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凯

作品数:11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地转流
  • 2篇断面潮流
  • 2篇气旋
  • 2篇反气旋
  • 2篇反气旋涡
  • 2篇北黄海
  • 2篇ADCP
  • 1篇低通
  • 1篇低通滤波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工程
  • 1篇盐度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 1篇沙量
  • 1篇时频
  • 1篇时频分析
  • 1篇输沙
  • 1篇输沙量
  • 1篇输运

机构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国家海洋局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中国国家海洋...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1篇万凯
  • 8篇鲍献文
  • 4篇姚志刚
  • 3篇宋军
  • 2篇万修全
  • 2篇丁扬
  • 2篇李希彬
  • 2篇李娜
  • 1篇褚加志
  • 1篇丁磊
  • 1篇宋德海
  • 1篇乔璐璐
  • 1篇鲍敏
  • 1篇马伟伟
  • 1篇夏颖颖
  • 1篇周剑波
  • 1篇张丛
  • 1篇郑淑贤

传媒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黄海冷水取水位置优选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果表明:大连海域黄海冷水资源利用条件最佳,取水海域与距离陆地小于10km,冷水团持续时间长,底层水温10℃以下的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成山头海域的黄海冷水利用条件次之,取水海域距离陆地35km,底层冷水可以持续到8月中旬。威海取水条件最差,取水海域距离陆地45km;冷水团持续时间最短,8月中旬底层海水温度升高至11℃。此外,利用温度链连续观测与垂直水温观测,对大连海域冷水的持续时间与垂向结构进行分析,8月底垂向仍存在较强温度跃层,底层温度为10℃,冷水可持续至9月中旬。
夏颖颖卢德杰万凯丁扬鲍献文
关键词:区域供冷冷水温度持续时间
南海西南部海盆附近中尺度涡及其水文特征
2016年
根据"东方红2"于2011年9月在南海西南部11°N^15°N、111°E^114°E海域测得的CTD资料及据此的地转流计算结果,结合南海的海流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南海西南部海盆附近水域中尺度涡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水文特征:(1)以12°N^13°N附近宽约100km的条带作为分界,其北部是气旋式运动,南部是反气旋式运动。(2)气旋涡中心产生上升流,底层水上升,中心密度大。表层表现为低温高盐高密特征;200m层表现为低温低盐高密特征;1 000m层则表现为低温高盐高密特征。(3)在反气旋涡中心产生下降流,海水密度小。表层表现为高温低盐低密特征;200m层表现为高温高盐低密特征;1 000m层则表现为高温低盐低密特征。(4)在8~9月,上述北气旋、南反气旋的分布流态基本不变;(5)季风的影响是因素之一,而地形影响更是调查区域双涡旋流动结构的重要动力机制。
郑淑贤鲍献文丁扬万凯
关键词:地转流反气旋涡
渤海盐度年代际变异对环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收集并利用1950年代~1990年代后共5个年代的渤海盐度统计资料,诊断计算了不同时期的渤海密度流分布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两季渤海盐度的年代际变异特征及其对环流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渤海的盐度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盐度的水平梯度减小,渤海内部盐度由明显低于海峡区向普遍高于海峡区转变.渤海密度流在冬季较弱,对总环流的贡献较小,而在夏季较强,并在总环流中占优.夏季,渤海密度流随盐度变异有所改变,在1990年代后环流系统在海区中部、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呈现出局部的差异,原有流动明显减弱.夏季渤海重要断面的密度流流量和盐通量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渤海与外海间的平均水及盐交换量由1950年代的7.85×10^4 m^3/s、2.49×10^6kg/s降至1990年代后的7.09×10^4 m^3/s、2.27×10^6 kg/s.
毕聪聪鲍献文万凯
关键词:盐度年代际变化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psu,盘踞在50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
关键词:黄海暖流
沙埕港湾口断面潮流及余流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对沙埕港湾口断面的连续走航观测资料,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的10个站点的连续海流序列,并分析了潮流、余流、潮通量等水文要素。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湾口水道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流,涨潮最先出现在中下层而落潮最先出现在上层,涨(落)潮转流相差约为30min。水道内潮流为往复流,M2和S2分潮流流速较大,倾角基本沿水道主轴方向。沙埕港湾口断面余流呈2层结构,10m以浅基本为东南向余流流出湾口,核心位于湾口断面南侧。10m以深多为西北向流入湾内,入流核心位于湾口断面中部的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计算表明,通过湾口进入沙埕港的潮通量约为1.63×108m3。
