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敏

作品数:25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襄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休克
  • 8篇心肌
  • 8篇脓毒
  • 6篇心肌损伤
  • 6篇脓毒性
  • 6篇肌损伤
  • 5篇中毒
  • 5篇脓毒性休克
  • 4篇限制性液体复...
  • 4篇结肠
  • 4篇大鼠心肌
  • 4篇大鼠心肌损伤
  • 3篇蛋白
  • 3篇血性
  • 3篇上消化道
  • 3篇上消化道出血
  • 3篇失血
  • 3篇失血性
  • 3篇失血性休克
  • 3篇受体

机构

  • 17篇武汉大学
  • 10篇襄阳市中心医...
  • 3篇麦克马斯特大...

作者

  • 25篇黄敏
  • 8篇李文强
  • 7篇罗和生
  • 6篇陈继红
  • 5篇魏捷
  • 5篇谭诗云
  • 4篇曹锋生
  • 4篇王蕊
  • 4篇邱浩
  • 3篇杨卫泽
  • 3篇胡艳凤
  • 3篇邱光钰
  • 3篇何海玲
  • 2篇谢军
  • 2篇郑晚霞
  • 2篇邓春发
  • 2篇骆黎
  • 1篇张襄郧
  • 1篇俞媛洁
  • 1篇李骅

传媒

  • 4篇内科急危重症...
  • 4篇临床急诊杂志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急诊医...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比沙可啶对大鼠体外结肠运动模式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腔内给予比沙可啶对大鼠体外结肠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将19只雄性大鼠全结肠随机分为比沙可啶组和生理盐水组。在恒温浴槽内分别经结肠近端及远端腔内给予比沙可啶(bisacodyl)或生理盐水(0.9%NaCl),时空图记录分析离体结肠运动模式变化。结果:1比沙可啶近端灌注可引发簇集性长距离收缩(LDCs)(连续3-8个),频率为3/15 min;2比沙可啶远端灌注可引发规律LDCs,偶可见簇集性LDCs;30.9%NaCl灌注可引发节律性LDCs转换成缓慢推进的节律性运动,无簇集LDCs发生;4比沙可啶及0.9%NaCl灌注均使LDCs频率减低,但头端收缩运动增加。结论:比沙可啶腔内灌注可引发簇集性LDCs和独立的LDCs产生促进结肠传输;依运动模式特征推测神经源性机制起主要作用。
黄敏陈继红栗宏斐杨自仙谭诗云罗和生Jan D Huizinga
关键词:比沙可啶结肠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正>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3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休克的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
邓春发黄敏毛光宇何海玲骆黎邱浩邱光钰谢军
文献传递
C5AR和P38-MAPK在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补体C5A受体与P38-MAPK在脓毒性休克情况下诱导心肌损伤的作用关系。 方法:采用盲肠结扎剪切法构建早期脓毒性休克大鼠动物模型,实验地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实验室。30只SPRAGUE-DAWL...
黄敏李文强魏捷杨卫泽王蕊胡艳凤
关键词:C5A受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脓毒性休克心肌损伤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PBC患者和61例AIH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特点。结果 PBC组和AIH组均为女性高发,两者均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等症状常见,皮肤瘙痒为PBC组相对特异性症状;PBC组初诊为肝硬化者占48.8%(24/49),高于AIH组31.1%(19/61);PBC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IgM、IgM/IgG水平、血脂异常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AIH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gG水平及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肝肾微粒抗体(LKM)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 PBC和AIH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肝酶、免疫球蛋白、血脂代谢异常及自身抗体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黄敏陈继红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生化检查自身免疫抗体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邓春发黄敏毛光宇何海玲骆黎邱浩邱光钰谢军
参附注射液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早期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被引量:6
2013年
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受抑,心肌损伤加重,可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出现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本研究测定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NT.proBNP及cTnI的水平,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ophosphomspesticidepoisoning,AOPP)对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
邱浩郑晚霞黄敏曹锋生
关键词:中毒有机磷农药肌钙蛋白I参附注射液
C5aR和P38-MAPK在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研究补体C5a受体与P38-MAPK在脓毒性休克情况下诱导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剪切法构建早期脓毒性休克大鼠动物模型,实验地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实验室.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24只(12 h组12只,24 h组12只).12 h组于术后12 h时点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水平,12 h后麻醉处死大鼠,迅速开胸取出心脏组织,行HE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5a受体和P38-MAPK的表达情况.24 h组亦于术后24 h时点检测血清LDH和CK值,24 h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检测C5a受体和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12 h组和24 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H值和CK值均明显升高(P<0.05).24 h组LDH值和CK值与12 h时间点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568.9±280)vs.(2 201.2±149),(5 029.7±458)vs.(2 629.4±140),P<0.05].C5aR和P38-MAPK灰度值分析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24 h组较12 h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02.77±122)vs.(388.36±113),(646.40±181)vs.(307.32±61),P<0.05].相关分析显示C5aR和P38-MAPK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38-MAPK与LDH和CK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5a受体和P38-MAPK在诱导脓毒性休克心肌损伤中有着强大的协同效应.
黄敏李文强魏捷杨卫泽王蕊胡艳凤
关键词:C5A受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脓毒性休克心肌损伤
早期血液灌注与血液滤过治疗甲醇中毒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甲醇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血液与延迟血液的甲醇中毒患者的死亡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血液透析及滤过与延迟血液透析及滤过的甲醇中毒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16.67%及24.07%,51.85%。两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甲醇中毒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何海玲罗和生黄敏
关键词:甲醇中毒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
1079例急性中毒病人流行病学分析和护理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急性中毒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1079例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在调查病人中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岁~30岁,男女比例为1.34∶1;职业分布中工人比例最高(35.7%);毒物类型中酒精中毒(48.9%)最常见,其次是治疗药物中毒(17.2%)、有毒气体中毒(9.5%)、农药中毒(6.6%);发病高峰月份是3月、6月、12月。[结论]针对中毒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何毅黄敏丁瑜
关键词:急性中毒流行病学护理
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多次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08-2011-08在我院急诊ICU留观的60例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经CT和(或)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排除血肿、脑实质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需要外科或介入处理的患者,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脑脊液置换术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案并仅给予单纯释放脑脊液处理。脑脊液置换术组通过7次腰穿用小容量0.9%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出血性脑脊液,术后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脑脊液置换术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脑脊液置换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值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脑脊液置换术组第4次置换前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检测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次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检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循环,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此操作方法简单,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邱浩郑晚霞黄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