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纲 作品数:25 被引量:9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的复发模式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的复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12收治的114例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4例患者中位复发时间8 mo,锁骨上区淋巴结(63例/114例)和腹腔淋巴结(44例/114例)为最常见的复发部位.胸上段和胸中段的锁骨上区淋巴结复发率显著高于胸下段患者(χ2=13.174,P=0.001),胸下段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复发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患者(χ2=18.787,P<0.001),纵膈淋巴结的复发和食管发病部位无显著相关性.ⅢA-ⅢC期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复发率显著高于ⅠB-ⅡB期的患者(χ2=5.279,P=0.022).腹腔淋巴结复发的患者更易于出现远处转移(χ2=5.026,P=0.025),特别是肝转移(χ2=8.628,P=0.003).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的复发模式和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期等相关,腹腔淋巴结复发患者更易出现远处转移. 戴明明 吴三纲 郑华 陈珊宇 李夷民 邓翀 周雨霏 林勤关键词:食管癌 手术治疗 淋巴结 中国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指南(2021年版) 被引量:21 2022年 尽管头颈部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仅约占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的4%(除外甲状腺癌), 但在头颈部这一相对较小的区域中会出现症状各异的肿瘤。人的外貌、表情、呼吸、营养和社交互动等至关重要的基本生理功能都与头颈部器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头颈部肿瘤不同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和侵犯模式以及治疗并发症均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结构损害和功能障碍, 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 头颈部肿瘤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权衡患者生存结局、肿瘤控制、社会功能、器官功能和生命质量。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吴三纲 林勤 李宝生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幼儿全中枢放疗后晚期后遗症探讨:附1例放疗后25年案例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全中枢放疗是对于恶性程度高且容易发生脑脊液播散的颅内肿瘤的主要放射治疗方法,这类肿瘤容易发生于幼儿患者,通过综合治疗的进展,目前局部控制率及总体生存进一步增加,但此时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需要探索在生存率提高之后放射治疗所带来的晚期损伤,目前国内报道的相关情况极少。本文主要对一例25年前临床诊断为小脑髓母细胞瘤行全中枢放疗后长期存活的患儿的后遗症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回顾探讨全中枢放疗后的晚期后遗症。 戴明明 吴三纲关键词:幼儿 后遗症 pT3N0期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价值探讨 被引量:1 2012年 术后辅助放疗对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可降低局部复发率进而生存获益”^[1-3],但对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原发肿瘤>5cm(这PT3N0期)的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患者,是否放疗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通过对53例未行术后辅助放疗的PT3N0期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一、材料与方法1.入组标准:女性,单侧乳腺癌,行全乳腺切除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吴三纲 何振宇 李凤岩 林勤 林焕新 管迅行关键词:术后辅助放疗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腋窝淋巴结阴性 术后患者 632例脑转移患者的海马区转移分布-避开海马区放疗的临床可行性 目的 分析颅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脑转移病灶分布特征,探讨在中国人群进行避开海马区照射的临床可能性,并且寻找可能影响海马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基于MRI证实的... 吴三纲 饶明月 周娟 林勤 何振宇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本研究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F-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2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7.4f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进行FIF-IMRT计划和常规切线野(CR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及加速器总跳数的差异。【结果】FIF-IMRT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及适形性分别为1.08±0.01、0.58±0.08,优于CRT计划1.12±0.04、0.50±0.07(P<0.05)。