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群

作品数:36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6篇儿童
  • 5篇干预
  • 5篇保健
  • 4篇学龄
  • 4篇早产
  • 4篇早产儿
  • 4篇障碍儿童
  • 4篇诊疗
  • 4篇谱系
  • 4篇产儿
  • 3篇学龄前
  • 3篇谱系障碍
  • 3篇家庭
  • 3篇孤独症
  • 3篇孤独症谱系
  • 3篇儿童气质
  • 2篇新生儿
  • 2篇血铅
  • 2篇血铅水平
  • 2篇婴儿

机构

  • 35篇九江市妇幼保...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市耳鼻咽...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解放军171...

作者

  • 35篇孟群
  • 16篇张菊玲
  • 14篇黄肇华
  • 10篇周小芬
  • 9篇涂琳
  • 6篇申波
  • 4篇罗华英
  • 4篇胡华东
  • 3篇刘秋实
  • 3篇静进
  • 3篇张琴
  • 2篇骆霞
  • 2篇宛四海
  • 2篇高鹏
  • 2篇吴小玲
  • 2篇秦珊珊
  • 1篇胡华燕
  • 1篇黄丽辉
  • 1篇王洪通
  • 1篇张巧玲

传媒

  • 5篇中国儿童保健...
  • 4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江西医药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九江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第六届全国佝...
  • 1篇第十届全国儿...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56例高危新生儿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高危儿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的构成比例.方法:以我院2003年2月1日~8月31日出生的1 98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危儿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构成比.结果:高危儿发生率为53.2%,前5位高危因素依次为剖宫产、母亲主(被)动吸烟、脐带绕颈、羊水混浊、高胆红素血症.产前高危因素占58.0%,产时高危因素占27.4%,产后高危因素占14.6%.结论:为减少高危新生儿的发生率,应产、儿科合作,加强围产期保健与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高危因素的认识.
涂琳罗华英张菊玲孟群胡华东周小芬
关键词:高危新生儿高危因素发生率
学龄期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5例诊断分析
2011年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是一种慢性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特点是社会交往困难,局限、刻板的兴趣和活动模式,并常伴有显著的动作笨拙,存在不同程度情绪问题,对儿童精神健康危害甚大。DSM—IV中,AS与孤独症分列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两者存在显著区别,然而人们对于AS的研究和认识程度却较孤独症相差甚远,临床上对这类儿童的早期误诊和漏诊相当普遍。笔者所在科室开设发育行为门诊一年来诊断5例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现分析如下。
孟群静进
关键词: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九江地区城乡2~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影响因素的差别,为针对性开展维生素D缺乏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检的2808例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收集家长自填问卷,分析城乡儿童维生素D缺乏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2808例儿童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26±9.01ng/ml,维生素D缺乏率为6.62%,维生素D不足率为16.77%;其中城区户籍2228例,血清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27±8.88ng/ml,县乡580例,维生素D水平为25.20±9.38n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和农村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5.34%、11.55%(χ^(2)=28.70,P<0.01),城市和农村维生素D不足率分别为15.98%、19.83%(χ^(2)=4.88,P<0.05)。入园(3~6岁)、秋冬季检查、未规律补充维生素D制剂、户外活动<2h/d是城乡儿童维生素D缺乏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既往1年腹泻次数≥3次、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是农村儿童维生素D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需重视九江地区2~6岁儿童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的现象,尤其针对本地区农村儿童维生素D水平低于城区儿童,且不足和缺乏率高于城区儿童,应依据影响因素的差异和特点开展有效防治。
秦珊珊鲍远军黄肇华邵萍孟群
关键词:城乡儿童影响因素
