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

作品数:314 被引量:1,36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8篇期刊文章
  • 66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8篇医药卫生
  • 4篇政治法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军事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09篇动脉瘤
  • 87篇血管
  • 83篇动脉
  • 78篇颅内
  • 76篇手术
  • 48篇栓塞
  • 47篇颅内动脉
  • 47篇颅内动脉瘤
  • 38篇外科
  • 36篇出血
  • 35篇显微手术
  • 32篇诊治
  • 31篇入路
  • 26篇脑血
  • 24篇血管内栓塞
  • 24篇血管内治疗
  • 24篇脑血管
  • 23篇手术治疗
  • 20篇血管造影
  • 20篇造影

机构

  • 257篇广州军区武汉...
  • 37篇中国人民解放...
  • 2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0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福建省立医院
  • 6篇郑州大学第二...
  • 5篇佛山市第一人...
  • 5篇同济医科大学...
  • 4篇武汉理工大学
  • 4篇黄梅县人民医...
  • 3篇西门子(中国...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湖北省新华医...
  • 2篇安阳市第六人...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杭州市萧山区...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12篇李俊
  • 203篇马廉亭
  • 134篇杨铭
  • 133篇潘力
  • 113篇秦尚振
  • 112篇徐国政
  • 101篇龚杰
  • 99篇陈刚
  • 68篇余泽
  • 62篇胡军民
  • 61篇张新元
  • 50篇姚国杰
  • 38篇张戈
  • 29篇李欢欢
  • 27篇盛柳青
  • 26篇杜浩
  • 23篇李爱冰
  • 21篇向伟楚
  • 19篇张小征
  • 17篇李国栋

