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智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下蜀黄土
  • 4篇风沙
  • 3篇生态
  • 3篇粒度特征
  • 3篇风成堆积
  • 3篇赣北
  • 3篇冰期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断面
  • 2篇血吸虫
  • 2篇元素地球化学
  • 2篇生态经济区
  • 2篇鄱阳湖
  • 2篇鄱阳湖生态
  • 2篇鄱阳湖生态经...
  • 2篇鄱阳湖生态经...
  • 2篇吸虫
  • 2篇末次冰期
  • 2篇末次间冰期

机构

  • 15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江西省地质矿...
  • 1篇宜春中学

作者

  • 15篇张智
  • 10篇贾玉连
  • 3篇彭学敏
  • 3篇唐启强
  • 2篇王野乔
  • 2篇廖富强
  • 2篇王朋岭
  • 2篇万智巍
  • 2篇蒋梅鑫
  • 2篇赵安
  • 2篇凌光久
  • 2篇王鹏岭
  • 1篇刘肖利
  • 1篇张静然
  • 1篇陈逸珺
  • 1篇齐述华
  • 1篇胡碧松
  • 1篇于玲玲
  • 1篇张刚刚
  • 1篇张智

传媒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鄱阳湖地区芙蓉-周溪断面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赣北鄱阳湖地区沙山南缘的下蜀土,从北到南尽管颜色上有所加深,但地层性状与沉积学特征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超覆在不同时代、成因的基岩或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遭受侵蚀切割的古地貌之上;结构均为均质、无层理、(棱)块状结构;在山前、...
张彪刘伟张智
关键词:下蜀土粒度特征
鄱阳湖区南昌县血吸虫疫情空间分布及其流行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南昌县是鄱阳湖沿岸血吸虫流行区最主要的区域之一,是江西省血防工作的重点区域。结合疫水接触强度、村内耕牛数量、村到鄱阳湖边界的距离、村内湖岸线的长度等数据,通过传统线性回归、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空间误差回归模型研究了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疫情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流行因素。结果表明:1)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疫情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部鄱阳湖沿岸、赣江流域沿岸等村域,疫水接触强度空间分布与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2)单因素分析表明村内居民的疫水接触强度、村内耕牛数量、村内湖岸线长度、村到鄱阳湖边界的平均距离与病人数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病人数和行政村到鄱阳湖沿岸的距离呈负相关性;3)3种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居民的疫水接触强度、村内耕牛数量、村到鄱阳湖边界的距离是影响南昌县血吸虫病人数分布的主要因子,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1%。
唐启强张智赵安张刚刚
关键词:血吸虫
基于GIS的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域综合探测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测江西省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范围。方法收集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率数据,采用ArcGIS 9.2软件中空间聚集性分析、全局自相关以及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图,描述不同空间距离尺度下的血吸虫感染率自相关指数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况,以代表性的距离为空间关系参数,对研究区域的血吸虫感染率热点区域进行探测。结果2009年研究区域内的血吸虫感染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从自相关系数图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1 900、2 600、3 800 m和5 000 m时出现了波峰;结合研究区域地理环境,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5 000 m的血吸虫病热点区域更符合实际,存在2个热点区域和2个次热点区域。结论空间聚集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更加精确地探测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域。
唐启强张智黄潮清赵安胡碧松
关键词:血吸虫病GIS
末次间冰期以来赣北鄱阳湖地区风沙—风尘体系研究
末次间冰期以来,长江中游特别是赣北鄱阳湖地区砂山、黄土发育。关于这两套地层研究成果众多,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鄱阳湖地区黄土状土与长江下游(安徽、南京等地)黄土之间的差别关注较少;长江中游地区砂山砂与其下风向的黄土之间空间联...
张智
关键词:黄土地貌粒度分析
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物源、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
