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贵斌

作品数:33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襄阳市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10篇缺血
  • 10篇周期
  • 10篇细胞周期
  • 8篇肉毒
  • 8篇肉毒毒素
  • 7篇脑缺血
  • 7篇A型肉毒毒素
  • 6篇蛋白
  • 5篇动脉
  • 5篇细胞周期调控
  • 4篇灶性
  • 4篇神经痛
  • 4篇颅内
  • 4篇颅内动脉
  • 4篇经痛
  • 4篇激酶
  • 4篇灌注
  • 3篇动脉瘤
  • 3篇动脉瘤性

机构

  • 2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33篇张贵斌
  • 11篇王伟
  • 10篇丁旭东
  • 10篇谢敏杰
  • 10篇周佩洋
  • 10篇徐运兰
  • 10篇宋金辉
  • 8篇陈华先
  • 8篇王璞
  • 7篇洪艳
  • 7篇黄瓅
  • 7篇王萍
  • 6篇田代实
  • 6篇冯玉华
  • 5篇王守安
  • 5篇王普清
  • 4篇喻志源
  • 4篇丁志刚
  • 4篇曹治华
  • 4篇杨军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湖北医药学院...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影响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行动脉瘤栓塞术的随访资料完整的55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以及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探讨可能影响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以上,31例(56.4%)完全恢复,19例(34.5%)部分恢复,5例(9.1%)无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的相关因素是术前麻痹程度(OR=5.366,95%CI:1.253~22.974,P=0.024)、术前麻痹时间(OR=5.518,95%CI:1.398~21.774,P=0.015)、甲钴胺治疗与否(OR=6.988,95%CI:1.659~29.431,P=0.008)。 结论 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可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好转,术前不全麻痹、术前麻痹时间短、使用甲钴胺治疗是影响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的相关因素。
王守安李承晏张贵斌周佩洋王璞杨军冯玉华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栓塞
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4例慢性偏头痛患者应用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进行颅周肌肉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止痛药使用情况及恢复状况,并行VAS、MIDAS及SF-36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慢性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治疗前减少(P<0.01),疗效可维持至少3月,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颅周肌肉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宋金辉丁旭东肖红琼黄瓅张贵斌
关键词:彩色超声水囊慢性偏头痛A型肉毒毒素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TPPU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可溶性表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i)TPPU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血脑屏障(BBB)破坏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制作MCAO模型)、TPPU组(于MCAO术前24 h、缺血再灌注后0、24及48 h经大鼠尾静脉注射TPPU),各15只。Garci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情况;TTC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估脑水肿程度;伊文氏蓝(EB)法检测BBB通透性;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BBB相关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PPU能够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1),减小脑皮质梗死体积,减少EB向脑组织渗漏,减轻血管性脑水肿,减轻MCAO后BBB紧密连接蛋白的丢失(均P<0.05)。结论:TPPU能够保护MCAO大鼠BBB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胡晓静张贵斌谢敏杰
关键词: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脑缺血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 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周佩洋高平王普清曹治华王璞黄瓅冯玉华张贵斌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舒血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l)联合舒血宁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A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一组给予GM1静脉滴注(静滴),每次100mg,每日1次(单用组);另一组联用GM1和舒血宁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联用组);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联用组C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均显著降低,GCS评分、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平均血流量(Qmean)、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后联用组CSS、NSE、MDA显著低于单用组[CSS评分(分):11.20±1.78比16.24±1.95,NSE(μg/L):13.17±1.00比17.68±1.84,MDA(μmol/L):4.14±0.49比5.61±0.50,均P〈0.05j,GCS、NGF、NTF、GSH—Px、CAT、SOD、Vmax、Vmin、Vmean和Qmean均显著高于单用组[GCS评分(分):13.68±1.85比12.01±1.76,NGF(ng/L):88.10±8.83比68.13±7.16,NTF(μg/L):5.13±0.38比3.71±0.30,GSH—Px(U/L):128.13±8.07比103.90±6.58,CAT(U/L):25.74±2.15比19.43±1.84,SOD(μU/L):94.36±8.00比77.29±7.34,Vmax(cm/min):48.23±3.36比43.17±2_88,Vmin(cm/min):8.11±0.76比6.85±0.64,Vmean(cm/min):18.69±1.37比15.60±1.24,Qme
丁志刚王青松周佩洋张贵斌
关键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舒血宁脑梗死急性神经功能
AQP4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的相关研究
2015年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分析AQP4基因外显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以及其在视神经脊髓炎(NM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4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NMO及高危综合征组25例,多发性硬化组(MS)40例,脑梗死组(CI)40例,正常对照组(NC)40例。对所有入选对象的全血DNA进行AQP4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分析,并通过特异性的定点诱变技术对携带AQP4基因表达序列的p EGFP质粒进行定点诱变,根据相应SNP位点突变生成相应突变质粒,脂质体转染法将相应质粒转染细胞建立抗AQP4抗体检测细胞株。根据相关统计学数据分析AQP4突变位点细胞株与滴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在NMO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结果:NMO组发现SNP位点2个,位于2号外显子,突变位点为R108T及I110N。3、4号外显子区域未发现SNP位点,多发性硬化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未发现相应的单核苷酸位点。组间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抗体滴度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SNP位点突变可能会导致表达蛋白一级结构发生微小的但却可以改变其抗原性的变化,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不同可能是导致不同突变组间滴度差异的原因,推测基因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NMO的发病机制。
王青松王璞宋金辉丁志刚李小龙周佩洋杨军郝世胜张贵斌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病机制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月、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神经病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使用止痛药物情况及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陈华先吴冬云张贵斌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
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红外偏振光治疗组(A组)运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肉毒素治疗组(B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疱疹后神经痛,联合治疗组(C组)同时应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患部和肉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严重程度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与C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1),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SF-MPQ及SF-36评分分别与A组、B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相应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陈华先王汉吴冬云张贵斌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比较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异常激活和动态变化。结果缺血后大脑皮层中神经元24h时即发生明显细胞周期变化,而3d时进入细胞周期的星形胶质细胞才明显增加;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却先于神经元进入细胞周期,于24h时细胞周期即发生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两者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性互不相同,并且不同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性也有不同,脑缺血后2种细胞均出现细胞周期的异常激活。
王萍王伟谢敏杰喻志源徐运兰张贵斌田代实谢大兴
关键词:细胞周期脑缺血流式细胞术
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栓塞手术前后的临床特点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栓塞手术前后的临床特点,为今后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开展的“考察甲钴胺对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中的55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特点及术后恢复特点。结果(1)术前完全麻痹组患者与部分麻痹组患者的动眼神经麻痹时间分别为(12.24±5.33)d和(8.90±3.5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55例患者中31例完全恢复(56.36%),19例部分恢复(34.55%),5例(9.09%)随访1年无变化。好转者中大部分病例(41/50)在动脉瘤栓塞术后3月内开始好转,其中术后30d内开始好转者与术后30d后开始好转者获得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3131例完全恢复者中,术后6月内完全恢复25例(80.65%),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30例(96.77%),1年后完全恢复1例(3.23%);从开始恢复至完全恢复持续时间〈3月者24例(77.42%),〉3月者7例(22.58%)。(4)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过程是:提上睑肌最先恢复,之后是内直肌、上直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部分恢复患者常遗留有上视时复视及瞳孔异常。结论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是否完全麻痹与术前动眼神经麻痹时间显著相关。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可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好转。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较早开始恢复者更易获得完全恢复。患者先发生瘫痪的肌肉常常后恢复。
王守安张贵斌周佩洋王璞杨军冯玉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栓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