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伴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骨折伴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骨折患者40例,分为骨折伴颅脑损伤组及单纯骨折组,每组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并摄X线片观察骨痂出现及骨折愈合情况,分析VEGF水平变化及骨折愈合过程。结果骨折伴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在7d左右出现高峰期(519±44ng/ml),维持较高水平至42d,以后逐渐下降;单纯骨折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在14d左右为高峰期(438±28ng/ml),28d左右开始逐渐下降。骨折伴颅脑损伤患者骨痂形成时间(8d±0.3d)明显早于单纯骨折患者(18d±0.1d),P<0.01;骨折伴颅腑损伤患者骨折愈合时间(42d±0.4d)明显早于单纯骨折患者(84d±0.2d),P<0.01。结论骨折伴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单纯骨折患者,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单纯骨折患者所需时间短。颅脑损伤患者VEGF升高可能是骨折愈合加快的原因之一。
- 陈涛尚希福李旭贺瑞胡飞葛畅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颅脑损伤骨折愈合
- 先天性短股骨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避免下肢延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避免下肢延长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2010年12月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8例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临床资料。男26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骨关节炎17例,股骨颈骨折10例。术前29例双下肢不等长,临床测量肢体短缩10~24 mm,平均14.5 mm;X线片测量肢体短缩11~25 mm,平均14.7 mm。术前Harris评分为(44.0±3.6)分。结果术后1 d临床及X线片测量示3例患者下肢延长,其余35例双下肢差异均<10 mm,视为等长;总等长率为92.1%(35/38)。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例下肢延长16 mm患者步态异常,经增加足跟垫矫正后仍有轻度跛行;其余2例不等长患者有轻度跛行。其余患者行走正常,髋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68个月,平均43.8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7±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0,P=0.031)。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与下沉。结论对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应注意下肢长度测量和截骨平面确定,并使用带领假体,可有效避免下肢延长。
- 陈涛尚希福贺瑞胡飞葛畅
-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下肢不等长
- 碘伏冲洗对全膝置换术后切口及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冲洗液对全膝置换术后患者切口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50例全膝置换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50例)、庆大霉素液组(50例)及碘伏组(50例),术中分别使用相对应的手术冲洗液,通过观察切口的愈合情况和术后2周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的HSS评分,比较3种冲洗液的效果。结果庆大霉素液组的切口愈合优良率(90%)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84%)及碘伏组(76%),庆大霉素液及碘伏冲洗切口在预防感染方面并不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2周碘伏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明显差于生理盐水组(P<0.05)及庆大霉素液组(P<0.05)。随访1年时3种冲洗液在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术中使用碘伏原液冲洗切口影响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和近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陈涛尚希福贺瑞胡飞姚刚葛畅李旭
- 关键词:碘伏冲洗液切口全膝置换
- 人工肱骨头置换中使用胸骨针行肱骨近端骨折肩袖重建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越来越多的粉碎、移位严重而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需要行人工肱骨头置换,但此类患者肩袖的重建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置换过程中往往需要良好的肩袖重建。目的:探讨胸骨针在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肩袖重建中的应用体会。方法:34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时使用胸骨针修复肩袖,年龄67-78岁。人工肱骨头置换时未过分剥离骨折块与肩袖组织,保留肩袖组织与骨块相连,将胸骨针沿着肩袖大小结节表面肌腱-骨结合部环形缝合备用,可用多根,假体置入后,将肱骨大、小结节及碎骨块解剖复位,收紧胸骨针,大小结节及肩袖附着的碎骨块均原位贴在人工肱骨头下方。术中应尽可能将残余的肩袖和肌肉组织损伤进行缝合修复,并要注意缝合后的动力平衡。采用Neer标准对人工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24例优,10例良,2例可;无关节脱位、半脱位等关节不稳情况,未见感染、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病例。提示人工肱骨头置换过程中使用胸骨针进行肩袖修复及大小结节固定能使肩袖和大小结节接近解剖位置,并且比常规的涤纶线强度高,固定牢靠,能满足人工肱骨头置换后康复训练的需要,对肩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 张弛尚希福陈涛胡飞
- 关键词:人工假体人工肱骨头置换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功能
-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0年
-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态肥胖、双侧手术、二次手术、住院时间长和异体输血均为危险因素。关节假体超声波降解液培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超过假体周围组织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检测曾使用抗生素而培养困难的标本有较高成功率。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正发展为新的PJI诊断技术。抗PJI治疗主要针对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一般采用利福平联合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有较好效果。目前的观点认为,一期彻底清创、非骨水泥型假体更换联合短期抗生素疗法是治疗PJI的较好方法 。
- 陈涛尚希福贺瑞胡飞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 髋关节内侧切口在股骨近端内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髋关节内侧切口在股骨近端内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股动脉内侧腹股沟韧带远端横行切口,显露耻骨肌与长收肌,向外侧牵开血管神经,沿着肌肉间隙进入,必要时沿肌肉方向纵向打开肌肉,牵开后可显露小转子和关节囊内侧部分,可将长于股骨近端内侧的病变清除。术后观察16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18.9个月。内侧切口组手术时间为(48±2.3)min,术中出血量(100±8.6)mL,术后引流量为(80±6.5)mL,术后无一例出现关节感染及脱位。结论建议术者采用髋关节内侧切口切除股骨近端内侧的病变。
- 陈涛尚希福贺瑞胡飞葛畅
-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易感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关节假体周围的感染是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预防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围手术期的预防主要针对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控制,改善其身体状况,增强抵抗力。采取预防措施可将感染概率降至最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提倡用头孢类药物;改进医师的手术技巧;改善手术环境,使用层流手术室;以及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或抗生素骨复合物等。
- 陈涛尚希福
- 关键词:手术中并发症抗生素骨水泥
- 机械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中的作用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机械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185例全髋置换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行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伸屈动作,家属对患肢肌肉进行挤压;术后第2天增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与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伸屈同时进行。术后第3天开始抬腿训练,跖趾关节、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以轮流进行;术后第4天持拐下床活动。卧床时继续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配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结果 185例中术后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3例,发生率为1.62%(3/185),其中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1例,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1例,髋关节翻修骨水泥型1例。股骨颈骨折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75%(1/57),术中应用骨水泥者的发生率为3.23%(2/62)。结论术后使用机械性预防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明显。
- 陈涛尚希福胡飞贺瑞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全髋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