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
- 作品数:20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日龄极早产儿红细胞系指标参考值区间及其变化规律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研究不同日龄极早产儿(VPT)血常规红细胞系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参考值区间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入住的602例胎龄<32周VPT的临床资料,按日龄0~1 d、2~3 d、4~6 d、7~9 d、10~14 d、15~21 d、22~28 d、29~35 d、36~42 d、43~49 d共计10阶段分组后,制订出日龄相关参考值区间,并绘制曲线图了解日龄变化规律。结果 VPT的RBC、Hb、HCT水平随日龄增长下降;Ret%在出生第1天最高,日龄7~9 d降至最低,日龄10~14 d轻微反弹,3周后呈稳定上升趋势。MCV、MCH随日龄增长有轻微下降趋势,MCHC在日龄区间范围内较为稳定。结论 儿童及健康足月儿相关参考值区间及其变化规律并不适用于VPT,新的参考值区间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VPT血液学问题,更好地对VPT进行个体化管理,提高其生存质量。
- 刘倩妤吴艳陈功雪朱叶芳魏莲
- 关键词:平均红细胞体积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方法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采集24例再障患儿和11例对照儿童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能力,计数分析骨髓MSC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骨髓MSC体外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采用逆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骨髓MSC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骨髓MSC分泌的TGF-β1和HGF的浓度。结果(1)再障患儿骨髓MSC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CFU-F)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5);(2)再障患儿骨髓MSC免疫抑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1);(3)再障患儿骨髓MSC细胞内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1);H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4)再障患儿骨髓MSC培养上清中TGF-β1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5);再障患儿骨髓MSC培养上清中HGF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结论再障患儿骨髓MSC的免疫抑制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再障患儿骨髓MSC增殖能力减低、细胞表达和分泌TGF-β1、HGF减少有关。
- 吴艳于洁张磊罗庆肖剑文刘筱梅宪莹戴碧涛徐酉华苏庸春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
- 一种巨噬细胞膜包覆精氨酸脱亚胺酶/过氧化氢酶/IR780纳米粒、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本发明涉及巨噬细胞膜包覆精氨酸脱亚胺酶/过氧化氢酶/IR780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巨噬细胞膜包覆精氨酸脱亚胺酶/过氧化氢酶/IR780纳米粒生物相容性好,制备方法简单,纳米粒粒...
- 张景勍吴艳袁子怡杨强张霞吴诗情
- 利用piggyBac转座系统构建可逆性永生化人牙囊细胞系的研究
- 目的:牙囊是包裹在发育牙胚表面的结缔组织,牙囊将发育成为牙周的相关组织和结构。牙囊细胞是存在牙囊中的细胞,其已被证明在体内体外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但牙囊细胞存在组织来源有限,组织中细胞含量少,细胞在体外增殖困难等特点。因...
- 吴艳
- 关键词:牙囊细胞定向分化增殖活性
-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及随访研究被引量:1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LISA)技术与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6)周,且出生体重<1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的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的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的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P=0.009;χ^(2)=9.455,P=0.002)。轻度BPD[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χ^(2)=6.769,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胎龄24~31^(+6)周且出生体重<1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
- 孙艳辉钟晓云欧姜凤吴艳陈文廖翎帆秦诺赵祥群龚华
-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外科技术
- 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专家共识被引量:9
- 2022年
- 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指极早产儿由宫内过渡至宫外,建立自主呼吸和胎儿循环过渡至新生儿循环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极早产儿的救治存活率和降低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国内对于极早产儿过渡期的管理尚欠规范。基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管理分会围产医学学组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专家组,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管理分会围产医学学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封志纯钟晓云杨杰吴艳张华张华岩韩树萍周玮刘江勤巨容
-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产房医院管理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骨髓MSC TGF-β1和HGF的表达及对免疫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 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体外的免疫抑制能力。方法:采集ITP患儿和对照儿童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能力,计数分析骨髓MSC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骨髓MSC体外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骨髓MSC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mRNA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培养上清中因子的浓度。