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红和

作品数:20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视网膜
  • 8篇网膜
  • 7篇黄斑
  • 4篇裂孔
  • 3篇断层扫描
  • 3篇视网膜穿孔
  • 3篇手术
  • 3篇水肿
  • 3篇外伤性
  • 3篇相干断层扫描
  • 3篇疗效
  • 3篇近视
  • 3篇晶状体
  • 3篇黄斑裂孔
  • 3篇黄斑水肿
  • 3篇角膜
  • 3篇光学相干
  • 3篇光学相干断层
  • 3篇光学相干断层...
  • 3篇玻璃体

机构

  • 17篇汕头大学
  • 3篇深圳市眼科医...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20篇夏红和
  • 10篇陈浩宇
  • 4篇郑康铿
  • 4篇彭坤
  • 3篇严宗辉
  • 3篇朱俊峰
  • 2篇陈伟奇
  • 2篇黄育强
  • 1篇孙丽霞
  • 1篇谢晓露
  • 1篇黄定国
  • 1篇卢玉芳
  • 1篇张琦
  • 1篇李瑾瑜
  • 1篇王海荣
  • 1篇张日平
  • 1篇张铭志
  • 1篇胡建荣
  • 1篇刘昕宇

传媒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华眼外伤职...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眼科学报
  • 1篇Eye Sc...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伤害医学(电...
  • 1篇第十届国际眼...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Meta分析被引量:47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其他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寻找一种能有效降低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电子检索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按对照组手术方式分成4个组,以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的比值比(oddratio,OR)为统计量,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评价发表偏倚的影响。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4篇共27项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的对照组合并OR值(ORs)为0.19,95%CI(0.15,0.25),P<0.01;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ORs为0.12,95%CI(0.08,0.17),P<0.0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组ORs为0.32,95%CI(0.13,0.81),P<0.05;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ORs为0.43,95%CI(0.26,0.71),P<0.0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组ORs为0.21,95%CI(0.10,0.45),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能有效降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的手术方法。
夏红和严宗辉
关键词:原发性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META分析
普拉洛芬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中重度干眼症的患者共21人39只眼随机分配成2组:试验组11人20只眼,给予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用药;对照组10人19只眼使用0.1%氟米龙滴眼液和0.1%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前、用药7 d时分别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平均BUT分别为(2.30±0.92)s、(2.21±0.97)s,2组用药前平均BU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294,P=0.77)。用药1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BUT分别为(5.25±2.95)s、(2.63±1.54)s,2组用药后1周平均BU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BU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别(F=13.76,P=0.001),试验组用药1周的BUT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的主观问卷调查分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0.1%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早期疗效显著,优于0.1%氟米龙滴眼液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
朱俊峰夏红和
关键词:干眼症普拉洛芬滴眼液随机对照试验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和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将眼轴长度≥26mm的轴性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以同时期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21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玻璃体腔内填充16%C,F。或硅油。对比两组黄斑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6.67%(29/30),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0.48%(19/21),两组黄斑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75);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术前为(1.87±0.55),术后为(1.13±0.50);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术前为(2.00±0.54),术后为(1.16±0.5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视力提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P=0.66)。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合并黄斑孔的裂孑L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式,黄斑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高,视力恢复良好。
夏红和陈伟奇陈浩宇
关键词:内界膜剥除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依据经单次玻璃体内注气后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将患者分为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眼均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玻璃体腔注射0.3~0.5 ml C3F8,手术后次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手术后随访时间(15.0±6.0)个月。观察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BCVA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eney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以及手术前后的BCVA差异。结果末次随访时,27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0只眼(74.1%,20/27);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7只眼(25.9%,7/27)。7只眼中,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裂孔重新开放视网膜脱离复发、新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分别为1、4、2只眼;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BCVA稳定、提高分别为14、13只眼。与单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手术前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42、-2.233,P<0.05)。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无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出血、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