万凯鲍献文姚志刚万修全夏颖颖
关键词:纳潮量
一种海洋地质工程勘察测绘设备
本发明涉及地质工程勘察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海洋地质工程勘察测绘设备,包括基座与钻探牵引组件,所述基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吊座,所述基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流线型...
丁磊周剑波褚加志万凯
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为探究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及机制,在近35年NCEP CFSR大气强迫下,利用ROMS海洋模式对渤海冬季流场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模式结果基本重现了已知的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主要特征。渤海冬季深度平均流场的EOF结果显示:首先,第一模态中风向的改变引起了一个环绕整个渤海的环流结构变化;其次,第二模态反映了渤海冬季环流存在的线性增强趋势与风场增强有关,尤其在1995年之后。从模式结果中发现,风场对渤海冬季流场存在的年际变化起到重要作用,风向的偏转对环流年际特征的影响强于风速变化。
马伟伟万修全万凯
关键词:ROMS数值模拟年际变化
北黄海潮流、余流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9
2010年
基于对2006年夏季与2007年冬季在123.51°E,38.00°N的各1个月潮流和水位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夏季余流呈现两层结构,上层流向为西北,下层流向东南,并且当大潮日期附近,在跃层附近深度存在若干流速较强的水层;冬季余流除了个别层以外基本上均为西北向流入北黄海,从中可以看到风场改变所引发的异常增减水和强流出现。对潮流椭圆的分析表明,半日潮族分潮流的最大流向自夏季至冬季存在着顺时针的旋转,旋转角大约为16(°)~18(°),并且夏季半日潮族随深度顺时针,全日潮族逆时针旋转,而冬季基本上上下一致。
鲍献文宋军姚志刚乔璐璐鲍敏万凯
关键词:北黄海低通滤波
大风影响下的莱州湾西岸单站底层泥沙输运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2018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莱州湾西岸连续站观测数据,本文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希尔伯特-黄变换和小波分析法对底层单宽输沙率的小尺度特征做分析,并针对观测期间出现的大风天气对泥沙输运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单宽输沙率在观测时间段内具有高频、潮周期、低频以及长周期尺度变化特征,周期尺度从小到大。其中高频和潮周期分量方差贡献率及所含能量最高,对输沙率的影响最强。边际谱显示东西方向输沙率的显著周期为13.3 h,南北方向大于11 h的周期较为显著。观测期间底层净泥沙通量分别为东向305.77 kg/m、南向597.25 kg/m,余流分量贡献最大,低频和高频分量贡献最小。上强迫风场主要在风速衰减期通过湍流和波浪影响输沙速率的时频分布,使其低频变化显著增强的同时,产生1 h周期左右的高频波动。交叉小波分析显示,风速和单宽输沙率在低频波段上相干性较强,且单宽输沙率会滞后风速1/4至1/2个周期。另外,风浪会增强泥沙输运的涨落潮不对称性,进而增加潮周期分量上的泥沙净输运。
李海万凯宋新宋德海王楠鲍献文
基于船载ADCP观测对罗源湾湾口断面潮流及余流的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基于对罗源湾可门水道的25h连续走航ADCP观测,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共12个站位的连续海流时间序列,并对这些站位的潮流、余流以及潮通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门水道内的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驻波性质明显,涨潮首先出现在水道中下层而退潮则首先发生在水道上层。水道内的潮流为往复流,水道南部M2分潮流流速较大,并且其倾角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此外,水道两端的浅水区域内浅水分潮M4振幅较显著。可门水道内余流呈现出两层结构,20m以浅余流沿东北向流出海湾,并且出流的核心位置偏南,而20m以深的余流沿西南向流入湾内,入流的流核位于偏北的近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积分计算表明通过可门水道进入罗源湾的潮通量约为4.81×108 m3。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宋军万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