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常德市科技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MA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3年
-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就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胰腺坏死进而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1-2]。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l)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迅速恶化演变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成为SAP甲.期病死的主要原因。
- 袁小凌刘洁陈卫昌
-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
- 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乌司他丁(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TI)能抑制多种酶(胰蛋白酶、磷脂酶Az、玻璃酸酶、弹性蛋白酶等)的活性,且其分解形成的分子质量较低的成分也具有很强的抑制蛋白水解酶的作用.此外,它可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减轻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现已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 刘洁袁小凌杨淑丽陈卫昌
-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乌司他丁关机炎症介质释放胰蛋白酶
- 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14年
-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提前激活造成胰腺及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自噬作为细胞清除异常物质的一种方式,出现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病理过程中,其中自噬过程受损是其关键病理反应。自噬受损、组织蛋白水解酶失调、自噬调节异常提示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自噬形成、自噬与酶原激活、自噬受损与急性胰腺炎及自噬缺陷促进炎症发展等方面对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 杨淑丽刘洁陈卫昌
- 关键词:胰腺炎胰蛋白酶原自噬炎症
- 3-MA和PDTC联合应用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协同保护作用被引量:5
- 2013年
-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SAP自噬与炎症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MA和NF-κB抑制剂PDTC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组、3-MA组、PDTC组以及3-MA+PDTC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造模后3 h、6 h、12 h分别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ELISA法测定IL-1β,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结果:与SO组相比,ANP组血清AMY、IL-1β水平、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与ANP组相比,3-MA组和PDTC组造模后6 h、12 h血清AMY、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病理损伤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单药干预组相比,3-MA+PDTC组造模后6 h、12 h血清AMY、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12 h,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自噬抑制剂3-MA和NF-κB抑制剂PDTC联合干预可通过阻断自噬激活和胰腺损伤炎症级联反应而对ANP大鼠有协同保护作用。
- 袁小凌刘洁杨淑丽陈卫昌
- 关键词:BECLIN-1淀粉酶类白细胞介素1Β
- 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了解传统体位与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的应用效果,探讨斜仰卧截石位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的复杂性结石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于麻醉后先取截石位,置入输尿管支架管后改俯卧位完成手术;观察组麻醉后摆放斜仰卧截石位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无需更换体位。比较2组体位摆放时间、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输血、出血、术后体位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在体位摆放时和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血压分别为(109±31)、(106±23)mmHg(1 mmHg=0.133 kPa),心率分别为(93±10)、(95±15)次/min;观察组患者的血压为(130±19)、(125±17)mmHg,心率为(86±12)、(85±9)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6~4.26,P<0.01)。观察组的体位摆放时间(12.4±3.0)min,对照组(21.2±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550,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不适感3例,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50,P<0.05)。结论双镜联合取石术中应用斜仰卧截石位手术体位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不适及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 张新梅王丽赵晓俊浦金贤刘洁李峰
- 关键词:复杂性结石
- 正常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变异谱系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探讨正常核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多个肿瘤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检测49种靶基因;采用基因组DNA-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CALR基因第9外显子、NPM1基因第12外显子、FLT3-ITD及CEBPA的TAD、BZIP两个功能结构域的变异.结果 77例患者中,总的基因变异发生率为80.5%(62/77),其中,43.7%的患者至少携带≥3种基因变异,每例患者平均发生2.21个基因变异.基因变异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RUNX1(23.4%,18/77)、ASXL1(18.2%,14/77)、NPM1(15.6%,12/77)、U2AF1(15.6%,12/77)、DNMT3A(11.7%,9/77)、BCOR(11.7%,9/77)、TET2(10.4%,8/77).SF3B1变异的中位年龄明显大于ASXL1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DNMT3A变异的血小板中位水平高于BCOR变异者(P=0.02);基因变异个数及常见基因变异率在年龄<60岁及≥60岁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7例有效随访患者中,20例发生白血病转化,平均转化时间为5.3个月,其中,RUNX 1、U 2AF 1、FLT3基因变异与转白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33、0.232、0.245,P<0.05).结论 正常核型MDS患者多基因变异共存发生率较高,其中,部分基因变异与年龄及白血病转化有一定相关性.
- 秦伟陈梅玉陈梅玉晁红颖刘洁晁红颖周民刘洁陈苏宁张日何川王谦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变异正常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