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世奎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因
  • 3篇肺癌
  • 2篇周围型
  • 2篇周围型肺癌
  • 2篇P16基因
  • 2篇CT
  • 2篇CT征象
  • 1篇单链
  • 1篇单链构象
  • 1篇单链构象多态...
  • 1篇单链构象多态...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 1篇蛋白
  • 1篇断层摄影
  • 1篇断层摄影术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胸膜
  • 1篇胸膜凹陷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第三...

作者

  • 6篇黄世奎
  • 5篇彭秀斌
  • 4篇杜中立
  • 4篇罗云辉
  • 2篇孙放
  • 2篇何竞
  • 2篇林丽娟
  • 1篇何虹
  • 1篇刘玉涛
  • 1篇陈海东
  • 1篇林远青
  • 1篇肖万宏
  • 1篇何竞
  • 1篇毛俊
  • 1篇何竟
  • 1篇何虹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肝外胆管癌的CT诊断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加深对肝外胆管癌CT表现的认识,探索CT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癌18例。12例梗阻端行薄层放大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门胆管癌肝内胆管均扩张,2例肝门区可见肿块。18例胆总管癌均见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3例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5例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5例出现明显侵犯到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CT薄层放大增强扫描能有效地显示梗阻端形态,是诊断肝外胆管癌有效而较可靠的方法。
杜中立何竞黄世奎孙放肖万宏何虹林丽娟
关键词:胆管癌CT
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诊断肾及输尿管结石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每一病例在常规标准剂量(120 KV,160 mAs)扫描后再行低剂量扫描,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到60 mAs,其余参数及扫描范围均保持不变。三位高年资医师分别观察、记录:结石的有无、大小、位置、数目及结石的继发梗阻征象,分别记录放射剂量。结果在低剂量平扫中发现33例肾结石,17例输尿管结石,结石数目75个,肾积水24例,输尿管扩张16例。与标准剂量扫描结果比较,低剂量扫描发现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敏感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7%,发现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的准确率100%。与标准剂量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放射剂量下降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90 kg的病人,在16层螺旋CT,管电流为60 mAs的低剂量平扫诊断肾及输尿管结石能够获得高的准确率,并且明显降低病人的放射剂量。
杜中立陈海东刘玉涛何竞黄世奎毛俊彭秀斌
乳腺疾病CT动态扫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 5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其中乳腺癌2 8例,乳腺纤维腺瘤2 2例,乳腺增生病5例。平扫发现病变后,团注造影剂约80 ml,于注射开始后2 5s行全胸部增强扫描,然后于注射5 0 s后每隔2 0 s行同层动态扫描,共扫描1 6次。结合时间-密度曲线,求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平均增强峰值及其发生时间,比较分析其动态增强曲线特征。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不同时间的平均增强△CT值差异显著(P<0 .0 1 )。乳腺癌平均增强峰值约5 8Hu,峰值时间约于注速开始后1 1 0 s~1 5 0 s,而乳腺纤维腺瘤分别为38Hu、2 70 s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明显不同。乳腺癌呈早期快速上升-峰值平台-缓慢下降型,乳腺纤维腺瘤为渐进性上升型。结论:CT动态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罗云辉彭秀斌孙放黄世奎何虹林丽娟
关键词:乳腺疾病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方法检测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癌肺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第2外显子突变,并与其CT征象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52例肺癌患者癌组织中p16基因蛋白丢失率为53. 8% (28 /52),第2外显子缺失/突变率为23. 1% (12 /52);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有细毛刺、棘突、胸膜凹陷及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的肺癌患者,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P<0. 05);而在不同肿瘤大小、有无分叶、有无空洞、不同增强值方面,各组的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p16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肺癌患者CT征象有关。p16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检测指标。
彭秀斌罗云辉杜中立黄世奎何竞
关键词:CT征象周围型肺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16基因蛋白P16基因突变胸膜凹陷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的关系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材料及方法:利用免疫组化、PCR-SSCP方法及螺旋CT扫描,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分叶、细毛刺、棘突\增强值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征象与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有关。结论:p53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CT表现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该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
彭秀斌林远青罗云辉何竟黄世奎邓必坤
关键词:肺肿瘤基因P53CT
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
2005年
目的 探讨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PCR -SSCP方法检测了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第 2外显子突变 ,并将以上结果与 5 2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p16基因第 2外显子缺失 /突变率为 2 3 1% (12 /5 2 ) ,p16蛋白丢失率为 5 3 8% (2 8/5 2 ) ,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与肺癌的转移和分期有关。结论 p16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该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
彭秀斌罗云辉杜中立黄世奎
关键词:P16基因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因素预后评估NSCL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