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东
- 作品数:16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第四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血流动力学(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及静脉压恢复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深静脉通畅评分,计算两组深静脉通畅率,测定两组患肢与健侧不同部位周径差,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5 d后,两组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及静脉压恢复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静脉容积、静脉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58±1.33)mL、(12.87±2.61)s,均高于对照组[(7.01±1.24)mL、(11.14±2.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全血黏度(涵盖低、中、高切)、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FIB、D-二聚体分别为(2.71±0.85)g/L、(1.32±0.36)mg/L,均低于对照组[(3.22±1.02)g/L、(1.74±0.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深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为(1.47±0.43)分,低于对照组[(2.19±0.67)分],观察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3.32±7.69)%,高于对照组[(75.85±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膝下15 cm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周�
- 李雪松刘一东肖永生刘喆张芊慧
-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尿激酶血流动力学
-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创伤及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栓塞患者发病总量的50%以上,可进一步发展成致命的肺栓塞(PE)或遗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生活质量,危害较大,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为降低其死亡率。
- 刘一东
- 关键词:治疗法人工关节置换术普通肝素溶栓效果
- 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体会被引量:1
- 2005年
- 刘一东王凤飚
- 关键词:延迟性脾破裂诊治体会突发性腹痛就诊时间受伤原因左上腹痛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被引量:4
- 2007年
- 刘一东
-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
- 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早期阶段的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患者9例,其中2008年以前的6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2008年以后的3例患者,在短期内确诊并及时进行了溶栓或取栓治疗。结果开腹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中,行单纯肠系膜上动脉取栓1例,单纯坏死肠管切除3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2例;手术后1周内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半年后因短肠综合征死亡1例。行介入治疗的3例患者中,行经导管溶栓治疗2例,球囊取栓加溶栓治疗1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9个月和2年,其中1例术后9个月因脑梗塞死亡。结论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旦有可疑患者,应迅速进行影像学和血液学方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和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明确诊断后,专业的血管外科医师的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 苏磊刘一东李雪松
- 关键词: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肠病溶栓治疗
- 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或注射凝血酶治疗动脉插管术后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压迫或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20例动脉插管术后所致股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压迫及注射治疗。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压迫法治疗,成功率为85.71%(12/14);2例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瘤内注射医用吻合胶,1例闭合后动脉瘤处产生硬块,另1例形成远端动脉阻塞;4例注射凝血酶者治疗成功率为100%(4/4)。结论:超声引导下对动脉插管术后假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压迫法或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采用瘤内注射医用吻合胶则可能产生并发症。
- 乔玉文刘一东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后人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及动态变化及预测再狭窄的价值被引量:10
- 2019年
-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下肢血管性疾病,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1].ASO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失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有关.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短期内发生再狭窄,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讨ASO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肖永生杨柳刘一东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介入治疗后内皮素-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 6例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某医院骨科收治的下肢创伤病人中有6例出现了急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手术前均对患者行下腔静脉血管滤器植入,术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患者症状迅速缓解,并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疗效显著。通过...
- 李建刚李超英程宏斌陈佳孙静涛王永清刘一东
-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
- 2017年
- 目的研究分析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综合介入治疗,例如机械性血栓碎吸、静脉留置导管溶栓、支架置入及髂静脉球囊扩张等。观察患者经过综合介入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综合介入治疗后,术后1周无效患者为2例,有效患者为20例,显效患者为16例,12例患者治疗效果为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术后2周,无效患者为1例,有效患者为21例,显效患者为16例,12例患者治疗效果为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术后4周,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0%。5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12±1.12)d,介入治疗1~2周后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等情况均得到改善,全部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临床有效率较为理想,安全性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
- 叶奎刘一东窦金霞王鹏李雪松肖永生
-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介入治疗
- 无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 2017年
- 目的探讨无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左下肢静脉曲张同时左骼静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予单纯行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实验组先给予单纯性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再进行骼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为(87.20±6.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7.33)分(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2.0%(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重度骼静脉狭窄患者进行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与骼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合,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 叶奎刘一东窦金霞王鹏李雪松肖永生
-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