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举
- 作品数:272 被引量:1,22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 白细胞介素-2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免疫病理调节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其中肠黏膜组织免疫病理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 陈腾飞刘占举
- 关键词:免疫病理机制炎症性肠病白细胞介素-21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 胶囊内镜与小肠CT成像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9年
-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CD)是影像学检查的难点。近年来,胶囊内镜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小肠CD。目的:探讨胶囊内镜与小肠CT成像(CTE)在小肠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2018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小肠CD患者,比较胶囊内镜与CTE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结果:胶囊内镜与CTE总体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85. 7%,P> 0. 05),但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优于CTE(89. 3%对42. 9%,P <0. 05),尤其是对空肠病变的诊断(96. 4%对21. 4%);两者对回肠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78. 6%,P>0. 05)。CTE在病变定位以及发现肠外病变、结肠病变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两者联合应用,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可达100%。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病变检出率与CTE相当,诊断准确性则明显优于CTE,尤其是对于空肠病变。两者联合应用在小肠C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 钟颖孙晓敏刘占举徐梅琳张秋琴
- 关键词:胶囊内镜检查CROHN病小肠
- C反应蛋白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活动性的评价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对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52例活动性和43例缓解期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CRP、血沉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水平及关系,比较临床严重程度对CRP的影响。结果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P<0.05);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CRP浓度亦明显高于轻度炎症性肠病患者(P<0.05)。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严重程度与血清CRP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5),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CRP与MPV水平呈负相关(r=0.46,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能反映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严重程度。
- 崔静徐刚刘占举
- 关键词:C反应蛋白炎症性肠病活动性
- 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0例CHB肝组织中B7-H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30例CHB肝组织中18例(60%)肝组织中B7-H1表达阳性,11例正常人肝组织无表达。B7-H1分子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RT-PCR结果与其一致。结论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中明显增高,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相关,提示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成为判断乙肝活动强弱的一个指标。
- 孙趁意唐芙爱刘占举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B7-H1纤维化
- 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h17/Treg细胞分化和平衡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背景:免疫因素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雷公藤多甙对IBD有良好疗效。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h17/Treg细胞分化和平衡的影响。方法:建立TNBS-乙醇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予0.9%NaCl溶液(模型组)、雷公藤多甙和美沙拉嗪灌胃干预,2周后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评估。提取各组肠系膜淋巴结单个核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的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炎症状较重,DAI评分以及黏膜损伤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雷公藤多甙组和美沙拉嗪组(P<0.05),两种药物对结肠炎症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雷公藤多甙组肠系膜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上清液中的IL-23、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雷公藤多甙还可降低IL-6水平(P<0.05)。美沙拉嗪组TGF-β水平显著高于雷公藤多甙组(P<0.05);两种药物对IFN-γ水平均无影响(P>0.05)。美沙拉嗪可显著下调结肠组织IL-6表达(P<0.05)。结论:抑制Th17细胞分化、促进Treg细胞分化以调节Th17/Treg失衡可能是雷公藤多甙对IBD的治疗机制之一。
- 戴媛媛高寒刘嫦钦刘占举孙晓敏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雷公藤多甙TH17细胞
- 阿托莫兰对小儿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探讨阿托莫兰针剂(即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小儿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小儿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阿托莫兰静脉治疗,经过14—28d后,检查上述患者肝功能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阿托莫兰治疗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均有显著降低,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结论 阿托莫兰可明显改善小儿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可有效地缓解疾病发作。
- 张春景刘占举孟祥云
- 关键词:小儿乙肝病毒肝炎还原型谷胱甘肽
- Th17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Th17细胞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与Th1和Th2细胞亚群无关的新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其分化调节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可以清除特定的细胞外病原体起到保护作用,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又可导致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炎症性肠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清,但研究发现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在肠道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而Th17细胞的发现有助于解释一些Th1/Th2轴中的异常现象,更好的认识Th17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
- 杨丽刘占举
- 关键词:TH17细胞炎症性肠病
- 肠内外营养对重度克罗恩病患者身体成分和疾病活动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背景:营养不良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常见于克罗恩病(CD)患者。部分肠内营养与部分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是重度CD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对重度活动期CD患者身体成分和疾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重度活动期CD患者纳入研究。入院后在抗感染和诱导缓解治疗的同时给予部分肠内营养与部分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评估入院时以及治疗1、2、3周后营养状况、身体成分指标和疾病活动性的变化。结果:入院时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00%,其中90.3%为重度营养不良。经3周规范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度营养不良占比显著降低(34.7%对90.3%,P<0.05),体质量、体质指数、肌肉量、脂肪量、蛋白质含量、基础代谢率等身体成分指标逐渐改善(P<0.05),疾病活动性由重度活动逐渐向中、轻度活动过渡(P<0.05)。结论:重度活动期CD患者采用肠内、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指标,降低疾病活动性,促进疾病缓解。
- 陈亚梅王谊江春华熊双双刘占举
- 关键词: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CROHN病身体成分疾病活动性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1年
- 炎症性肠病(IBD)为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其中基于单细胞水平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大大推进了对IBD发病机制、治疗等的认识。本文就近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IB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新药物的开发提供指导。
- 姚尧王丹丹耿丽张哲冯百岁刘占举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间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策略被引量:1
- 2014年
-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随着对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从传统的抗炎药物选择,逐步过渡到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治疗。
- 刘占举
- 关键词:克罗恩病药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免疫抑制剂右半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