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作友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肿瘤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外科
  • 3篇腺癌
  • 3篇腺肿瘤
  • 3篇肝硬化
  • 2篇抑制基因
  • 2篇乳腺癌转移
  • 2篇乳腺癌转移抑...
  • 2篇乳腺癌组织
  • 2篇脾功能
  • 2篇脾功能亢进
  • 2篇脾切除
  • 2篇脾切除术

机构

  • 10篇东南大学
  • 3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第二医...

作者

  • 12篇吴作友
  • 5篇刘俊卯
  • 5篇丁海
  • 3篇陈斌
  • 2篇易永祥
  • 2篇赵亮
  • 2篇张继宗
  • 1篇刘涛
  • 1篇孔琦
  • 1篇孔连宝
  • 1篇陈翔
  • 1篇杨永峰
  • 1篇袁景伦
  • 1篇丁海
  • 1篇韩剑波

传媒

  • 2篇肿瘤学杂志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现代医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组织中BRMS1和VEGF-C蛋白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BRMS1、VEGF-C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标本BRMS1、VEGF-C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BRMS1阳性率分别为57.1%、90.6%、100%(P<0.01)。BRMS1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临床病理分期Ⅲ+Ⅳ组、及ER阳性组,BRMS1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2)乳腺癌组、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C的阳性率分别为58.7%、18.8%、17.2%(P<0.01)。VEGF-C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临床病理分期Ⅲ+Ⅳ组,VEGF-C的表达显著增强(P均<0.01)。(3)乳腺癌中BRMS1与VEGF-C表达呈负相关。结论:BRMS1与VEGF-C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RMS1与VEGF-C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其转移及预后。
吴作友陈斌
关键词:乳腺肿瘤BRMS1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有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能力,可减少转移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而又非典型,它可与mSin3-HDAC复合体相互作用,恢复间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连接通讯,抑制磷酸肌醇信号转导等。全文综述BRMS1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作友陈斌孔琦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
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2014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9例患者行脾切除术及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结果9例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周肝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手术前后转氨酶、胆红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及血小板升至正常水平,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功能亢进症状得到纠正,凝血功能较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8个月无一例再发消化道出血,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提示食道静脉曲张较前好转。结论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改善患者脾功能亢进、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有较明显的作用。
吴作友丁海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脾功能亢进肝硬化
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2013年
目的:观察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移植了H22肝癌瘤株的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仅腹腔注射芝麻油);VES低、中、高浓度组(分别予以VES 50、100、200 mg.kg-1),每组连续用药12 d。比较各组肿瘤重量、肿瘤生长抑制率、肿瘤细胞周期的变化、血清中TNF-α及IL-2的表达。结果:50 mg.kg-1VES组肿瘤重量为(1.98±0.56)g,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肿瘤生长抑制作用(P>0.05);100、200 mg.kg-1VES组肿瘤重量分别为(1.15±0.32)g、(0.90±0.19)g,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6.76%、58.3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表现为浓度依赖关系;VES各组均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降低;VES 100、200 mg.kg-1可显著增加小鼠血清中TNF-α及IL-2的表达(均P<0.05)。结论:VES在体内对小鼠H22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上调血清中TNF-α及IL-2表达有关。
刘涛孔连宝赵亮吴作友袁景伦
关键词:维生素E琥珀酸酯H22荷瘤小鼠细胞周期细胞因子
脾切除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脾切除术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的合理性。方法:选取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患者10例,分别采取患者术前一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三段外周血,比较手术前后不同阶段IgA、IgG、IgM、C3、C4及IL-10、IL-2、INF-γ水平的变化。结果:IgA、IgG、IgM在术后一周较术前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一个月后表达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差异,C3在术后一个月较术前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F-γ的表达水平在手术后一周及手术后一个月均较术前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10、IL-2在手术的不同阶段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后患者短期内免疫功能呈现升高改变,随着术后恢复,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术前水平,脾切除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有限。
吴作友丁海刘俊卯张继宗赵亮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免疫学检测
BRMS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BRMS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BRMS1蛋白在乳腺癌转移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BRMS1蛋白的表达,随机抽取相应的癌旁组织32例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29例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RMS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36/63(57.1%),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29/32(90.6%),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阳性率为100.0%(29/29),乳腺癌组织中BRMS1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BRMS1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无关,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有关。[结论]BRMS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表达下调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吴作友陈斌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胆结石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两种方式切除胆囊对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胆结石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方式行胆囊切除术,实验组则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切除胆囊,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胆囊切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胆囊区疼痛、黄疸、发观等胆结石症状均显著缓解甚至消失,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且组间治疗有效情况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3.04%),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以往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切除胆囊具有显著优势,术中患者的创伤较小,出血量不大,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值得临床推广。
任广辉丁海吴作友刘俊卯
关键词:胆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内镜指导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年
目的 探讨术中胃镜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门静脉高压症伴食管静脉曲张病人行术中胃镜指导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16例病人手术均较顺利,术后1例24 h内出现腹腔出血,经再次手术,病人恢复良好.术后病人无再出血表现.术后随访4~26个月,无一例再出现黑便及呕血,无吞咽梗阻症状发生,术后3个月胃镜检查见食管静脉曲张较术前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好转.结论 术中胃镜能准确地提供手术视野,准确地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位置,可指导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吴作友易永祥丁海刘俊卯张继宗陈翔
关键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门静脉
重度血小板减少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疗效及输注时机的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在重度血小板减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的治疗效果及不同输注时间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62例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30×10~9/L,均为重度血小板减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依据围手术期是否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及输注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20例)围手术期未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治疗Ⅰ组(22例)于切开皮肤前开始输注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治疗Ⅱ组(20例)于脾脏切除后开始输注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比较3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总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及术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 2个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总量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Ⅰ组:t=3.459、3.935,X^2=4.772,P<0.05;治疗Ⅱ组:t=3.347、4.148,X^2=5.584,P<0.05),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输注后1h、24 h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回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后1h:t=4.306、8.464,P<0.05;输注后24 h:t=4.239、5.767,P<0.05),治疗Ⅱ组输注后1h血小板计数较治疗Ⅰ组高(t=3.272,P<0.01);治疗Ⅱ组输注血小板后1 h、24 h CCI、PPR值明显高于治疗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输注后1 h、24 h有效率高于治疗Ⅰ组,其中输注后1h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0%vs.54.55%,X^2=4.546,P<0.05)。结论对血小板计数≤30×10~9/L的重度血小板减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可在短时间内提升血小板水平,且在脾切除后开始输注可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进一步提高疗效。
任广辉丁海刘俊卯吴作友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门脉高压症围手术期处理
外科手术联合术中超声定位下肝癌微波消融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评价外科手术联合术中超声定位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9例肝癌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同时行术中超声定位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观察术后凝血功能及AFP的变化,术后复查CT,评价手术区域的变化。术中超声能准确定位肿瘤,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FP高的病例,术后1周AFP均有明显下降,术后复查CT未发现肿瘤活动病灶。外科手术联合术中超声定位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吴作友易永祥刘俊卯
关键词:微波消融肝肿瘤超声定位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