史庭坤夏红和黄育强金创柯喜宣张琦廖栩龙陈浩宇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穿孔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在眼球挫伤所致晶状体脱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部分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眼球挫伤致晶状体全脱位或不全脱位者58例(58只眼)行晶状体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91.5±61.4)d,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晶状体脱位范围超过3个象限者30例(51.72%),需行后段玻璃体切除术,其中需重水辅助者8例(13.79%),合并高眼压28例(48.28%)。术后视力(logMAR)为0.76±0.56,优于术前的1.52±0.57(t=9.71,P<0.05)。术后眼压为(14.3±5.4)mmHg,低于术前的(27.5±16.4)mmHg(t=5.95,P<0.05)(1 mmHg=0.133 kPa)。术中1例人工晶状体坠入玻璃体内。术后3例眼压高于21 mmHg,1例出现前房积血。无脉络膜爆发性出血、眼内炎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无明显偏移。结论: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术可用于眼挫伤所致晶状体脱位患者一期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史庭坤金创夏红和黄育强陈浩宇
关键词:晶体半脱位晶体植入眼内
Epi-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的临床疗效
目的:通过比较治疗组Epi-LASIK组与对照组LASIK组及飞秒激光组(IntraLase)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角膜后表面高度(Diff值)及视觉质量等来评价Epi-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的临床疗效。 ...
夏红和
关键词:EPI-LASIK近视散光
文献传递
三种激光矫视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严宗辉夏红和胡建荣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的 meta 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非面向下体位组)、面向下体位(面向下体位组)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 meta 分析。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9篇。其中,非面向下体位组285只眼,其中裂孔直径≤400μm 小裂孔者145只眼,〉400μm 大裂孔者104只眼;面向下体位组303只眼,其中小裂孔者141只眼,大裂孔者124只眼。应用 RevMan 4.2软件对各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相应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合并,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价。结果Meta 分析结果显示,非面向下体位组和面向下体位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比值比(OR)=0.47,95%可信区间(CI )为0.26~0.84;P =0.01]。两组间小裂孔者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5,95%CI 为0.13~1.51;P =0.20);大裂孔者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5,95%CI 为0.17~0.75;P =0.006)。结论黄斑裂孔直径≤400μm 者,是否采取面向下体位对裂孔闭合率无影响;〉400μm 者,采取面向下体位可提高裂孔闭合率。
夏红和陈浩宇彭坤郑康铿
关键词:俯卧位META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特发性MH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43例43只眼。平均年龄(60.46±4.79)岁。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三面镜检查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10gMAR)视力。OCT测量MH最小直径、基底部直径以及手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平均logMARBCVA0.98±0.41。平均MH最小直径、基底部直径分别为(479.53±164.16)、(909.14±278.65)btm。均行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PPV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44±147.46)d。对末次随访时BCVA与MH最小直径、MH基底部直径、患者年龄、手术前BCVA、随访时间及手术后CRT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手术后视力有预测作用的手术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BCVA0.44±0.31;平均CRT(158.79±86.96)μm。单因素相关分析,末次随访时BCVA与MH最小直径、手术前BCVA呈显著正相关(r=0.420、0.448,P=0.001、0.000);与手术后CRT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04);与MH基底部直径、年龄及随访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0.203、-0.015、0.000,P=0.130、0.913、0.9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手术前BCVA对手术后视力的影响程度大于手术前MH最小直径(P=0.008、0.020)。结论特发性MH患眼PPV手术前MH最小直径、BCVA与手术后视力呈显著正相关。
夏红和陈伟奇陈浩宇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11—2021年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断为眼部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培养阳性率、菌群种属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5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12株,占59.77%;革兰阴性菌160株,占30.65%;真菌50株,占9.58%。排名前6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枯草杆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占比分别为31.80%、10.15%、5.56%、4.21%、3.07%和2.87%。表皮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均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但是2017—2021年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27.18%)比2011—2016年的耐药率(7.94%)升高(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也较低。结论: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但是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升高。
朱俊峰谢晓露夏红和姚芬
关键词:眼部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细菌耐药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