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血压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舒张
  • 3篇舒张功能
  • 3篇内皮
  • 3篇内皮依赖性
  • 3篇高血压
  • 2篇血管
  • 2篇血管舒张
  • 2篇依赖性舒张功...
  • 2篇内皮依赖性舒...
  • 2篇内皮依赖性舒...
  • 2篇肥厚
  • 1篇地尔硫卓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压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8...
  • 1篇宁德市医院

作者

  • 6篇陈翠林
  • 3篇黄丽娟
  • 3篇谢良地
  • 2篇刘小华
  • 1篇徐国焱
  • 1篇陈玲
  • 1篇张玲玉
  • 1篇林新霖
  • 1篇曾向军
  • 1篇王中心
  • 1篇刘晓华
  • 1篇黄亚婷
  • 1篇林珺芳
  • 1篇吴可贵
  • 1篇王贞
  • 1篇薛原
  • 1篇黄映芳

传媒

  • 3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双盲、安慰剂对照选择4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A-IMT,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CA-IMT及血脂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CA-IMT在0、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CA-IMT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小(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在0、6、18个月不同时段之间的CA-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6、18个月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延缓或逆转血脂相对较低的TIA患者CA-IMT的进展,18个月后明显。
徐国焱陈玲吴可贵陈翠林王中心曾向军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被引量:16
2009年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国内外对EH伴LVH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目的探讨EH伴LVH患者FMD的改变,并初步分析FMD与LVH的关系。方法入选222例轻中度EH患者(包括未降压治疗和已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5(男)或≥110g/m2(女)分为LVH组(n=98)与非LVH组(n=124)。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初诊(未服用任何药物)的非高血压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法测定LVMI。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作为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结果LVH组的FMD[(5.7±2.1)%]显著低于非LVH组[(6.9±2.0)%]和对照组[(10.8±1.9)%,P<0.01]。已接受降压治疗的LVH患者的FMD[(5.9±2.1)%]与未治疗的LVH患者[(5.3±2.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已接受降压治疗的非LVH患者的FMD[(7.2±1.9)%]显著高于未治疗的非LVH患者[(6.3±2.2)%,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EH患者(伴或不伴LVH)FMD共同的影响因素(P<0.05);在LVH患者中,LVMI与FMD呈负相关(r=-0.28,b=-0.06,R2=0.26,P<0.01),而在非LVH患者中二者无相关(r=-0.11,P=0.247)。结论EH伴LVH患者的FMD明显受损,可能需要加大治疗力度才能有效地改善EH伴LVH患者的FMD。
黄丽娟谢良地陈翠林刘小华林新霖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内皮血管血管舒张
高级氧化蛋白产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氧化应激状态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并重点探讨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在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光光度法检测44例未绝经女性SLE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AOPPs、同型半胱氨酸(Hey)、丙二醛(MDA)的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检测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将SLE组分为病程≥5年与〈5年组、活动组与非活动组,记录SLE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采用t检验.t'检验以及Pearson榆验.结果 SLE组AOPPs、Hey、MDA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OD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并且病程≥5年与〈5年组、活动组与非活动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检查SLE组中有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CAP)(病程均〉5年),而31名健康对照组均无CAP形成,且SLE组CIMT、baPWV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病程是否≥5年组中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应激指标(AOPPs、Hcy、MDA、SOD)与baPWV、CIMT有显著相关性(P〈0.01);AOPPs浓度与Hcy、TC、TG、LDL呈显著正相关(P〈0.01~0.05).结论 SLE患者体内存在显著的氧化应激,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倾向;疾病病程、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AOPPs与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可作为一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王贞薛原林珺芳陈翠林黄亚婷
关键词: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高级氧化蛋白产物
地尔硫卓联用氟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联用氟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84例分为氟伐他汀组(n=40,20mg/d)、地尔硫卓组(n=12,90mg/d)和联合用药组(n=32,氟伐他汀20mg/d+地尔硫卓90mg/d)。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和胫前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作为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FMD。含服硝酸甘油后动脉管腔内径变化率为非FMD。治疗(7.4±3.3)月后重复测定观察指标。结果地尔硫卓和联合用药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后均有显著降低(均P<0.05)。氟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血脂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氟伐他汀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肱动脉FMD有明显改善[氟伐他汀组,治疗前(7.97±4.16)%比治疗后(9.11±3.73)%,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8.09±3.47)%比治疗后(11.17±4.28)%,P<0.05];单用地尔硫卓组,治疗前[(8.53±3.15)%]比治疗后[(9.68±3.39)%]没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与氟伐他汀、地尔硫卓两组的肱动脉F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氟伐他汀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胫前动脉FMD明显改善[氟伐他汀组,治疗前(8.07±4.87)%比治疗后(9.92±4.67)%,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8.27±3.79)%比治疗后(11.51±4.84)%,P<0.05],但单用地尔硫卓组,治疗前[(8.78±2.99)%]比治疗后[(10.35±4.36)%]没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与氟伐他汀、地尔硫卓两组胫前动脉F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肱动脉和胫前动脉非FMD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肱动脉和胫前动脉FMD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地尔硫卓与氟伐他汀联用有明显降低血压及血脂作用,改善FMD。
刘晓华陈翠林黄丽娟谢良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地尔硫卓氟伐他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中心动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中心动脉压(CA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影像学检查、肱动脉血压及CAP检测报告,参照NAFLD诊断标准分为NAFLD组(433例)及非NAFLD组(244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别,采用二元线性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的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和心血管疾病(CVD)家族史例数较多,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酸、肱动脉收缩压(bSBP)、肱动脉舒张压(bD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BMI、cDBP、CVD家族史和甘油三酯与NAFLD相关(OR值分别为3.003,1.336,1.041,2.287及1.445,P<0.01)。结论NAFLD患者的cSBP和cDBP显著升高,cDBP是NAFLD的影响因素之一。
黄映芳刘毓秀陈翠林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心动脉压反射波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胫前动脉舒张功能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以胫前动脉为靶点,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分析左心室肥厚(LVH)与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门诊EH患者307例,选择同期在门诊初诊的正常血压者3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入选前测量身高、体质量、心率和血压,测定血生化指标,检查超声心动图,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彩色超声技术,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靶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加压后内径(D1)-胫前动脉的基础内径(D0)]/D0×100%}为EDD;含服硝酸甘油前后靶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内径(D2)-D0]/D0×100%}为EID。根据LVH的诊断标准[LVMI≥125(男)或≥110g/m2(女)]将EH患者分为非LVH(NLVH,n=217)和LVH(n=90)组。结果 LVH组EDD[(6.99±6.62)%比(8.76±6.69)%、(10.96±7.25)%]和EID[(12.51±9.44)%比(17.19±11.92)%、(18.87±9.09)%]明显低于NLVH和对照组(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DD与EID互相影响;LVM、基础内径和高血压病程是EID的影响因素;EID、心率和高血压病程是LVMI的影响因素。结论 EH合并LVH患者的胫前动脉舒张功能明显降低。LVMI与血管舒张功能相关,EDD与EID互相影响。
张玲玉陈翠林黄丽娟刘小华谢良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