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嫣红

作品数:39 被引量:252H指数:9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2篇结肠
  • 10篇结肠炎
  • 9篇溃疡
  • 9篇肠病
  • 8篇克罗恩
  • 8篇克罗恩病
  • 8篇溃疡性
  • 8篇溃疡性结肠炎
  • 7篇炎症
  • 6篇炎症性
  • 6篇炎症性肠病
  • 6篇疗效
  • 4篇黏膜
  • 4篇免疫
  • 3篇血清
  • 3篇英夫利昔单抗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临床疗效
  • 3篇内镜
  • 3篇坏死因子

机构

  • 31篇同济大学
  • 4篇上海市第十人...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上海铁道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39篇施嫣红
  • 19篇刘占举
  • 10篇郭传勇
  • 6篇翁韵
  • 5篇刘恒辂
  • 5篇汤茂春
  • 4篇申振宇
  • 4篇王俊珊
  • 3篇赵玉洁
  • 3篇沈通一
  • 3篇刘嫦钦
  • 3篇陶春华
  • 3篇徐晓蓉
  • 3篇黄林生
  • 2篇夏玉敬
  • 2篇林辉
  • 2篇钟敏章
  • 2篇徐辉雄
  • 2篇蒋晓峰
  • 2篇刘畅

传媒

  • 13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胃肠病学
  • 3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药品评价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消化内镜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酪酸梭菌对克罗恩病炎症及肠屏障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IFX)联合酪酸梭菌对克罗恩病(CD)患者炎症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44例轻至中度CD患者随机分组,剔除3例,剩余观察组21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IFX治疗(第0,2,6,14,22和30周,5 mg/kg,注射一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40mg,一天三次),疗程30周。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肠屏障功能、炎症活动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克罗恩病炎症活动指数(CDAI)、C-反应蛋白(CRP)、血沉(ERP)及血内毒素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炎症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毒素及尿L/M比值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菌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明显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明显升高(P<0.05);在属水平,观察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明显降低(P<0.05),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相位弧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丰度升高(P<0.05)。通过LEfSe分析发现观察组特征性菌群为梭菌纲(c_Clostridia)、梭菌目(o_Clostridiales)、瘤胃球菌科(f_Ruminococcaceae)、g_Erysipelotrichaceae incertae sedis、纺锤链杆属(g_Fusicatenibacter)、柯林斯菌(g_Collinsella)、摩根氏菌属(g_Morganella)、红蝽杆菌目(o_Coriobacteriales)、红蝽菌科(f_Coriobacteriaceae)、丹毒丝菌纲(c_Erysipelotrichia)、韦荣球菌科(f_Erysipelotrichaceae)和丹毒丝菌目(o_Erysipelotrichales),对照组为颗粒链菌属(g_Granulicatella)、肉杆菌科(f_Carnobacteri-aceae)。结论IFX联合酪酸梭菌可有效改善轻中度CD患者的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并且可降低克罗恩病患者的炎症活动指数。
施嫣红黄林生沈通一沈通一王俊珊
关键词:克罗恩病英夫利昔单抗酪酸梭菌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
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狭窄
2017年
子宫内膜异值症足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寓内膜组织存在于宫腔以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病变可以波及盆腔组织和器官,也呵发生于腹腔、胸腔、四肢等处,其临床表现有时与病变程度很不相符。现回顾分析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情况。
赵玉洁陆秋艳汤茂春施嫣红周东雷冯林锦赵文荣刘占举孙晓敏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乙状结肠病变程度内膜组织盆腔组织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疗效及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肝损害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给予常规治疗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42例仅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患者检测肝功能、胰酶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胰酶均有好转,但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TNF-α、IL-6下降明显。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申振宇孙斌周逸群施嫣红陶春华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肝疾病谷胱甘肽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调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调控功能。方法20例正常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两组机体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IL-6、IL-8、TNF-α水平较正常组则明显升高(P<0.001)。结论细胞因子在UC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嫣红刘华郭传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n=27);对照组单纯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n=25),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活动指数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活动指数:治疗组为7.85±2.93,对照组为7.68±2.88,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活动指数治疗组为1.56±1.78,对照组为3.64±2.50,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了(P<0.001),但治疗组临床活动指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完全缓解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对照组完全缓解11名,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也优于与对照组,两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利于临床症状的好转,提高临床疗效。
施嫣红黄培新郭传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综合疗效
炎症性肠病的肠内、肠外营养被引量:5
2019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主要累及消化道,病情易反复迁延因消化吸收不良、丢失消耗增加、摄入减少、药物及手术等各种原因,无论是在疾病活动期还是缓解期,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施嫣红刘占举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营养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1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美沙拉嗪治疗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1个月,留取治疗前后新鲜粪便样本,并采用16SrRNA细菌检测技术鉴定肠道菌群。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没有发生改变,菌群的多样性增高。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丰度增高,而变形菌门的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Actinobacillus和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下降,Veillonella、Clostridium XIVa、Blautia、Proteus、Flavonifractor等的丰度增高(P<0.05)。通过Lefse分析发现c_Gammaproteobacteria和p_Firmicutes是患者治疗前后的特征性菌群。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可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在常规治疗中添加益生菌可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黄林生沈通一沈通一施嫣红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枯草芽胞杆菌肠道菌群
5-羟甲基胞嘧啶在结肠腺瘤癌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探索5-羟甲基胞嘧啶(5-hmC)在结肠腺瘤癌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结肠腺瘤组织(轻度异型增生组,n=24)、结肠原位癌组织(重度异型增生组,n=24)及瘤/癌旁正常组织(对照)标本,检测特定靶向DNA序列(修复基因h MLH1片段)的5-hmC和5-甲基胞嘧啶(5-mC)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织相比,重度异型增生组与轻度异型增生组组织中5-hmC的相对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重度异型增生组较轻度异型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455,P<0.01)。5-hmC相对含量<0.165时,预测结肠腺瘤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的灵敏度为62%,特异度为92%(AUC=0.125,P<0.01)。重度异型增生组与轻度异型增生组中5-mC的相对含量均表现出明显上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4,P>0.05)。结论结肠腺瘤轻度异型增生发展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的过程中,组织中修复基因h MLH1片段的5-hmC含量逐渐减少是结肠腺瘤癌变的早期指标,5-hmC有望成为结肠腺瘤癌变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林辉郭欢施嫣红赵玉洁刘锋华陆秋艳
关键词:结肠腺瘤癌变标志物
肠道免疫应答和微生物调节异常诱导肠黏膜炎症发生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
刘占举陈红旗冯百岁郑鹏远赵玉洁林辉汤茂春徐晓蓉施嫣红刘嫦钦陈腾飞邬瑞金
该项目属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和生物免疫靶向治疗领域。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肠道异常免疫应答、肠道微生态调节异常、肠黏膜屏障缺损、持续肠道感染等有关。临床上使用针对促炎症因子分子的生物靶向免疫...
关键词: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6年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疾病。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免疫功能紊乱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和预防。
施嫣红郭传勇
关键词:炎症免疫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