传媒

  • 87篇中国临床神经...
  • 15篇中华神经外科...
  • 1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0篇临床外科杂志
  • 10篇第16届中南...
  • 9篇中华实验外科...
  • 7篇中华神经医学...
  • 7篇华南国防医学...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5篇首届中国中青...
  • 5篇中华医学会神...
  • 4篇世纪桥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中华中青年神...
  • 2篇临床超声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16篇2015
  • 12篇2014
  • 34篇2013
  • 16篇2012
  • 19篇2011
  • 20篇2010
  • 23篇2009
  • 16篇2008
  • 18篇2007
  • 9篇2006
  • 16篇2005
  • 32篇2004
3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颈内动脉)的数据用双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将两组动脉的三维血管像融合。结果在同一图像中可以获得两组动脉系统血管的融合像,解剖关系的准确性良好;可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供血来自不同的动脉系统,血管巢内有一部分接受两组动脉同时供血。结论采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DSA图像上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的全貌,并能分别显示血管巢的不同供血来源及其内部的沟通,更有利于认识脑动静脉畸形的内部构筑、供血来源等。
李国栋向伟楚乔英杨铭李俊马廉亭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脑血管造影血管构筑学
鞘内注射罂粟碱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罂粟碱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自体动脉血枕大池注射模型,经鞘内给罂粟碱,用经颅多谱勒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FV),以BFV超过术前10 cm/s为脑血管痉挛复制成功的标志,并以此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变化。结果鞘内注射罂粟碱可以缓解实验性脑血管痉挛,BFV由(23.20±4.05)cm/s降至(11.52±5.12)cm/s。在对照组基底动脉也有脑血管的扩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 d后脑血管壁出现多种病理改变,平滑肌细胞出现空泡变性,罂粟碱不再发挥作用。结论在SAH后早期鞘内使用罂粟碱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有治疗作用。
李俊贺道华秦尚振马廉亭张小征
关键词:罂粟碱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鞘内注射
颅内真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其形成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对临床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造影影像及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其形成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①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②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③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以上3种病变在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形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形成期及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真性动脉瘤尽早行病因治疗是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马廉亭莫雪红余泽杨铭王启宏张新元李俊潘力张小征
关键词:破裂出血假性动脉瘤
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应用的价值。 方法:12例椎基夹层动脉瘤,其中椎动脉3例,椎基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处,各置入2枚支架,重叠在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0例经支架网眼送入...
余泽马廉亭李俊潘力刘鹏束枫
关键词:支架置入弹簧圈治疗
文献传递
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至2021年本院收治的7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单药PD-1抑制剂治疗(单药治疗组)、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组),并对两组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及获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安全性比较可知,单药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比率分别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占17.14%,肝功能异常占25.71%,血液学毒性占31.42%,全身性症状占8.57%,胃肠道占17.14%,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占11.43%,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占20.00%,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占5.71%,内分泌系统疾病占5.71%;联合用药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比率分别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占22.85%,肝功能异常占28.57%,血液学毒性占25.71%,全身性症状占11.43%,胃肠道占20.00%,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占14.29%,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占17.14%,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占8.57%,内分泌系统疾病占2.8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性比较可知,单药治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8.57%、部分缓解率为31.43%、疾病稳定率为48.57%、疾病进展率为11.43%;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14.29%、部分缓解率为54.29%、疾病稳定率为25.71%、疾病进展率为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对疾病更为有效。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比单药PD-1抑制剂提升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保证患者足够的安全性。
闫向勇李俊牛小娟蔺彩娟宋书征党政
关键词:晚期原发性肝癌靶向药物
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模拟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普通猪10头,采用血管内膜热空气损伤法在猪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评价猪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实验动物无死亡,共20根血管有19根血管狭窄率≥7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喂养2个月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较成熟的纤维斑块期。结论猪的颈动脉与人类相似程度高,按本实验方法,损伤后喂养2个月的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均较好符合颈动脉狭窄研究之实验需要。
林爱龙马廉亭李俊余泽秦尚振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
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血管病直视手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
盛柳青李俊陈刚宋健黄河赵曰圆李欢欢汤伟金二亮向伟楚李国栋王丽马廉亭
关键词:平板DSAMRI神经导航
载瘤动脉内预置球囊用于颅内动脉瘤急诊显微手术夹闭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手术夹闭术中,控制再出血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方法 DSA造影明确诊断同时预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颈内动脉内,继行开颅清除血肿,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显露瘤颈或术中再出血时充盈球囊,暂时阴断血流。结果 4例前循环HuntⅣ-Ⅴ级动脉瘤病人经治疗后DSA复查动脉瘤完全消失,3例随访1~2年,2例恢复良好,1例伴有轻瘫和语言障碍,另1例术后60d,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后仍昏迷,偏瘫。结论 载瘤动脉内预置不可脱球囊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控制再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秦尚振马廉亭余泽龚杰徐国政杨铭李俊胡军民
关键词: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球囊导管
GD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术中破裂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研究脑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破裂的表现、危险因素、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38例经GDC治疗的脑动脉瘤 ,术中破裂 3例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结果 :GDC治疗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的几率较小。其危险因素有 :伴假性动脉瘤 ;直径 <4mm ;多次SAH或近期曾破裂。经静注鱼精蛋白、继续填充GDC及处理CVS后 ,2例痊愈 ,1例死亡。结论 :GDC是治疗动脉瘤一种安全的方法。对存在危险因素应警惕发生术中破裂。一旦发生后经正确处理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李俊马廉亭秦尚振余泽
关键词:脑动脉瘤GDC动脉瘤
X线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采用普通x线透视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所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要求同时具有术后即刻及复查工作位造影像(所有患者常规留取“0°/CRAN30°、LAO90°/0°’造影像),共有86例患者102个动脉瘤满足要求。搜集微弹簧圈x线透视像:术后即刻“工作位”、复查“工作位”、“0°/CRAN30°’和“LAO90°/0°’X线透视像,将术后即刻及随访的x线透视像中对应的投照角度记录的弹簧圈形态进行对比,判定弹簧圈形态是否变化。根据同一病例DSA结果判定动脉瘤是否复发。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102个采用微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9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有变化,DSA判定为复发;51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无变化,DSA判定为未复发;3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无变化,但DSA发现动脉瘤复发;9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有变化,而DSA未见复发;总体准确率为88.2%,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9%和85.0%。采用Kappa检验,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K=0.76,P〈0.05)。结论x线透视观察微弹簧圈的形态可以很好的预测动脉瘤是否复发,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汤伟李欢欢陈刚祝源赵曰圆盛柳青金二亮李俊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颅内动脉瘤栓塞随访研究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