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 作品数:33 被引量:2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990例初诊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PTM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腺外侵犯、双侧肿瘤、特殊类型、多灶性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PTM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腺外侵犯、双侧肿瘤、多灶性相关。配对分析显示PTMC特殊类型最大径〉0.5cm较最大径〈0.5cm更具淋巴结转移倾向。无单个高危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8.13%.多因素分析无高危因素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80%。结论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侵出腺叶、双侧肿瘤、多灶性相关。高危因素PTMC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非高危因素患者不建议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
- 路忠志张艳李东生祝清华孙思敬李敏李丽魏松锋
- 关键词:乳头状淋巴转移颈淋巴结清扫术
- 86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头颈部以颈动脉体瘤最多,偶可发生于迷走神经体、眼眶睫状体、鼻腔鼻窦、喉、气管等处。大多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少数病例为多中心发生,有些有家族史。本文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自1956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资料完整头颈部副神经节瘤86例。其中颈动脉体瘤79例,迷走神经体瘤6例,喉副神经节瘤1例。
- 张艳
- 关键词: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 乳腺癌患者更年期症状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运用循证的方法整合关于乳腺癌患者更年期症状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各指南网站及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包括临床实践指南3篇,专家共识7篇,系统评价9篇,围绕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肌肉骨骼症状3方面总结28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的证据可用于乳腺癌患者更年期症状管理;应用时需结合文化背景、具体临床情境、患者症状及其意愿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
- 魏婷婷李洁李霞张艳周莹田璐李国媛王燕张晟赵伟鹏
- 关键词:乳腺肿瘤更年期症状非药物干预症状管理
- 1954-2009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构成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54-2009年间住院患者甲状腺癌构成方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头颈科1954--2009年间不同时间段收治的4342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发病情况、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结果4342例甲状腺癌患者中,1954--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间甲状腺乳头状癌占同期收治甲状腺癌的比例分别为68.1%、78.3%、81.3%、82.1%和85.8%,呈上升趋势。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桥本氏甲状腺炎例数增多,肿瘤直径≤2cm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未分化癌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甲状腺髓样癌所占比例变化不明显。结论1954--2009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的构成比有显著变化,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所占比例升高,甲状腺滤泡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所占比例下降,其变化原因可能与检诊水平提高及高碘饮食等因素有关。
- 魏松锋高明钱碧云李亦工张艳程文元郑向前李小龙于洋崔勇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学构成比碘
-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水平,探讨血清胱抑素C是否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方法 125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39例(UAER〈20μg/min,A组)、微量蛋白尿组44例(UAER20~199μg/min,B组)和大量蛋白尿组42例(UAER≥200μg/min,C组)。测定各组UAER、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Cys-C。结果果随着UAER的增加,Scr、BUN、Cys-C逐渐升高,而Ccr呈下降趋势;UAER、Scr、BUN、Cys-c与Ccr呈负相关。但Cys-C与Ccr相关性最强(r=-0.79,P=O.020)。结论论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的标志物,相关性优于UAER、Scr和BUN。
- 张艳姚印刚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清胱抑素CDN
- 12例涎腺导管癌临床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6年10月经我院确诊并行根治手术的涎腺导管癌12例,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影像学特点、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例涎腺导管...
- 魏松锋高明张艳程文元李亦工郑向前李小龙杨晓勇运新伟
- 关键词:涎腺导管癌手术预后
- 文献传递
- 140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1401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应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PTMC男女性别比约1:3.4,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5%。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x2=14.587,P〈0.01)、性别(X2=21.636,P〈0.01)、原发灶数目(X2=35.505,P〈0.01)、肿瘤最大直径(X2=58.868,P〈0.01)、肿瘤位置(x2=8.385,P〈0.05)及被膜外腺外侵犯(X2=26.481,P〈0.01)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处于甲状腺下极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6mm、被膜外腺外侵犯及双侧多发癌灶为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备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6min、腺外侵犯及双侧甲状腺受累等特征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彭琛魏松锋郑向前于洋张艳程文元高明
- 关键词: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淋巴结转移
- 颈部非甲状腺疾病肿物分析及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
- 高明李勇于洋牛云张利颖李亦工程文元张艳李小龙
- 该组对颈部非甲状腺肿物疾病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和总结,采用了单中心的研究方式,所得结果为首次对本地区的相关专科病例进行的归纳,总结出颈部非甲状腺肿物疾病发生及分布等临床特点,使宝贵的临床资料成为可以用于提示临床工作的规律性...
- 关键词:
- 关键词:颈部数学模型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被引量:3
- 1998年
- 我院在1952~1997年共治疗甲状腺癌2097例,其中乳头状腺癌1732例1954~1992年间乳头状腺癌1219例,男317,女902例,男女之比为1:2.85.年龄最小6岁,最大80岁,中位年龄37.68岁,S=12.72,行颈淋巴结清除术913例(71例行双颈清除术),共984例次。通过对913例(984例次)颈淋巴结清除术的分析及随访。预防性组淋巴结阳性率为66.32%,治疗性组为93.98%,预防性组10年以上无瘤生存率远高于治疗性组。治疗性组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1),预防性组10、15、2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05),说明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即保留功能又不降低生存率,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另外通过109例死亡原因回顾,死于复发和转移62例(56.88%),术后10年内死亡者占83.87%(52/62),术后10年以上复发机会明显减少。转移瘤多以肺转移为主,占71.4%。
- 徐本义高明张艳张学忠姜辉春. 72) . Most (913) of the patients were undergone neck dissection. 71 of the 913 patients underwent a bilateral nec
- 关键词:淋巴转移
- 计划性颈动脉切除42例临床总结
- 目的总结42例头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患者行计划性颈动脉切除的诊治情况。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自1964年10月-2008年4月计划性颈动脉切除42例,其中颈动脉体瘤或迷走神经体瘤34例(恶性9例),颈动脉瘤6例...
- 张艳李树玲葛正津徐本义张伦高明程文元
- 关键词:颈动脉切除
- 文献传递