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辉

作品数:23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6篇入路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瘤
  • 5篇手术
  • 5篇小脑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瘤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耳前
  • 3篇血管母细胞瘤
  • 3篇神经系
  • 3篇神经系统
  • 3篇切除
  • 3篇中枢神经
  • 3篇中枢神经系统
  • 3篇颞下
  • 3篇小脑幕

机构

  • 19篇徐州医学院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连云港市第一...

作者

  • 23篇周辉
  • 11篇施辉
  • 11篇江伟
  • 10篇李爱民
  • 10篇陈军
  • 10篇陈覃
  • 9篇王富元
  • 8篇吴海滨
  • 8篇吴震
  • 8篇刘希光
  • 8篇马逵
  • 7篇颜士卫
  • 7篇李宁
  • 7篇孙维晔
  • 6篇张俊廷
  • 6篇王亮
  • 6篇司宪平
  • 4篇郝淑煜
  • 4篇张力伟
  • 4篇贾桂军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江苏省第十八...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的显微手术治疗(附56例报告)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的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采用冠切单侧额下入路,28例经额底外侧入路,6例经额颞入路。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2例,Ⅱ级切除28例,Ⅳ级切除6例。术后视力改善47例,无明显变化7例,2例恶化。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同时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周辉贾桂军吴震耿素民王亮郝淑煜李达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脑膜瘤鞍结节视力障碍显微外科手术
CT引导穿刺透明隔囊肿-腹腔分流术12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透明隔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透明隔囊肿的可行性。方法采用CT引导穿刺透明隔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2例,其中8例合并脑积水,术前常规行头颅CT冠状扫描,确定囊肿的中心位置与所定基线的关系,术中正确穿刺。结果12例头痛、头晕症状均消失;癫痫发作3例术后未再复发;意识障碍2例术后清醒。无术后并发症。12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复查CT和MRI,10例囊肿消失,2例囊肿较术前减小(最大横径减小3~18mm,平均减小12.6mm);8例脑积水脑室形态术后均回缩30%以上。结论CT引导穿刺透明隔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透明隔囊肿可行,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周辉施辉陈覃江伟
关键词:CT引导囊肿-腹腔分流术透明隔囊肿
颅内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继发脑缺血性脑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128例患者的130个动脉瘤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术后根据相应部位有无脑功能障碍,CT检查阻断血管供应区有无新鲜梗塞灶为标准判断是否造成缺血性脑损伤,并将性别、年龄、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手术时机、阻断部位、时间、次数、方式、术中破裂、有无高血压、高血糖、载瘤动脉硬化斑块等14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动脉阻断后可能导致缺血性损伤的原因。结果在130个动脉瘤中,共临时阻断166次,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1.28次,阻断时间为3~45min,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时间约为(9.8±7.8)min,有18例术后出现与载瘤动脉阻断有关新的脑缺血灶(14.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阻断时间≥20min和动脉硬化斑块对术后发生脑缺血具有较高危险性(均P<0.05)。结论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继发缺血性脑损伤与阻断部位、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侧支循环的个体差异、病人术前状况等因素有关。阻断时间<20min,临时载瘤动脉阻断是安全的。
陈军李爱民陈覃司宪平吴海滨颜士卫施辉王富元江伟刘希光孙维晔周辉李宁马逵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脑缺血
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轻中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9]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8月132例轻中度TBI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41例(31.1%)进展为PHI(PHI组)。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入院时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部位、血肿类型、是否合并脑挫裂伤、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入院首次凝血功能指标、血糖、血常规、肾功能,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损伤类型、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红细胞计数、血糖和出院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压(OR=2.417,P=0.045),合并脑挫裂伤(OR=2.792,P=0.017)和D-二聚体≥6500μg/L(OR=4.968,P=0.000)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中度TBI患者若存在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和较高水平D-二聚体(≥6500μg/L)更易发生PHI,需要加强监测。
王武盛李爱民陈军颜士卫吴海滨陈震周辉江伟李宁李世安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D-二聚体
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70.0%),近全切除10例(25.0%),大部分切除2例(5.0%)。40例病人随访3~15个月,术后6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10例展神经麻痹病人中,完全恢复4例,不同程度恢复4例,未恢复2例;8例轻度面瘫病人中,完全恢复6例,未恢复2例;12例面部麻木加重病人中,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6例,较术前加重6例;偏瘫2例和失语3例,6个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偏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低。
周辉吴震贾桂军王亮郝淑煜李达张力伟张俊廷
颅内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临床研究
陈军刘希光孙维晔周辉李宁马逵陈覃司宪平李爱民吴海滨颜士卫施辉王富元江伟
老年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2013年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ma,HB)系血管源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占后颅窝肿瘤的9%~10%,小脑半球是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其好发于成年人,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病例少见,国内文献鲜有报道。我们成功手术治疗2例老年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
周辉吴震贾桂军王亮郝淑煜王科田凯兵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文献复习老年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后颅窝肿瘤血管源性
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疗效及可行性探讨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30例位于中脑及桥脑上、中部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采用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变...
周辉吴震贾桂军王亮郝淑煜李达张力伟张俊廷
侧脑室肿瘤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切除侧脑室肿瘤最佳手术入路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讨论影响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各种因素。方法本组共47例侧脑室肿瘤患者,平均年龄42岁,根据术前MRI检查确定肿瘤部位、侵犯的范围及肿瘤大小。其中经胼胝体入路23例,经皮层造瘘入路24例。通过MRI检查明确残余肿瘤大小及复发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近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所有肿瘤均经病理证实。结论侧脑室肿瘤术前应当根据肿瘤所在位置、生长范围及大小,供瘤血管的起源及静脉回流情况,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仔细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马逵王富元孙维晔李爱民陈军刘希光周辉
关键词:侧脑室肿瘤手术入路经胼胝体入路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von Hippel-Lindau病(附2例家系报告)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von Hippel—Lindau病(VHI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6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7例VHLd患者进行CT、MRI、检查和手术治疗,并进行家系调查。结果:7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血管网织细胞瘤,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瘤、肾囊肿等。4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显微手术全切除6例,痊愈出院;次全切除1例,术后1月死亡。结论:MRI增强扫描对中枢神经系统VHIM的检查极其敏感,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手段,术后应长期随访,并防止遗漏颅外病变。
施辉江伟周辉孙维晔马逵陈覃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织细胞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