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成忠

作品数:54 被引量:647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5篇水利工程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土壤
  • 7篇降雨
  • 6篇径流
  • 6篇河道
  • 5篇水资源
  • 5篇坡面
  • 5篇黄土丘陵
  • 5篇黄土区
  • 5篇草地
  • 4篇地下水
  • 4篇水力
  • 4篇水力学
  • 4篇水力学特性
  • 4篇水土
  • 4篇水土保持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泥沙
  • 4篇坡面流
  • 4篇污染
  • 4篇河流

机构

  • 4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学院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晋中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甘肃省水利科...
  • 2篇太原电力高等...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北京市北运河...
  • 1篇黄河流域水土...

作者

  • 54篇潘成忠
  • 11篇丁爱中
  • 10篇上官周平
  • 8篇许新宜
  • 6篇李长嘉
  • 5篇滕彦国
  • 4篇崔双超
  • 4篇王金生
  • 4篇杨帆
  • 3篇田培
  • 3篇翟远征
  • 3篇马岚
  • 3篇鄢正红
  • 2篇张黎鸣
  • 2篇赵银军
  • 2篇王红瑞
  • 2篇敬向锋
  • 2篇胡立堂
  • 2篇雒天峰
  • 2篇雷宏军

传媒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南水北调与水...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村水利...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水科学进展
  • 2篇水电能源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通过永定河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适宜性评估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超采和含水层水量亏空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弥补含水层水量亏空和促进地下水资源涵养,已探索出多种人为干预地下水补给的措施,其中通过河道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由于具有明显优势而受到重视。已有实践表明,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等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河流或河段都适宜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作。目前缺乏为大家广泛接受的适宜性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永定河生态补水为契机,以北京平原段河道和下伏含水层为研究区开展了案例研究,并用实测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应用指标体系法建立的适宜性评估模型(LMBGITSC模型)包括河床土地利用类型、河床介质类型、河床宽度、河床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类型、包气带厚度、包气带给水度、包气带水平渗透性等8个指标。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沿河流流向,通过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适宜性由好变差(防渗河段除外)。该规律主要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控制,因此适宜性也呈现出“阶梯式”演变规律。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的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该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因此也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曹欣怡翟远征李木子潘成忠郑富新芦红夏雪莲滕彦国王金生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指标体系法
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效应被引量:25
2013年
工业废水排放使我国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剖析工业废水排放变化驱动机制,应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其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3种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整体上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抛物线趋势.其中,1992-2002年工业废水减排498 583×104t,由工业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的贡献值分别为1 829 988×104、206 807×104和-2 535 378×104t;2002-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了333 826×104t,相应地,3种效应的贡献值分别为1 470 045×104、-66 094×104、-1 070 126×104t.规模效应是造成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工业废水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结构效应多表现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表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倾向于减小污染但贡献不大.规模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为减少这些部门的废水排放,可通过政策减缓经济规模的扩张趋势;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可通过鼓励重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减排工业废水的目标;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为实现工业废水减排,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李长嘉潘成忠雷宏军田培
关键词:工业废水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下植被及土壤水分特征被引量:18
2016年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0、15、20 a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调查分析坡面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演替和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植被物种丰富度变大,植被结构发育变好;不同林龄刺槐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荒草地(16.61%)、20 a刺槐林地(10.08%)、15 a刺槐林地(9.54%)、10 a刺槐林地(8.52%);随着刺槐林龄的增加,土壤水分随坡位下降而增大的趋势有所改变,成熟刺槐林对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配的调节作用明显;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变化方式与原生荒草地差异明显,15 a以上刺槐林对10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影响已基本稳定;人工刺槐林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林地土壤水分亏空,随着林龄的增长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但深层土壤(200~400 cm)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研究结果为黄土区植被恢复和刺槐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舒马岚张栋梅雪梅李倩潘成忠
关键词: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