左侧乳腺癌FIF-IMRT计划的心脏、冠状动脉和同侧肺的V40为(2.7±1.8)%、(27.2±15.4)%、(9.4±2.3)%,与CRT计划中(3.2±2.5)%、(30.0±16.6)%、(10.0±2.6)%相似(P>0.05);但FIF-IMRT计划的心脏、冠状动脉和同侧肺的V5分别为(10.5±4.5)%、(71.9±17.6)%、(24.8±6.2)%,较CRT计划中(9.1±3.5)%、(68.6±15.9)%、(23.1±6.2)%大(P<0.05)。右侧乳腺癌FIF-IMRT计划的肝脏和同侧肺的V40分别为(2.2±1.0)%、(7.7±2.3)%,与CRT计划中(2.1±0.8)%、(8.0±3.0)%相似(P>0.05);但FIF-IMRT计划的肝脏和同侧肺的V5分别为(6.5±1.1)%、(24.2±3.9)%,较CRT计划中(6.1±1.0)%、(23.6±4.0)%大(P<0.05)。FIF-IMRT计划机器跳数为(221±20)MU较CRT的(388±59)MU少(P<0.05)。【结论】与CRT相比较,FIF-IMRT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减少机器的损耗,但未能减少邻近的正常器官的高剂量照射体积,反而增加低剂量的照射体积。 何振宇 李凤岩 吴三纲 王俊杰 郭君 管迅行关键词:乳腺癌 调强放射治疗 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方法:选择2001年-2014年不同国家和组织发布的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南进行分析。结果:各个指南基本同意对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属于建议放疗的指征,T3N0期以及切缘近或切缘阳性的术后放疗存在争议。胸壁和锁骨上下区是最常见的照射靶区,对于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锁骨上区照射存在争议,内乳区淋巴结照射亦存在争议。结论:目前关于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及靶区仍存在较多争议,对于国人的放疗指征及靶区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规范乳腺癌的辅助治疗选择。 陈坚贤 黄广优 黄升武 蒙以良 吴三纲关键词:乳腺肿瘤 一种新型真空垫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真空垫,包括真空垫本体,所述真空垫本体表面上形成有容纳放疗患者的体腔,所述真空垫本体侧部形成有凹陷部,所述真空垫本体上连接有用于对真空垫本体进行抽气的抽气嘴,所述抽气嘴完全容纳在所述凹陷部内。通过在... 柯瑞全 吴三纲 李雪雅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状态下全乳腺正向调强外照射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估适度深吸气(mDIBH)呼吸控制状态下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全乳正向调强外照射的剂量学优势。方法:入组的18例乳腺癌保留乳房术患者,在自主呼吸控制技术配合下进行CT定位扫描,获得1幅自由呼吸(FB)及1幅mDIBH的图像。采用Pinnacle7.4f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在FB的图像上和mDIBH的图像制定全乳腺正向调强外照射计划,比较2个计划的正常组织和靶区的受照射情况。结果:FB状态下的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及适形性与mDIBH状态下的计划相似(1.08±0.01 vs 1.09±0.01,P=0.776;0.59±0.08 vs 0.60±0.04,P=0.821);FB状态下患侧肺V20和V30分别为(13.07±3.93)%和(11.68±3.90)%,均较mDIBH状态下的(9.75±3.58)%和(8.12±3.23)%高,P=0.000。9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在FB状态下心脏的V20和V30分别为(5.42±3.21)%和(3.70±2.84)%,均较mDIBH状态下的(2.73±1.95)%和(1.48±0.22)%高,P<0.05。结论:与FB状态相比,mDIBH呼吸控制状态下可减少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全乳腺正向调强外照射的肺和心脏受照射剂量。 何振宇 迟锋 李凤岩 王俊杰 吴三纲 管迅行关键词:调强放射治疗 自主呼吸控制 左侧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价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7.4f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进行电子束照射计划和切线照射计划设计,胸壁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25次,用剂量直方图来比较两种计划中临床靶区和心脏、同侧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靶区的Dmax为5562±61cGy,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的5402±82cGy高(t=6.10,P<0.05);胸壁电子束照射靶区均匀性也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好(1.18±0.03vs.1.13±0.18,t=6.50,P<0.05);但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更好(0.77±0.17vs.0.57±0.17,t=3.49,P<0.05)。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的肺V40、心脏最大剂量、心脏V30和心脏V40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小(5.86±3.68%vs.8.73±3.26%,t=-2.27,P<0.05;4839±388cGyvs.5095±176cGy,t=-2.32,P<0.05;2.58±1.50%vs.7.20±2.62%,t=-4.70,P<0.05;1.74±1.23%vs.4.20±2.51%,t=-3.50,P<0.05)。结论与胸壁切线照射计划相比较,左侧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的适形性较好,并降低了心、肺的高剂量体积,但其均匀性较差。 何振宇 李凤岩 郭君 吴三纲 王俊杰 林焕新 管迅行关键词:乳腺癌 电子束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