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利东

作品数:22 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重症
  • 5篇静脉血
  • 4篇血栓
  • 4篇评分
  • 4篇重症监护
  • 4篇重症监护室
  • 4篇静脉血栓
  • 4篇监护
  • 4篇监护室
  • 4篇APACHE
  • 3篇通气
  • 3篇重症肺炎
  • 3篇危重
  • 3篇静脉
  • 3篇肺炎
  • 3篇ICU
  • 2篇血栓栓塞
  • 2篇血栓栓塞症
  • 2篇血症
  • 2篇医院感染

机构

  • 20篇成都市第三人...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江利东
  • 19篇张川
  • 11篇程金川
  • 8篇郑碧霞
  • 7篇谢晖
  • 7篇姜远普
  • 7篇卫琦
  • 7篇李晓玉
  • 6篇李孝锦
  • 6篇曾薇
  • 3篇乐涛
  • 3篇郑碧霞
  • 2篇祃红原
  • 2篇马红原
  • 1篇刘辉
  • 1篇周红
  • 1篇蒋辉
  • 1篇姜远甫
  • 1篇燕纯叔
  • 1篇康焰

传媒

  • 5篇四川医学
  • 3篇临床肺科杂志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医药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综合监护室革兰阳性菌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了解综合监护室内住院患者革兰阳性菌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探讨其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2年5月-2004年5月入住综合监护室>48h,且有明确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监护室革兰阳性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84.44%),且均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监护室内革兰阳性菌感染部位多发生在下呼吸道(84.44%);其次为静脉导管(8.89%)。结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入住监护室时间、带呼吸机时间及侵入性操作等有一定的关系。
张川郑碧霞谢晖江利东程金川卫琦李晓玉
关键词:革兰阳性菌医院感染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未接受抗凝治疗的162例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IPC组和对照组。IPC组从患者人ICU当日直到离开ICU给予IPC预防VTE;对照组不予任何措施预防VTE;以28d为观察期,比较观察期内两组患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3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ICU病死率及IPC预防VTE的不良反应。结果在观察期内,IPC组和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80%(3/79)和19.28%(16/83),PE发生率分别为0(0/79)和9.64%(8/83),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1.26%(1/79)和7.23%(6/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PC组机械通气时间(d:8±6比9±8)、ICU住院时间(d:9±7比10±7)、ICU28d病死率(24.05%比31.32%)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PC预防VTE过程中没有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结论IPC是预防内科重症患者发生VTE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IPC可以降低内科重症患者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张川曾薇周红郑碧霞程金川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李孝锦
关键词:血栓内科重症患者
CRRT联合免疫调理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免疫调理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入住我院ICU的重症肺炎患者198例采用CRRT联合免疫调理治疗方案,并与我院2007.1.1 ~2010.1.1同样病种而没采用此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病人总病死率为35.86%.2007.1.1 ~2010.1.1三年同期达到与本研究同样条件而未采取联合治疗方案患者共187例,病人存活91例,死亡96例,总病死率为51.34%.降低病死率达到15.48%.结论 联合应用CRRT与免疫调理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疗效显著.
江利东张川
关键词:CRRT免疫调理治疗重症肺炎病死率
深静脉血栓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对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人住本院ICU超过48h患者的病历资料,病例对照配对研究。比较DVT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病死率。结果526例患者中有62例(11.79%)患有DVT,与对照组相比,DVT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更长[(17±11)d比(13±9)d,P〈0.05],ICU住院时间更长[(21±15)d比(16±10)d,P〈0.05],病死率更高[(50.0%(31/62)比34.5%(21/62),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DVT患病率高,DVT明显延长了ICU重症患者带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增加了ICU死亡率。
曾薇张川郑碧霞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李孝锦程金川
关键词:血栓重症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G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综合重症监护室(G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GICU时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随机分配到IPC组和对照组。IPC组从患者入ICU当日直到离开ICU予IPC预防下肢DVT;对照组不予任何措施预防DVT。以28d为观察期,比较观察期内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带机时间、ICU住院日、ICU死亡率。结果在观察期内,与对照组相比,IPC可以显著降低下肢DVT发生率,IPC组带机时间及ICU住院日、ICU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GICU中IPC是预防DVT发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在本研究尚未发现IPC能显著降低GICU患者带机时间、ICU住院日、ICU病死率。
曾薇张川郑碧霞程金川马红原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
关键词:血栓重症监护室
谷氨酰胺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3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张川江利东谢晖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危重症患者谷氨酰胺疗效观察预后不良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进行序贯脱机治疗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试验收集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当出现肺部感染控制(PIC)窗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拔管实施BiPAP作为序贯通气组,另一组实施SIMV+PSV作为常规通气组。观察两组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死亡率、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及序贯通气组血气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变化。[结果]序贯通气组VAP发生率、死亡率、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少于常规通气组(P﹤0.05),脱机成功率高于常规通气组(P﹤0.05),再插管率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通气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iPAP脱机优于SIMV+PSV,对于COPD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脱机方式。
姜远普江利东
关键词: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入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的未接受抗凝治疗的217位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配...
曾薇张川周红郑碧霞程金川李晓玉姜远普江利东李孝锦
文献传递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ICU危重病患者意识状态的临床研究
张川李孝锦康焰郑碧霞曾薇谢晖李晓玉江利东祃红原程金川姜远普卫琦燕纯叔
研究组根据SAS镇静评分指导使用镇静药物,同时使用美国ASPECT公司生产的BISxp模块和电极,持续监测镇静适度时患者的BIS值,根据ROC曲线图分析BIS的最佳临界值;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BIS镇静监测组与常...
关键词:
关键词:危重病ICU
脑电双频指数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监测的成本-效益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对脑电双频指数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监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ICU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SAS3—4分,分别用BIS和常规主观评分SAS观察患者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比较BIS监测与常规镇静监测的效益成本比和生存率曲线的差异,计算出BIS监测较常规监测节约的医疗费用。结果BIS监测与常规镇静监测所导致的最终效益成本比是53:1。结论BIS监测能够节约医疗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孝锦祃红原张川郑碧霞程金川李晓玉姜远甫谢晖江利东卫琦曾薇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SAS成本-效益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