结果:(1)ITP患儿的骨髓MSC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CFU-F计数(21.29±5.25)与对照组骨髓MSC的CFU-F计数(22.33±5.33)无显著差异(P>0.05);(2)ITP患儿骨髓MSC免疫抑制率([74.93±8.01)%]与对照组骨髓MSC免疫抑制率([76.42±8.8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ITP患儿骨髓MSC细胞内TGF-β1、HGF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P>0.05);(4)ITP患儿骨髓MSC培养上清中TGF-β1的浓度([617.88±81.89)pg/ml]与对照组骨髓MSC培养上清中TGF-β1的浓度([632.40±126.90)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TP患儿骨髓MSC培养上清中HGF浓度([520.20±30.67)pg/ml]与对照组骨髓MSC培养上清中HGF的浓度([521.56±36.72)p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患儿骨髓MSC TGF-β1和HGF的表达水平及免疫抑制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吴艳于洁张磊罗庆肖剑文刘筱梅宪莹戴碧涛徐酉华苏庸春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肝细胞生长因子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不同控根附件对磨牙近中移动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3
- 2018年
-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不同控根附件在磨牙近中移动过程中的力学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上颌骨数据,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等软件建立包括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隐形矫治器和不同控根附件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即模型A-无附件;模型B-颊侧垂直矩形附件;模型C-颊侧单个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D-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拟上颌第一磨牙在隐形矫治器作用下的近中移动,比较其周围牙周膜应力分布、位移模式和牙槽窝近中内表面应力分布。结果: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的近中牙周膜压力分布和近中牙槽窝应力分布最广泛,旋转中心最靠近根尖孔,其控根效果最好。颊侧垂直矩形附件牙周膜近中面压力分布靠颊侧明显比靠腭侧广泛,颊侧位移旋转中心比腭侧明显靠近根尖孔,说明此附件对颊侧控根效果优于腭侧。单个颊侧半圆柱形优化附件的牙周膜受力及位移模式与无附件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位移最大值更大。结论:添加控根附件后,增加了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效率。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控根的作用优于传统矩形附件,但是所有的附件组合均使磨牙发生近中倾斜移动。
- 曾红王超王超吴艳周建萍
- 关键词:上颌磨牙
- 通过质量改进方法促进极早产儿延迟脐带结扎实施
- 2024年
- 目的探讨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QI)促进极早产儿实施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科的极早产儿的基本资料和QI评价指标。QI评价指标包括(1)过程指标:DCC实施率及时间;(2)结局指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3)平衡指标:产房内气管插管比例、胸外按压比例、Apgar评分以及入院时体温和血气pH值等。评价指标分析时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QI实施前期(2017年1~12月)、QI实施期(2018年1~12月)、QI实施后期(2019年1~12月),以及持续QI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QI项目自2018年8月起实施。通过绘制控制图或采用统计检验[包括单变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1)过程指标:实施QI项目后,DCC平均实施率及平均实施时间从0分别逐渐增加至82.2%和47.1 s。(2)结局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在QI实施期、QI实施后期及持续QI期均明显高于QI实施前期[分别为(202.22±28.84)、(210.10±33.52)、(210.52±32.27)与(187.94±35.29)g/L,F=8.61,P<0.001]。QI实施后期和持续QI期极早产儿的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QI实施前期[(58.99±8.71)%、(60.18±8.06)%与(55.41±9.17)%,χ^(2)=5.13,P=0.002],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平衡指标:QI实施后期和持续QI期产房内气管插管比例低于QI实施前期[16.0%(19/119)和13.2%(25/191)与42.3%(30/71),χ^(2)=29.08,P<0.001],入院时体温逐渐上升[QI实施前期、实施期、实施后期和持续QI期分别为35.3℃(34.5~36.1℃)、36.0℃(34.0~37.7℃)、36.0℃(35.6~37.4℃)和37.0℃(35.9~38.1℃),H=277.88,P<0.001]。持续QI期入院时血气pH值为7.32(6.85~7.50),高于其余3个时期[7.26(7.07~7.46)、7.26(7.04~7.43)与7.25(6.91~7.49),H=34.46,P<0.001]。结论该QI项目提高了极早产儿DCC实施率,延长了DCC时间。
- 宋思捷欧姜凤秦诺朱叶芳朱叶芳吴艳吴艳叶俊英龚华
- 关键词:结扎术脐带新生儿护理
- 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抗生素治疗对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联合围产期抗生素治疗对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出生并入住儿科治疗的46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亲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分为观察组(合并,n=22)和对照组(未合并,n=24)。采集研究对象出生0~2 d和5~7 d粪便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标本中的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分类及相对丰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前及新生儿期抗生素使用率更高,新生儿期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5~7 d两组Shannon指数较出生0~2 d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道菌群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出生5~7 d观察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更高,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拟杆菌属和埃希杆菌属/志贺杆菌属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出生5~7 d观察组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更低,克雷伯菌属、埃希杆菌属/志贺杆菌属相对丰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抗生素治疗使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特定菌群发展延缓。
- 周利刚吴艳易四维沈洁
- 关键词:新生儿宫内感染绒毛膜羊膜炎抗生素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