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家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31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组构
  • 4篇古地理
  • 4篇磁组构
  • 3篇组构特征
  • 3篇陆区
  • 3篇磁组构特征
  • 2篇单因素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第四纪
  • 2篇第四纪地层
  • 2篇岩相
  • 2篇岩相古地理
  • 2篇元素地球化学
  • 2篇重矿物
  • 2篇晚第四纪
  • 2篇晚第四纪地层
  • 2篇物源研究
  • 2篇南黄海
  • 2篇矿物

机构

  • 13篇同济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5篇张家强
  • 12篇李从先
  • 6篇丛友滋
  • 3篇杨守业
  • 3篇范代读
  • 2篇王国力
  • 2篇鲍志东
  • 2篇冯增昭
  • 2篇陈庆强
  • 2篇金振奎
  • 1篇张桂甲
  • 1篇韩国忠

传媒

  • 4篇古地理学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沉积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的磁组构特征及沉积环境被引量:3
1999年
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磁组构分析表明,与苏北海域辐射沙洲一样,砂体也形成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沉积物在辐聚辐散的潮流场中经潮流、波浪作用,K、P值普遍较大,在垂向和横向上变化显著,可能是沉积动力增强的反映。P、F值相关性较好,而P、L值之间的相关性差,反映沉积环境较稳定。q值小,以正常沉积为主,出现q>07的风暴事件沉积。
范代读张家强李从先
关键词:磁组构冰后期沉积环境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被引量:72
2000年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黄河影响范围明显大于长江。长江仅由个别狭窄的汊道提供有限的物质而影响范围较小。古长江主流并未由琼港地区入海 ,而携带大量物质建设潮成砂体。最近 2 0 0 0年来本区沉积物主要由黄河提供。分析表明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沉积物物源判别时 ,可有效的避免水动力因素影响 。
杨守业李从先张家强
关键词:冰后期古地理演化沉积物物源元素地球化学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及潜在环境问题被引量:25
2000年
根据钻孔的沉积相序将长江三角洲分为三角洲主体、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等 3个基本的地层分区 ,鉴于两翼前缘和后缘的相序具有很大差异 ,因而两翼均划分出前缘和后缘 2个亚区。地层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与沉积层有关的潜在环境问题和灾害的分布 ,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的后缘为地面沉降发育区和潜在发育区 ,北翼的前缘为地下海水入侵的潜在发育区 ,三角洲主体是污染江水的潜在渗滤区 。
李从先范代读张家强
关键词:环境问题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被引量:16
1998年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和海域辐射沙洲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苏北南黄海潮成沙洲体系。在众多钻孔资料和地质雷达探测基础上,重点对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进行了沉积磁组构和重矿物分析,证明古潮成沙体属海退层序,是在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以长江、黄河泥沙为主的沉积物质通过沿岸搬运进入早已存在的辐聚辐散潮流场后经潮流沉积和塑造形成的。早期沉积物质主要来自长江,晚期则主要为长江和黄河的联合供沙。认为苏北古潮成沙体是全新世中后期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张家强李从先丛友滋
关键词:沉积动力环境重矿物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被引量:64
1999年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3期的海平面下降,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漫滩—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历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3期、δ^(18)O2期和δ^(18)O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 500~800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
李从先陈庆强范代读张家强杨守业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沉积相古地理古气候
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被引量:23
1999年
典型钻孔的层序地层、沉积磁组构、碎屑矿物等的分析资料以及古河谷的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表明,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是全新世海退以来形成的,辐聚辐散的潮流和长江、黄河的供沙是其主要发育条件.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是南黄海固有的,至少在苏北亚近代潮成沙体发育之初就已存在.大河供沙主要发生在全新世海退期,海退前长江不可能向苏北岸外海域大量供沙,更不可能在港岸外形成三角洲.潮成沙体的演变主要受长江、黄河的供沙率控制,大致经历了雏形发育、高速建设、动态调整等3个阶段.
张家强李从先丛友滋
关键词:发育条件南黄海泥沙
水成沉积与风成沉积及古土壤的磁组构特征被引量:27
1999年
晚第四纪水成沉积、风成沉积、古土壤等的磁组构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磁组构特征。一般地,水成沉积的体积磁化率K受物源和水动力因素控制,P和F均>1.02,q<0.5;风成沉积的K受物源控制,内陆黄土的K明显高于沿海黄土及海岸风沙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0.55;古土壤的K受母质沉积类型和成土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内陆古土壤的K偏高,沿海古土壤的K偏低,内陆古土壤的K远高于沿海古土壤的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在0.5左右。运用典型沉积的磁组构特征对比分析未知沉积物,可以得到未知沉积物的物源、沉积过程和环境信息。
张家强李从先丛友滋
关键词:风成沉积古土壤磁组构沉积环境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被引量:29
1998年
通过289口钻孔资料的分析,以下切河谷底部的侵蚀面及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为层序界面,据此将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古河谷和古河间地的层序界面埋深相差较大,但所划分的三个层序在横向上可以进行对比,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存在古河谷相序和古河间地等两类相序以及四种层序组合方式,其中三期古河谷充填层序具有套叠式结构,证明古河谷的发育具有继承性,且规模逐渐缩小,长江晚第四纪古河谷经历了“下切—充填—海泛—三角洲进积—再下切”
张家强张桂甲李从先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地层学
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物源和形成过程
张家强
标志沉积层磁组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被引量:9
1997年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区域埋藏古土壤、潮坪、长江下游河道漫滩、舟山滨岸风成沙丘、南京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体的磁组构测量统计分析,取得了各自的标志特征。该标志特征揭示出,舟山滨岸风成沙丘与南京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的搬运介质能量位相基本一致,其物源来向却显示出巨大差异;上述两类沉积体与上述现今潮坪、河道漫滩沉积体的搬运介质能量位相及物源来向均显示出绝然不同的标志特征。然而漫滩物源来向与南京黄土的物源来向却有众多相似之处;上述区域埋藏古土壤搬运介质的能量位相及物源来向与滨岸潮坪的相似,与舟山及南京的风成沉积相差甚远。上述标志特征揭示表明,其埋藏古土壤母质沉积与该区域风介质搬运及物源来向之间存在明显不同,却与水介质搬运及物源来向存在着亲缘关系。
丛友滋韩国忠张家强陈庆强李从先
关键词:沉积层磁组构古环境意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