实施早产儿早期干预的对策与思考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早产儿早期干预工作的对策和思考。方法:建立早产儿管理院内协作组,将早产儿134例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71例和常规组63例,进行分阶段的系统跟踪管理,并就管理前后做对比分析。结果:进行早产儿专案管理后早产儿首次接受体检的月龄提前,随诊率提高,随诊彻底。两组小儿1岁半时体格发育情况干预组早产儿体格发育好于对照组,且接近足月常规组儿童。智能发育干预组1岁时MDI比对照组高9分,智力临界1例,对照组智力低下3例;干预组1岁时PDI比对照组高11分,无脑瘫,对照组运动落后6例,脑瘫1例。两组智能发育比较均低于足月儿童常规组,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尤以运动发育为著。结论:早产儿管理院内协作组工作模式使院内多科协作,医护合作,摒弃传统医疗各部门间各自为政,患者无所适从的局面,最大程度地增加早产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提高了随诊率。所运用的综合保健指导方法以健康教育为手段,家庭康复为核心,重视基础保健和神经康复并重,可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
孟群张菊玲周小芬涂琳
关键词:早产儿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回顾总结我院开展小儿脑瘫康复五年三个阶段的方法和效果,探讨对高危儿实行早期干预对防治脑瘫的效果。方法:第一阶段,等患儿上门,患儿年龄大,程度重的多;第二阶段,保健与康复相结合,在系统保健过程中发现异常,及时治疗;第三阶段,高危儿早期干预,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对干预组重点监测,追踪指导。结果:第二阶段早期诊断和超早期诊断率高于第一阶段,两个阶段早期(超早期)诊断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坚持2个疗程以上者增多,正常化人数增多:第一阶段4/47,(8.5%);第二阶段9/58,(15.5%)。第三阶段高危儿早期干预组中枢性协调障碍数在6个月内18例,高于高危儿观察组(11例),经过早期干预到1岁时,干预组无脑瘫发生,观察组有脑瘫7例,其他脑损伤4例。CDCC测试结果干预组MDI≤69的2例(0.7%),PDI≤69的4例(1.4%)明显高于观察组48例(17%)、62例(22%),甚至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4%)、6例(6%)。结论:早期干预能提高(超)早期诊断率,使患儿在最佳时期接受治疗,疗效显著,达到正常化可能性。
李初阳孟群骆霞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诊断率系统保健CDCC
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诊疗及母亲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孟群范杏红黄肇华张菊玲赖学峰申波
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7例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宛四海孟群
关键词:颅骨骨膜下血肿CT
早产儿小学阶段感统失调及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调查早产儿小学阶段感统失调及行为问题,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早产儿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整群抽取九江市城区2所中等规模小学中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2014人,以感觉统合诊断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并评定学生的行为问题及感统失调发生情况。共调查早产儿167名,足月产对照1957名,对两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早产儿小学阶段行为问题及感统失调发生的检出率较足月产对照儿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会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早产儿学龄期行为问题的发生。
孟群周小芬张菊玲涂琳黄肇华刘靖袁帅
关键词:早产小学阶段感统失调儿童
互联网+儿童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和促进的可行性研究
2023年
目的利用互联网不同形式开展0~3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预警征筛查及促进,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健康儿童及家庭,通过制作供家长自行扫码使用的预警筛查问卷二维码、开展线上家长课堂、预警条目进入信息平台并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协助随访等互联网方法开展0~3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预警征筛查及促进。结果妇幼信息平台共收集0~3岁2742例儿童心理行为预警筛查数据,筛查阳性86例,占3.14%;1332例家长通过扫二维码填写问卷完成家庭预警监测,预警筛查阳性47例,占3.53%;专业人员和家长筛查出的预警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家长在手机上完成问卷填写,98.5%的家长能在5 min内完成;1332位家长线上收看“0~3岁儿童心理行为预警和家庭促进”录播课程,收集有效课前及课后问卷920份,其中课前和课后对儿童心理行为预警相关知识的了解分别为128例和783例,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预警阳性的133例儿童,经随访及专科门诊评估和确认,103例(77.4%)均得到及时干预。结论专业人员和家长均可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开展0~3岁儿童心理行为预警筛查,操作简洁,数据收集方便,具备可行性。
孟群秦姗姗黄肇华李鹏飞邵萍
关键词:心理行为
早产儿小学阶段感统失调及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孟群张菊玲黄肇华范杏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