁培养获取MS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标志物表达。将获得的MSC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诱导组。对照组用无血清EGM-2基础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组选用无血清EGM-2基础培养基+Bullet Kit进行诱导。于诱导第2、6、10、14天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内皮细胞表面分子CD31表达。采用Di 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吞噬实验检测MSC诱导分化后的吞噬功能,用基底膜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细胞体外成管功能。结果贴壁培养获得的MSC呈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SC标志物表达阳性的比例均大于95%,而内皮细胞标志物无表达。诱导组诱导第2天CD31开始表达,随诱导时间增加,CD31表达量逐渐升高,诱导第14天CD31表达量最高,CD31表达阳性的内皮细胞比例为55.8%;对照组无CD31表达。诱导第14天,诱导组能够摄取脂质,而对照组无摄取现象。诱导组细胞能够形成典型的管状结构;对照组细胞未形成典型的线状、管状结构。结论无血清EGM-2 Bullet Kit可诱导MSC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且具有内皮细胞的特性、功能。
王承恩杨敏李渊刘绘绘梁赜隐尹玥佟小强宋莉牛国晨闫子光张碧辉邹英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
肝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肝恶性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科接受RFA治疗的35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96例,肝转移癌60例。对于术后有严重感染表现的患者进行即刻腹部超声和(或)CT增强扫描。明确肝内局部脓肿形成后,采取置管引流、使用抗生素等干预措施,并随访1年。全部脓肿引流液均行细菌学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结果 356例RFA术后共5例患者发生局部严重感染,其中3例为肝脓肿,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1例为腹壁脓肿。1例肝脓肿患者肝内局部病灶与结肠肝曲形成窦道且经久不愈,经外科手术局部修补+肝内脓肿置管引流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8个月死于全身衰竭。1例腹壁脓肿患者经抗感染、置管引流、局部换药处理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肝脓肿和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经单纯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诊1年达到临床治愈。1例肝脓肿患者经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感染灶痊愈,但随访至9个月时死于肝内肿瘤转移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RFA术后严重感染性并发症并不少见,感染途径可来自肠道菌群逆行感染,Whipple术等导致Oddi括约肌无功能的RFA术后继发严重感染的明确诱因。除根据药敏实验应用敏感抗生素外,及时行脓腔穿刺引流、外科干预等综合治疗是针对RFA术后局部感染性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王健闫子光佟小强吕天石宋莉吕永兴邹英华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脓肿胆汁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