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江

作品数:29 被引量:89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太湖
  • 5篇水体
  • 4篇植物
  • 4篇湖泊
  • 3篇营养化
  • 3篇水质
  • 3篇太湖水
  • 3篇太湖水体
  • 3篇污染
  • 3篇光谱
  • 3篇富营养化
  • 2篇底泥
  • 2篇定滑轮
  • 2篇叶绿素A
  • 2篇藻类
  • 2篇植物根
  • 2篇植物根系
  • 2篇水动力
  • 2篇水环境
  • 2篇水生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莱比锡大学
  • 1篇太湖流域水资...

作者

  • 29篇季江
  • 9篇秦伯强
  • 9篇范成新
  • 9篇胡维平
  • 8篇陈宇炜
  • 8篇陈伟民
  • 7篇高光
  • 5篇杨顶田
  • 5篇张运林
  • 5篇高锡芸
  • 3篇刘元波
  • 3篇陈开宁
  • 3篇朱广伟
  • 3篇濮培民
  • 3篇杨龙元
  • 3篇胡志新
  • 2篇徐永辉
  • 2篇邓建才
  • 2篇谷孝鸿
  • 2篇陈永根

传媒

  • 13篇湖泊科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90
2003年
利用2001-2002年周年太湖全湖不同湖区湖泊光学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并阐述了其变化原因,将太湖与国外一些湖泊进行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太湖的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衰减系数的湖区分布大致为:河口区>五里湖>湖心区>梅梁湾>贡湖>东太湖;由于不同湖区对光学衰减系数影响的主导因素不一样,其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东太湖季节变化不大,湖心区衰减系数秋冬季较大,而梅梁湖区则夏秋较大;衰减系数日变化则表现为中午大,上午和下午小;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主要有逐渐递减和先递减后均匀2种类型;衰减系数的光谱特性表现为在短波部分较大,长波部分较小,670nm处有一相对高值。
张运林秦伯强陈伟民杨顶田季江
关键词:太湖水体辐照度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被引量:71
2007年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分属于11科12属;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挺水植物约占0.29%;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布区连续性好,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沉水植物共有8种,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漂浮植物3种,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刘伟龙胡维平陈永根谷孝鸿胡志新陈宇炜季江
关键词:水生植物优势种影响因素
藻类爆发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NPK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0
2003年
1998~ 2 0 0 0年对太湖梅梁湾的实测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的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NH4+ N和总氮 (TN)、总磷 (TP)含量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最低 ,总含量与叶绿素a呈正相关 ,随着叶绿素a含量上升 ,N、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K的含量与N、P相似 .排污口的 0号点和 6号点的N、P含量相对于湖中心的 8号样点来说极高 ,而且P已不是限制性营养元素 ,在其它水域 ,P依然是限制性营养元素 ,表明微囊藻 (Microcystisspp .)只在TN含量为 1~ 4mg·L-1、TP在 0 .1~ 0 .
杨顶田陈伟民江晶季江曹文熙
关键词:叶绿素ANP微囊藻
太湖底泥内源污染及污泥疏浚研究
范成新胡维平张路濮培民朱育新高光瞿文川陈宇炜王建军胡春华杨龙元季江朱广伟包先明郑超海尤本胜钟继承
本研究以底泥污染-内源负荷-界面机制-疏浚对策为研究主线, 采用自行设计的适合模拟底泥-水界面物质行为研究的循环水浴恒温控制系统研究底泥静态释放、应用独立设计的再悬浮发生装置研究底泥动态负荷、引入国外高精度孔隙水采集装置...
关键词:
关键词:太湖底泥内源污染
一种挺水植物采集与移栽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移栽装置,属于植物机械领域。包括:外环刀、内环刀、转轴、转动柄、钢索、定滑轮、卷扬滑轮、外环刀操作杆、内环刀卡、转动柄卡。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移栽挺水植物时,不会严重损伤挺水植物根系、能够完好保持挺水...
邓建才胡维平季江徐永辉李宽意
青藏高原腹地半混合型湖泊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5
2001年
发现青藏高原腹地的兹格塘错湖(海拔4560 m)是一个半混合型湖泊.分析表明,湖盆地形的屏障因素是导致半混合现象的主要原因,淡水入流的作用次之.作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半混合型湖泊,兹格塘错湖对世界湖泊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为开展湖泊现代过程及纹泥应用研究提供了可能.
李万春李世杰尹宇季江濮培民
关键词:青藏高原
程海的水质状况及咸化趋势被引量:9
1992年
程海又名黑坞海,位于东经100°38—41′,北纬26°27—38′之间,即今云南省永胜县城西南20km处,是横断山区最大的一个内流高山湖泊。长期以来,程海的水量出湖略大于入湖,湖水量逐年减少,水质向咸化方向发展。本文根据1981年5月27日—6月5日对程海的综合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1972年至1981年水质演变情况,对水质状况及成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
胡文英季江潘红玺
关键词:水质
藻华爆发期太湖不同区域沉积物多样性被引量:3
2009年
本研究以藻华爆发期的太湖不同区域沉积物为对象,测定氮、磷和生物量碳等理化性质,并通过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的分子生态学手段,鉴定不同富营养化湖区7个标准采样位点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含量以6#、16#样品最高,且各形态氮和各形态磷的趋势也与总氮、总磷趋势基本一致;生物量碳为6#和16#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其余各位点相近。T-RFLP结果显示,各位点细菌多样性间存在差异,其中16#样品的多样性指数最低,6#、7#和1#较高;在种群组成上各个位点无论是组分还是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另外,所取7个沉积物样品中与氮、磷循环相关的α、β和γ-变形菌纲含量非常丰富,且与硫、铁循环相关的δ-变形菌纲含量也很丰富。
陈楠屈建航李海峰刘伟杰杨金水季江袁红莉
关键词: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太湖梅梁湾冬季湖流特征被引量:7
2004年
2003年元月在盛行西北偏北风的情况下,对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湾进行了面上湖流调查,发现梅梁湾湾口的湖流较为稳定,以向南流为主,且流速相对较大,最大达8cm/s,梅梁湾西岸有稳定的向北流,而从五里湖口至拖山附近的梅梁湾东线湖水由北向南流动,且在中部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再流向北以补偿西岸的向北流,另一支扩散至整个梅梁湾南部,向南流经湾口进入太湖.在梅梁湾东北部,发现有弱辐合中心,该范围内Chl.a和TP、TN的含量明显高于周围水域.从所有点的垂直运动判断,梅梁湾水流以弱上升运动为主,大小为2cm/s以下.从水量平衡分析,以梅梁湾流入太湖为主要特征,水量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的五里湖和直湖港及武进港.
罗潋葱秦伯强朱广伟张运林季江
关键词:湖流水动力太湖底泥悬浮物浓度
太湖北部滨岸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观测研究被引量:34
2002年
1997- 1999年连续 3年对太湖北部围隔实验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过程的观测表明 ,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滨岸水域 ,通过实施围隔保护等途径 ,土著水生高等植物如荇菜、菱等能够在次生裸区水域自然修复生长 .1998年夏季荇菜、菱种群覆盖面积分别达到围隔保护区总面积的 14.3%和 12 .7% .伴生种群有马来眼子菜、狐尾藻和苦草等 .分析了人为刈割、水产养殖对水生高等植物自然修复进程的影响 .
杨龙元梁海棠胡维平季江陈伟民濮培民蔡启铭
关键词:自然修复水生高等植物太湖狐尾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