张智廖富强贾玉连曹向明万智巍王野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模型,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网格维和关联维。研究表明:(1)南昌市和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明显(集聚维数分别为1.042 5和1.151 6),前人认为该区域城市体系具有双核结构特征,集聚维数的测算从城市自组织演化角度印证了该论点;(2)研究区城市体系在空间上以线(如公路、铁路)为轴线展布(容量维(1.035 6)、信息维(1.07)、关联维D→1),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达性良好(牛鸦维数比Q=0.941 6);(3)区域内城市体系系统演化动力比较单一(D1≈D0),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明显受到鄱阳湖平原水陆生态系统的驱动。
刘肖利张智贾玉连齐述华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对长江中下游彭泽定山—太平地区黄土进行元素分析,并将结果与黄土高原黄土、长江下游等地典型风成堆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元素P、Na、Ca亏损明显,Ti、Fe等为残留富集;断面上黄土脱Ca、Na过程明显,正朝着脱K去Si富Al趋势发展;元素变化率特征,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主要元素的迁移顺序如下:Ca>P>Na>Mg>Mn>K>Si>Al>Fe3+>Ti。(2)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风化强度属于中等风化强度,与其他地区风成沉积在风化强度由弱到强上构成如下序列:洛川黄土<镇江黄土<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宣城风成红土。研究区黄土风化强度略强于镇江黄土,主要是由二者地形条件决定的排水条件造成。(3)研究区稳定元素组成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风成沉积,指示定山—太平地区沙山砂、黄土可能来自统一的物源区即其上风向的长江河漫滩平原。
张智贾玉连彭学敏凌光久王鹏岭
关键词:风成堆积
近百年来鄱阳湖南部湿地景观生态格局演变被引量:6
2018年
百年尺度上的景观生态格局演变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鄱阳湖南部湿地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了解湖区湿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驱动因素。选取湿地分布较为集中的鄱阳湖南部作为典型区域,基于1930年代军事地形图、1979年和2015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定量重建了近百年来3个时期的鄱阳湖南部湿地空间分布及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鄱阳湖南部地区总体湿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即从1930s的1 386 km^2增加至1970s的1 655 km^2,随后减少至2010s的1 129 km^2,当前湿地面积较1970s减少了约31.8%。受城市化等外部驱动因素影响,近百年来研究区湿地密度变化空间差异显著,主要体现为研究区西部密度值下降、东部密度值上升;湿地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水面减少、陆地增加。NP(斑块数)在1930s—1970s期间呈下降趋势,在1970s—2010s期间呈增加趋势;PD(斑块密度)在2010s达到最大值(0.376);LPI在近百年间呈逐步下降趋势,2010s相较于1930s下降了52.8%左右,呈现出破碎化的趋势;AI(聚集度指数)在1970s达到最大值(89.357),但是LSI(景观形状指数)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近百年来鄱阳湖南部湿地斑块的形状出现简单化的趋势。
万智巍连丽聪贾玉连张智蒋梅鑫
关键词:鄱阳湖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释光法)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 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王昕梅张智张智贾玉连贾玉连王野乔
关键词:黄棕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60年极端温度事件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6站逐日气象数据,建立了该区1952~2011年近60a极端温度事件演化序列。研究表明:(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极端高、低温事件线性趋势分别为0.4、-2.7d/10a;冷、热日持续指数线性趋势分别为-0.4、-2.4d/10a;(2)近60a间,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极端温度事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高频数(不稳定阶段)和低频数(稳定阶段)。其中极端高温事件和热日持续指数两个阶段分别为:1952~1979年和1980~2002年;极端低温事件和冷日持续指数两个阶段分别为:1952~1985年和1986~2007年;(3)近60a以来,极端高温事件和热日持续指数在1970s晚期至1980s初期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前主要表现为叠加在弱准12~13a周期下的强准7a周期,之后主要表现为准9a周期,并有不连续的4~5a周期;极端低温日数和冷日持续指数周期性在1950s~1990s表现为弱11~12a周期,1970s晚期至1990s则表现为弱准5a周期;(4)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极端低温事件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对冬季风强度的敏感响应,极端低温事件的高频数(强烈波动)主要发生在强冬季风背景下,弱冬季风条件下则出现相反情况。而极端高温事件与夏季风强度关系复杂的多,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张智贾玉连王鹏岭唐启强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极端温度事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