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沙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痛及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胸痛及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5年的冠脉造影病例120例,按照胸痛及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8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15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加做V_3R、V_4R、V_5R导联及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患者的胸痛、心肌缺血心电图,冠脉造影及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胸痛患者的灵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其典型胸痛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典型胸痛联合心肌缺血心电图的灵敏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非典型胸痛联合心肌缺血心电图(P<0.05)。结论典型胸痛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而心肌缺血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着较高敏感性,故临床中诊断冠心病可依据典型胸痛联合心肌缺血心电图的检查结果。
- 夏欣李明慧
- 关键词:胸痛心肌缺血心电图冠心病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2例临床报道
- 2012年
-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强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评价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68.8%,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卡维地洛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控制心室率。
- 夏欣戴海鹰
- 关键词:卡维地洛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心室率
- 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窦性心律震荡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震荡(HRT)和微伏级T波电交替(m TWA)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60例,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采用时域法检测m TWA,比较两组的差别;同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心源性猝死,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非猝死性心血管死亡,评估死亡组与存活组,死亡各亚组之间HRT及m TWA的差异性。结果死亡组m TWA及HRT2明显升高。其中心源性猝死亚组m TWAmax和HRT2异常较非猝死组明显升高;而06:00 m TWA(WF1/8)则以非心源性猝死组为高。COX回归分析发现,LVEDD、HRT2、m TWA(06:00 AM)为最有意义的独立致死因子;LVEDD、HRT2、m TWA(100次/分)和室性早搏数量为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异常TO/TS联合m TWA(100次/分)大于64.5 mc V则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RR,28.5(95%CI 4.2-138.5),P〈0.001]及心源性猝死风险[RR,62.5(95%CI 6.2-516.5),P〈0.001]。当三个危险因素均出现时其增加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居中。LVEDD大于60 mm和HRT2能更好地预测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结论当患者HRT和m TWA异常时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猝死风险明显增加。
- 叶国红戴海鹰夏欣李勋
- 关键词:T波电交替窦性心律震荡扩张型心肌病猝死
- 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窦性心律震荡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震荡(HRT)和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心梗后患者212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检测mTWA;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心源性猝死(SCD),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死亡各亚组(SCD组及非SCD组)之间HRT及mTWA。结果①死亡组中慢性肾病、心功能Ⅳ及胺碘酮使用率增多;SCD亚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更明显。②死亡组mTWA及HRT2明显升高。其中SCD亚组mTWAmax和HRT2异常较非SCD组明显升高。③LVEF、HRT、mTWA(06:00AM)为最有意义的独立致死因子;LVEF、HRT、mTWA(100次/分)和室性早搏数量为SCD的危险因素。④异常TO/TS联合mTWA(100次/分)大于58.5mcV则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ERR,32.5(95%CI4.2~188.5),P〈0.001]及SCD风险ERR,60.5(95%CI6.2~508.5),P〈0.001]。结论当患者HRT和mTWA异常时总死亡率及SCD风险明显增加。
- 叶国红戴海鹰夏欣关贤颂尹芝兰李勋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T波电交替窦性心律震荡心肌梗死猝死
- 溶栓后结合rhG-CSF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结果治疗组总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 h的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12 h的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发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强调早期溶栓。
- 夏欣戴海鹰
- 关键词: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梗死面积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12年
-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使移植部位大量肌纤维母细胞聚集,分泌大量胶原蛋白,从而使梗死后心脏得到有利修复,并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模拟心肌梗死后微环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②体内实验:将大鼠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PBS分别移植到梗死后心肌内,免疫细胞化学染色、PCR、Wester-blot等方法检测移植后大鼠心肌胶原蛋白Ⅰ、Ⅲ形成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微环境下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d可检测到培养基内有高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大鼠心肌部位可检测到肌纤维母细胞的聚集及胶原蛋白Ⅰ、Ⅲ表达。结果显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可促进胶原蛋白Ⅰ、Ⅲ的生成,从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林楚伟周胜华戴海鹰邓平尹芝兰关贤颂夏欣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胶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