晋江西溪流域茶园降雨径流产污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开展了晋江西溪流域茶园和裸地的径流产沙及氮磷养分流失过程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3种下垫面径流和产沙量顺序均为:裸地>2年茶园>4年茶园,径流量与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地表径流水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461.29、129.38和107.86 mg/m2;NO3-N流失量分别为:286.42、98.58和103.00 mg/m2,均占TN流失量的60%以上;NH4-N流失量分别为:48.67、16.19和4.42 mg/m2;TP流失量分别为:34.71、16.47和23.88 mg/m2。对径流泥沙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379.28、44.81和747.16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25.72%~87.93%之间;TP流失量分别为:27.94、4.17和58.85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53.42%~68.36%之间。茶园的N、P主要随径流流失,而裸地以泥沙迁移为主。这说明茶叶种植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且种植年限较长的茶园可显著减少随径流泥沙进入水体中的N、P元素。
李长嘉潘成忠滕彦国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径流泥沙茶园模拟降雨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被引量:4
2021年
以2003-2017年山东、山西、内蒙古、四川、新疆、黑龙江、重庆、贵州、陕西和甘肃10个资源型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源型地区水资源利用总体处于DEA无效率状态,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资源型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联度分别为0.535、0.806和0.849,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息息相关,二者存在一定的耦合联动关系;研究期内,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产生相应的提升作用,原因在于第一、三产业产值占比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改变农业粗放用水方式、优化第三产业用水结构,是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关键;城镇化率与资源型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城镇化进程加快是提高资源型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驱动力.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提升资源型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应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第一产业用水,重点优化第三产业用水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并合理配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张黎鸣张黎鸣王红瑞潘成忠
关键词:水资源数据包络分析产业结构资源型地区
一种模拟不同河岸带河道的循环水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不同河岸带河道的循环水流装置,包括支架(1)、循环水槽(2)、纵坡调节机构与循环水装置;所述的循环水槽(2)安装于支架(1)上,一端与支架(1)铰接,纵坡调节机构安装于循环水槽(2)中部下方的支架(1...
潘成忠郭中方汪啸宇
文献传递
河流功能区划理论与实例被引量:3
2013年
河流功能区划是规范和引导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基础。在对河流功能分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河流功能区划的内涵、区划原则,构建了河流功能二级区划体系,划分了4类1级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和11类二级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水电利用区、内陆航运区、防洪控制区、文化景观娱乐用水区、排污控制区、生态修复区、过渡区),并给出了河流功能区划指标和区划方法。以黄河干流为例,进行了河流功能一级区划的尝试,将黄河干流划分为21个一级功能区,包括3个保护区,2个保留区,5个缓冲区,11个开发利用区。结果表明,提出的河流功能区划体系和方法合理可行,能规范、引导河流开发与保护,为河流分区管理提供新的管理工具。
赵银军丁爱中潘成忠许新宜李原园郦建强
关键词:河流功能区划方法黄河
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生草地的保水固土效益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究草被在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降雨类型下的保水固土效益,为黄土区进一步开展生物水保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辛店沟平沟墕苜蓿、草木樨和农地标准径流场1956—1960年汛期总降雨和汛期40场次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各观测年汛期总径流量和总产沙量大小顺序均为:牧草地〈农地,以农地为参照,苜蓿和草木樨径流场减水效益分别为20%~83%和11%~88%,二者减沙效益基本保持在50%以上;(2)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以次降雨量和最大30分钟雨强(I30)为聚类条件,将40场次降雨事件划分为雨量大雨强低的Ⅰ型、雨量小雨强大的Ⅲ型以及中等雨量中等雨强Ⅱ型。各径流场在Ⅲ雨型下产流产沙量最大,两种牧草地在Ⅱ雨型下减水效益最佳;(3)两种牧草地减水减沙效益随生长年限的变化而变化,且各径流场减水减沙效益主要受Ⅲ雨型影响,该雨型下牧草地减水效益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减沙效益随生长年限先减小后增加。[结论]两种牧草均具有较好的减水减沙效益,而其减水减沙效益与雨型具有密切关系,不同时期,草地减水减沙效益并非同步。
杨帆潘成忠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径流量产沙量
晋西黄土区土地利用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退耕荒草地和农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差异性,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该流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均表现出表聚效应,且荒...
杨帆潘成忠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黄土丘陵区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草地土壤质量演变被引量:24
2006年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的主要功能为依据,选取12个代表性土壤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析取控制土壤质量的公共因子,分析退耕草地土壤质量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退耕草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土壤腐殖质因子、水土保持因子和力学因子.永久草地和退耕20a荒坡草地的表层(0~10cm)土壤质量最佳,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降低.农地40~50cm和0~10cm土层土壤质量最差,但其成因不同,前者主要是腐殖质条件差引起的,而后者主要在于较差的水土保持和力学性能.与农地相比,草地坡面的土壤质量和水土保持性能均显著增强,且荒坡草地的水土保持性能和0~10cm土层土壤质量均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提高.退耕年限(3a)相同的荒坡草地土壤质量显著优于人工草地,但在水土保持性能上前者显著差于后者,这表明人工营造牧草植被不失为控制该区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途径.
潘成忠上官周平刘国彬
关键词:土壤质量水土保持退耕草地黄土丘陵沟壑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